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March 2014

Thursday, March 27, 2014

一處他方



還是去了
那個
很遠很近的
一個地方
繼續
盪著璗著
鞦韆

Monday, March 24, 2014

一番见解:晓亚



东方男孩

东方男孩有一双近乎可以用透彻来形容的眼睛,在喧嚣的巴黎街头,人来人往的女皇车站,晶亮的汗珠从刘海尖端滴落,到达双眸位置的时候,时间都仿佛凝固了一般,给了这一瞬也许本不该属于男孩的美一个定格。这镜头让我想起了昨晚的Margereta,纯澈的液体映着妖艳红玫瑰的倒影以及昏黄却浮夸的夜店灯光。

东方男孩非同寻常的气质让他有资格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朱砂痣。我能够想象五十岁的大叔Muller在听到一次才50欧时,心中的狂喜和兴奋。

“我们可以做,我什么都可以做。”男孩的对白简单又露骨,可他的淡然竟使人无法产生不快的情绪,我静了下来,甚至可以感觉到风的声音,开始思索着,也许有的时候,交易也并非是可耻的。

东方男孩,从一开始我就相信他不会只是个没有故事的外国男孩。赤裸面对着大他几十岁的男人,冷静的时候面无表情,玩乐的时候其实也可以扬起薄软的嘴角,眼窝微微凹陷,让Muller略显发福的胸膛浸满青春的体香。

“有一年发大水,一直淹到了城里,有许多没有头的尸体漂了进来,姐姐分明看到了我们的父亲。”男孩说,他是来自车臣的乌克兰人。

东方男孩其实没有家,在好事者眼中他是玩世不恭的小混混,在慈善家眼中他是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造物者也许自有他的一番道理,那我大胆地猜想,男孩生下来的时候,上帝可能是正在悠闲地修剪着脚趾甲。

“我没有不要你,只是希望用另一种身份把你留在身边。”Muller抱着大哭的男孩,这是他们第一次有了激烈的表情。

东方男孩永远是那么一切随缘,一个家,一张床,一个人,无论在哪,无论什么性别,无论何种关系,能让他感觉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幸福。电影的结局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围,两人毫无亲密举动并肩行走的背影,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布他们内心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足。我突然觉得鼻头一酸,才意识到,其实可怜的,不止是东方男孩一人而已。

(戏院才是教堂庙宇,用光影的信仰普渡众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对应电影剔透玲珑的救赎,虽然斧凿的痕迹还能更低,就像张爱玲的『低到尘埃里』,但是一幕一人一句话悠悠述来,彷佛任何章法结构都是一种污迹,于是也就还原了东方男孩无暇无垢的肉身即菩萨。)

一番見解:慧媛



SHE IS 姐姐

五官標致,腿長,又可以常常在KTV遇見。跟著她唱《含淚跳恰恰》和《一級棒》,還可以扭擺身體做運動,管他台不台,中年男子高中小弟賣菜阿桑學生粉妹通通都愛。

“誰管女神宅男配不配”,這首歌的起源應該是從向她示愛的宅男開始。

模擬示愛的方式,大概就是:“姐姐 I LOVE YOU,要不要一起long stay”,或“姐姐,讓我電趴你的世界”等,新穎大膽卻要加那兩個字直搗女人心頭最大的痛,所以歌詞第一句就是:

“不要再叫了,叫什麼姐姐!”

把MV在一個晚上看了十來遍後,已來到人生第二次本命年的我也心有戚戚焉。

“姐姐你……”

你在叫我嗎?

拜託,我家樓下賣燒臘飯的大哥還叫我“小妹”嘞,你是哪隻目睭脫窗看不出來我才大你幾歲啊蛤?!

副歌如發火般,這些底迪真的是“沒在怕膽子好大”,居然敢“叫我姐姐”!但到後來隨著電音的持續演進,在不斷的“卡卡的咚吱咚吱咚吱咚吱跳針跳針”下,她理直氣壯地認了,好吧,我是姐姐,SO WHAT!

