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見雞
文化是食衣住行,今年屬雞,大概與我們的腸道最親,放諸四海皆準,不管膚色無論語言,化學化約的天下大同。雞年吃雞容易,翻譯卻難,英文一概使用『Year of the Rooster』。本來是雌雄莫辯,可是翻譯公然硬來,似乎也無甚爭議,父權奉行的圭臬,跟啃食雞肉吸攝蛋白的吃相一樣,大家無不甘之如飴。
中文沒有語法性別的差異,名詞前綴是陰陽變通的法門,不過華人世俗裡四處可見的造型圖案,確實也都是昂首扯嗓的雞形。雄赳赳的公雞,清早啼鳴據說也是一種地盤性的叫囂,似乎正中文化號召的下懷,家禽沒有龍虎威武,至少雞犬也能升天,所以仍然大吉利是。
公雞有所為,不像本地近日的天氣,下雨刮風惹人怠惰,而且根據預報,初一到十五一路將會撲撲簌簌。風雲與人心叵測,所以才有氣象儀器的發明,原初只是一個箭頭置於塔頂,或許覺得單調,古希臘擺了神祗的三叉戟,在神學當道的十世紀,又換成了公雞,此後成為歐陸文化的風向指標。
《聖經》講到耶穌落難,使徒彼得曾經三度拒絕認主歸宗,最後是聽到一聲雞啼才飜然悔過,所以公雞在基督教義的象徵裡,具有明心見性的謙卑意涵。
中國漢代據說也有類似的儀器,用的卻是銅造的烏鴉。烏鴉反哺為孝,跟彼得公雞的寓意相去不遠。中西文化的循循善誘,同樣以禽鳥相風鑑人。
這隻在屋頂上站了長達千年的公雞,英文俗称weathercock,日文有字,稱之為『風見雞』。『風見』是風向的意思,可是我卻喜歡把三個字拆解認知。當風遇見了雞,彷彿風吹草低見牛羊,如是依稀還能聽到,童年老家傳來的雞啼,是剛從甘榜搬遷過來的鄰居阿嫂,偷偷帶了一隻還沒養肥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