南大写作班: 丽萍:故事2

Monday, April 30, 2018

丽萍:故事2


宴席

大年初二,我们一家要往酒楼赴约。父亲早在三天前就通知我和母亲“老板请吃饭”,避免我们另外有约。老板也是父亲的表哥,我称他为伯伯。父亲生意失败后,就在伯伯的建筑公司里工作了五年多。刚开始,父亲只是工地工头,过了一年就升上副经理的位置了。于公于私,伯伯都是我们家的恩人。对于他的邀请,我们也不敢怠慢。

自从我留学在外,我和伯伯十年没碰过面。不知是我的虚荣心作祟,还是说顾及父母的面子,我打算认真打扮一番。下午四点多,我开始为赴宴做准备。我打开衣柜取出那件白色及膝的连衣裙。那是我前年特地买来应付特殊请情况的正装。我换上裙子,穿上丝袜,便在梳妆台化妆。

经过一个小时的精雕细琢,我看上就算不是沉鱼落雁,起码五官端正白净,气色佳。父亲从朋友家回来,瞧见了说,我一改往日的邋遢样子,倒像个正经的上班族。此时,母亲也换上了酒红色蕾丝裙搭配驼色风衣。我身上虽穿了件保暖衣,父亲怕我在路上着凉,便到房里拿了母亲的外套给我披上。全副武装后,父亲驾车载我们到“江滨酒楼”。

刚到酒店大厅,有个三十来岁男子,来迎接我们。那人高兴的程度好比他结了婚似的。我们跟着他到了三层楼。电梯门口出来,有个吧台兼柜台的地方,有一个服务员迎面招呼。不过,大部分服务员都在走廊两侧的几间包厢进进出出,不在同一处站岗。吧台旁的水族箱里的鱼显得不慌不忙。

室内本来就带暖气,热闹的氛围更使人的体温上升。我们一进包厢边打着招呼,边脱去了外衣,连同包包放在角落的沙发上。跟我们同桌包括刚才的引路人,共有七人,大部分都是男士,也多是公司的重要干部。父亲把面生的我介绍给他的同事认识。我也迎合地一一问好。

不久,伯伯就进门了。伯伯就像电视上的常见的领导那般圆润的身型,中等身高。所有人都起来面带笑容地向他打招呼,像是约定俗成。在他客气的示意下,大家才肯坐下来。伯伯年纪虽大,眼力却很好,也许是出于商人的敏锐,猜起了我的来历。父亲赶忙作出回应,说我刚从新加坡放假回来。

“你读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以后打算做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早有所准备,对答如流。伯伯听我父亲炫耀我的大学,于是便说:“有机会,你可以考虑来我们公司工作。”父亲听了喜滋滋,让我赶紧敬伯伯一杯。母亲连忙往我的空玻璃杯里倒了点橙汁。与此同时,父亲帮伯伯倒了点红葡萄酒。伯伯的杯在上,我的杯在下,轻碰出声。随即,大伙开始纷纷相互敬酒,开始吃起桌上的开胃冷盘。我听着人们说话的声音里,有多了一层咀嚼海蜇皮、花生、裙带菜的咔嚓声,还有卤味的香。

大人们与彼此闲聊得不亦乐乎,我也分不清内容、情感真假。食物最真,与我互动的最多。菜几乎是一道一道上的,让人满是迫不及待。服务员放下烧鸡,拿走了清空的冷盘。烧鸡色泽金黄,十分诱人。人们的喧闹声稍微的沉淀了,只听见筷子碰碗盘的声音以及他们在品味后发出的赞叹。果然,人在美食面前,总是贪。我也免不了嘴馋,一口接一口,直到盘子清空。伯伯忍不住请服务员加快上菜。第二道是著名闽菜“佛跳墙”。服务员平均地往每个碗装汤。然后,食客再依据喜好,从盅里舀一些鲍鱼、鱼翅、花胶、海参等料。即便食材多么珍贵,我也只管自己口味喜好,舀了瑶柱、鹌鹑蛋、冬菇,粉丝等。花胶和鲍鱼,我多少可以吃点,唯独不吃鱼翅。新闻上说鱼翅的采集过程残忍,我能做的就是不吃鱼翅。可同桌的他们有几个会这么想。

第二道才刚吃完,伯伯起身表示接了个电话,说:“好、好,我马上就过来”。原来,我们只是伯伯邀请的其中一桌。他又得到旁边的几个包厢,分别去打招呼。拜别时,大家又起身和伯伯敬酒。等他离开,这桌人才坐下。服务员撤走了第二道菜,第三道、第四道菜也纷至沓来。福州马尾区盛产海鲜,所以鱼虾必不可少。松鼠桂花鱼、清蒸多宝鱼、香油元宝虾映入眼帘,让人垂涎欲滴。后面来一道翠绿的清炒芥菜正好来解油腻。主食则是一笼红蟳糯米饭。打开荷叶,红彤彤的蟹身盖在粒粒分明的稀饭上米,实在引人注目。

人们虽然有点饱腹感,也抵挡不住来自食物的诱惑。大伙儿发挥礼让精神,把蟹膏和钳子留给资历最长的会计经理和年纪最轻的我。我被动的接受并表示感激。主食后的传统甜点——甜芋泥——是我的最爱。它甜而不腻以及绵密的口感虏获人心。这样的特色风味也就在新年的宴席上见得着。每个人舔着勺子,像恨不得把勺子也吃掉。伴随最后一道水果拼盘的到来,人们也要收拾心情,披上外套准备回家。

我们走出酒楼大厅,才发现天色已晚。若没有路灯的照射,我们可能伸手不见五指。冬天过渡到春天的季节,仍残留了冬季的冷风。我和母亲快速上车,坐到前座。父亲却慢悠悠地钻进后座。父亲这天又喝了不少酒。因此,滴酒不沾的母亲代替驾驶。父母亲习惯了这种运作方式。我对母亲表达对父亲健康的担忧,母亲安慰道明天煮地瓜粥养胃。话音刚落,后方传来父亲的打呼声。我和母亲对视而笑。随之,车启动了引擎,开往家的方向。

(据实的记述多于想象的叙述,一场赴宴到头来只是一片觥筹交错,除了餐饮的点染之外,可供品尝的细节其实所剩无几,文字不忌平实,书写也不需端出满汉全席,但是总得带有酸甜苦辣,不妨穿插主体的感悟反思,让故事在人物的饭饱之外,勉强或许还有一点人情戏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