姐姐經歷過致命性車禍,大腿骨、肋骨、骨盆碎裂,半臉全毀,卻用意志力不斷鍛練復建,一步一腳印重返娛樂圈。姐姐出道時不但沒有靠著知名父親往上爬,還要承受他欠下大筆債務後去“留学”十餘年的後果。她忍痛跟父親切割聯繫,單憑自己,找到屬於自己走上舞台的道路。

MV裡的她穿著剪裁嘟嘟好的西裝,厚實的布料下不止掩蓋了她的長腿,也掩蓋了她悲傷的過去。她女扮男裝做出狂野的扭腰擺臀動作,將全世界女性渴望擁有的高傲都一肩扛起,背負在自己身上,在鏡頭前展現出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姐姐在一次的表演時,穿上了白色T恤,純樸又包得很緊,被一些媒體抱怨。但我還是覺得很性感啊,原因不只是裙子底下的吊帶襪和頭上那渺小的皇冠,而是胸前那不畏懼時間和標籤的“I AM 姐姐”字眼。



(就像姐姐懂得運用電音變裝再長腿扭腰的優點,妹妹已經練就歇斯底裡再回頭是岸的本領,事故可又不拘,諷喻但又自嘲,雖然比較正經的一段稍微露出調適不良的馬腳,還有台語字的亂窜,接下來也不妨向這些姐姐們不是姐姐時學習,展露也能慢慢唱的另一面。)

一番见解:朱丹



繁华逐梦终成空

设想你向一个人传教,他突然问你:

“既然你说上帝与我同在,我为什么看不到他?”

你该如何作答?

主父降临、神迹显现似乎都沉潜在圣经故事与信徒心中,作为一种无须验证的存在理直气壮地凌驾于时间之上。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

该问题可以从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找到答案。

盖茨比的别墅夜夜笙歌,红男绿女在酒肉池林中寻欢作乐。而他每天举办盛大的party,只是为了吸引梦中情人黛西的到来。当然,故事的发展势必带来黛西与盖茨比的相遇以及旧情重燃,但最终,黛西开车撞人后,默许了盖茨比的替罪,并重回出轨丈夫的怀抱,连盖茨比的葬礼都不愿参加。

有太多人为盖茨比感到不值,影片的叙述者尼克也一次次感叹他再也没有见过像盖茨比那样纯洁美好的人。但盖茨比爱情与人生的幻灭其实是活该,因为他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他混淆了此岸与彼岸的界限。

无瑕无垢的爱情只存在于彼岸,存在于超验世界,绝对凌驾于我们身处的经验世界,无法用任何事物来证真或证伪,一旦尝试,超验就不再存在;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此在世界均与之无关。所以当盖茨比用金钱、权力等手段试图找回错过的恋人时,无论怀着怎样的赤子之心,他都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对的时间对的人只是记忆中的神话,当其在现实中试图找寻对应物时,就是在尝试突破此在与超验世界的界限,即使时间、地点、人物再相似,都不过不同次元间的错位,实际的扭曲。

现在,你还要问为什么看不到上帝吗?

(苏格拉底式的话锋暗藏了电影的解读,个人的合理偏执隐含对于形上形下的嘲弄,明里暗里的自抒和他指也就相扣成章,不过语气稍微迁怒,如果以闲逸笃定渺渺然的姿态道来,也许就更有反讽的力度。)

一番见解:莉珊



邂逅纽约

当《人在纽约》不再周旋于三个女人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纽约人的时候,它极有可能是一本记录了同性恋、异装者、在西村单位里藏匿着爆炸物的一对嬉皮士情侣还有为了证明两性异形理论上人类的異化程度不高而同儿子一块剃光头的母亲的摄影集。

让我们紧跟随美国80后摄影师布兰登·斯坦顿的脚步,见证他失去芝加哥证券交易员的工作后经历的旅程。

脱下身上累赘的上衣和长裤,换上一袭颜色鲜艳的泳衣,脚踩人字拖鞋漫步在布莱顿沙滩上,沙子卡在脚趾缝之间,没能来得及蠕动脚趾头,因为在十五公尺远的海上有一对身着黑白色系的西装和婚纱的情侣正要殉情。可是他们背对深海,在及臀的水位伫立许久。原来他们在拍摄一组另类的海上婚纱照,扭曲的面容显得勉强,看来是对婚纱摄影师的安排有百般不愿,却谁都不愿意走开,像是印证他们顽固的爱情一样。

皮肤经过一上午的暴晒有些炙热,所以乘着黄昏还没驾临,步行到布鲁克林一处的住宅区。酷似圣诞老人的的老伯连长袖衬衫也是火红色的,他躺在枯绿色草皮上,让人误以为那是一片应景的槲寄生。他徐徐道来伴随着他半辈子的记忆,名为Barbara的妻子在几年前离开人世,生前他都直称她为“Ba”。而他是Lawrence,所以妻子叫他作“La”。就在她不在他们两人的双人床褥上留下凹痕后,他擅自改名为“Bala”,像是纪念他们从未亡故的爱情一样。

颠沛流离的众生在布兰登的镜头底下展露无遗却也更显珍贵。陪同他走过每一条街景,翻阅一页又页的纽约,仿佛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也让我们不禁猜想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究竟还藏着什么样的故事过完余生。



(Sontag说摄影是一种disclosure,可是当镜头与文字结合,俨然就是一场邂逅。两段对焦在调性上有点重复,不妨以蒙太奇式的描述翻阅众生的面目,不过节奏掌控颇有火候,相应共生一种心满意足。)

一番见解:衣蕾



风起了

闭上眼睛,任生动的画面在久石让轻快圆润的配乐下跳动浮现。律动草原的明绿,自由飞行的澄蓝,小男孩简单的梦想,散发生命力的女主角最后悄然随风离去,随相识的火车飘向更广阔明朗的绚丽。在那里,她是天空之城的幽灵公主,带着心爱的龙猫和金鱼来到崖上,然后,风起了。

男主角二郎拥有翱翔的梦想,经常在梦中与自己心中的飞机设计大师对话,从中得着为梦想坚韧下去的动力。在留学回途的火车上,正当风将二郎帽子吹起并准备将其占为己有时,女主角菜穗子不要命的冒着几乎要从车上掉下的危险,将帽子从风中夺回。惊险后的默契荡起简单烂漫的涟漪,漾出电影的主题。Le vent se lève,Il faut tenter de vivre(风吹、唯有努力试着生存)。

片中很多『独自』的描写,二郎背上行囊独自追梦,菜穗子独自躺在医院外院初雪的病床与天生的疾病抗衡,因为二郎的一封相思信件放弃治疗独自乘搭火车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去陪伴,支撑爱人的梦想。这种孤独的执着透露着坚强,像水,柔和却能承载生命的重量。她善于写生于自然,又收到自然慷慨的馈赠,与二郎重逢,相爱,结合。爱情,如死之坚强。

生动的画卷,缱绻着安静又执拗的生命力,斡旋于动荡的战争背景,徜徉在云淡风轻的追梦之旅。偏向小品的配乐增强了浓郁画面的立体感,使我安静并置身于其中。民族乐器的采纳流动着细腻的文化特质。宫崎骏,风之谷而来,封笔于风起。谁能看见风?直到叶子动了。

(闪熠翩飞的光影,静默安详的个体,爱情童年的皈依,集成回溯的心意,文字精准捕捉到了大师轻盈而充沛的风格神韵。末尾的叶动见风有点难臆,不若返引Valery的诗名,这部电影正是宮崎駿临海而建的一座墓园。)

一番见解:振坤



梦想家

故事的主角华特·米提(Walter Mitty)是一位《生活杂志》的员工,在公司干着十六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从底片的筛选到相片的呈现,一直没有出错过,唯一的毛病就是经常白日作梦。

白日梦是童年富于想象力的能动性的第一道轨迹,所以电影也按循着心理分析的那一套,将米提的童年搬出,原来小时的他也是一名小小的冒险梦想家。这剧情让米提白日梦想一切看似多么的合理。

然而自然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生活杂志》为了继续生活下去,管理高层发生了突变,也直接的宣告《生活杂志》的出版将全面电子化,随之也给男主角的生活引来了一系列的转变。

一切来得太突然就像遗传基因密码进行自我复制的时候毫无预兆的编码错误。

知名摄影师尚恩·欧康诺给米提送来一卷底片,并指定第25号照片成为杂志封面。然而,找遍了办公室,却只见寄来的少了25号的底片卷及皮夹。从照片寄出到底片接收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错,是米提必须寻找出的答案。

因为不是他选择了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他,所以米提开始了一次追逐的旅程,一路向北到了冰岛。这个冰岛并不冷,因为我们看到了米提心中的那团火,况且还有一次惊险的火山爆发刺激并暖和观众的心。

最后米提在更高更冷的西马拉雅山发现了尚恩,才找到底片原来就在当时寄来的皮夹当中。就像只有观众知道而男主角不知道的是,当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成了《白日梦想家》或是《白日梦冒险王》,大家将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追逐。

(沉着安稳的叙述似是白日梦突发的反照,『基因密码』一句的比附似无关联,但何妨不可理解成Mittyesque歧出狂想的征兆。末尾酝酿的感觉和意涵有点落空,翻译与追逐何来知道与不知道的差别。)

一番见解:婉君



如何《真爱每一天》

请问衣橱还能摆放些什么?其实除了衣服杂物外还有自己的身体。小时候捉迷藏躲避的空间里,其实也是穿越时空的入口;只要把自己躲进里面,握紧双拳闭上双眼,那神圣的时刻将会来临。或许只有在你打开橱门的那刹那,才知晓外面的变化,但你将成为更好的人:

1)像是从卒仔变英雄:如果你不敢亲吻你心仪的女生,此时你将主动舌吻她。虽然你已赋予勇气,但在追求情爱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不属于你的将永远不属于你;如即使告白了一百遍,也不能改变她不想和你在一起的决心。

2)挽回错过的姻缘:她并没有不喜欢你,只是你一时的粗心,忘了跟她拿电话号码。你的挽回不代表一次的穿越就能成功,反复练习更改你的错误才是关键。你可能必须穿越了又穿越,学习了又学习。

3)提高你的性爱技巧:满足她是你的宗旨,因为你不想让她失望。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反复和她做爱,直到她满意为止。记得只有努力上进的男生才能虏获女人的心,但请保重你的身子。

诸如此类的事将不停重复,但你必须知道有些事是不能改变的。譬如:

生老病死。你的孩子会因为你的穿越而有所不同,不同在于你的精子,所以为了保持你和同一个孩子的情感,你必须舍弃穿越至孩子出生以后。若不如意的事落在这期间,你将面临难以抉择的时刻。

于是你只剩下最后一次的机会穿越过去,你会怎么策划你最后的旅程呢?

这一切将是你人生的一部分磨练。在你还没离开之前,让我给你一句忠告:

Try to live everyday as if it was the final day of your extraordinary ordinary life.

123分钟的穿越已结束,此时你将会发现你身边握住的手,比穿越时空前的那只手,更紧握了。

(将电影的内涵诠释一遍,也像是穿越影像的回文,第二人称的写法贴切有趣,结尾还附上观众/读者的感念,彷佛爱情和时间和阅读一样,就是能让人放开而抓紧一切。)

一番见解:诗敏



《Frozen》不是只有一首歌

就如没读过《三字经》的华人都能说出“人之初,性本善”,就算没看过《Frozen》,几乎人人也都唱得出“Let it go, let it go……”这大概是继《祝你生日快乐》之后,被世人翻译成最多种语言的流行歌曲了吧!

但迷倒众生的不是那朗朗上口的旋律,而是女主角艾莎(Elsa)在放逐自我的过程当中,所展现出的女性魅力。那散发变装的豪爽、放声高唱的风姿,让男人看了心动,女人看了激动,就连小孩都蠢蠢欲动。于是,电影散场后众人依然唱着“Let it go,let it go”,却是谁也没有let it go。

因此,若说《Let it go》是令电影发光发彩的地方,犹如狂而有力的心跳使人听得见、感受得到,那么电影的序曲《Frozen Heart》,便是静静流淌过心脉的血液,仿佛划过指尖的风,如此深刻却无声无息。

作为采冰工人工作时的口号,《Frozen Heart》歌咏了冰晶的坚美剔透,搭配着刀砍斧劈的韵律,洋溢起遥远古老的北欧先祖所流传下的气魄,低糜而传神,成功地引领了观众进入电影中虚幻的国度。

究竟,是谁的“冰心”值得被挖掘(Worth Mining),又是谁的心需要被堤防(Beware)?

一曲古韵,回味悠远,谆谆教诲潜藏在主人公们奇幻的冒险与际遇当中,而每一片落在肩上的雪花,都是一声温柔的提醒。



(开段的比附论断似是而非,从梦幻歌曲点染动画电影还算淋漓畅快,但似乎迪斯尼很难翻出新样,所以写来就注定只能是这般,一首歌再一首歌的政治正确和大众情怀。)

Sunday, March 23, 2014

一番见解:明慧



租一只猫

老妇和雪柜的果冻里面全部有一个洞。喵。男人和脚上的袜子一起破了一个洞。喵。女人和喜欢吃的甜甜圈中间空出一个洞。喵。

人不比猫适合拥进怀里,猫懂得抚慰洞的孤寂。在想吸引异性却只能吸引猫咪的Sayoto的世界里,猫比人多,于是祖母变成神台上的照片后她沿着河边拉着推车口里喊着“rent-a-neko”——租一只猫。最后把猫成功租借给老妇、男人和女人。她很放心,因为寂寞的人最懂得善待猫。

喵咪抚慰老妇男人女人洞的孤寂,老妇最后算是快乐地死去,男人算是阖家团聚,女人中奖飞去夏威夷,不需再吃下甜甜圈的洞,反倒是我一年后还在学她这样子吃甜甜圈,因为那吃法实在太有创意,仿佛甜甜圈有洞就是为了这样子被吃掉。创意吃甜甜圈的始作俑者Naoko Ogigami再一次创造了只有她想象得出来的世界,一个音乐和服装一样彩色、节奏和人物一样怪异、谁跟谁都是陌生人但都似曾相识的世界;这个世界每一处都可以印成右下角签上Naoko Ogigami名字的明信片。

租下猫的人在灯快亮起之前,似乎都满足了需要,可是那租猫给需要猫的人呢,满屋子都是猫,满屋子也都还是洞。片尾突然出现属于Sayoto过去的男孩,但转眼间又消失不见,警方找上门才发现他是被通缉的惯性小偷。Sayoto玩起男孩留下的溜溜球,镜头越拉越远越拉越远,我和她也才终于明白,洞原来始终不是猫的形状。

(关于猫的电影,写来当然也就要带些猫性,一个眼神一个摆尾一个不理不睬,懂得的人自然明白。文字难得从硬变软,不过这毕竟是一个人猫之间的世界,像甜甜圈的吃法就得示范。)

一番见解:琬瑜



12 Years A Slave

那应该是我看过最大的银色铁盘子。上面有五颗蓝色覆盆子、一小块鸽子肉、白面包,还有一杯女人的眼泪。这是Platt一天的一餐,也是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一天的一餐。

所羅門原本是一名生活富裕、原属自由人的黑人,在华盛顿特区遭绑架并被卖往路易斯安那州作奴隶,从此开始十二年的奴隶生涯。

《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 ),仿佛重新来到19世纪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头就随兴地进行一场合法的人口贩卖。那些黑人女人的脸像胸脯下垂的奶,而那些黑人男人的脸像胯下下垂的阴茎。他们卑微地赤裸着,好让主人们能更好地把他们推销出去。

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因为擅长拉小提琴,所以他值$1000,他的旁边的女人值$800,交易成功,只不过过程中家破子散,一个叫Ford的买下他们。后来遇上艾普斯(Edwin Epps)一位神经质的农场主,在好不容易沉睡的夜里又,惊动他们即兴来一段唱歌跳舞娱乐秀。在棉花田园,夹杂恐喝的长鞭和黑人美式的唱腔,是电影独有的曲风。女黑奴遭强奸,镜头就时而拉近到艾普斯和女黑奴的表情为特写。

所羅門代表了黑人奴隶世纪的心酸。他十二年的奴隶生涯,委屈忍耐皮肉与精神的鞭挞,从未失去抵抗的毅力,一直到获得自由的过程是值得学习,是可看的。“黑奴片”绝非催眠的历史片,绝对是热血感人的作品。

(情节描述的部分逼真传神,而且不缺精彩的点睛,不过对于电影体悟的表达,却有点平庸无奇,甚至费解扭曲,整体的质感因此参差不齐,也是过往作品常见的毛病。)

一番见解:珮琪



胎響

独特的世界观,不可思议的氛围。出道11年,曾当过模特儿,也制作音乐搞过乐团。在各个阶段都使用着不同的艺名,如今他化身为綾野剛当个全职演员,从各种不同的角色与生活中自由出入。他本人也曾说过:“永远让人捉摸不透这件事让我感到开心不已。”

我起初以为能从他的第一本正式写真集「胎響」中窥探他的本体,也就鬼使神差跟着他进入了这片沼地。10月的青森,湖水已是冰凉。只脚踏进,只见涟漪泛起,但又如同是密度极高的、实质的,感觉每颗分子都在排斥着并刺痛着每个细胞。一个没有重量的年轻生命冒然闯入这年老的自然空间显然是突兀的。挥过一片草原他试着逃走,攀上峭壁,脚跟边湿滑的青苔让人难以平衡。在一次次的排斥后我听见了他的嘶吼与咆哮。他不再强行闯入,他慢慢贴近冰冷的水面,我听见了自然的声音。原来空气中的湿冷是清甜的,粗糙不平的树干是滑腻的。夜幕渐渐降临,预示着这场旅途的尾声。他越来越远,我慌了,我还没找到我要的答案。他慢慢浅于夜里,回到了生命最初的状态。最后独留一件长袍,飘荡无归。

后来,我想起了婴儿的初啼以及难以平衡的重量。

在摄影师平間至所创造的世界里,原来我找到了。因为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共鸣。他是綾野剛,也是我。

(日文写真实为写意,大音希声无有叙事或者歌词可循,彷佛就得如此遁入三界方可一窥究竟,太原之初羊水之始,文字听似看似一声不响,不过却鸣放了跟以往不同的温柔和野性。)

一番见解:镇源



金鸡SSS

《金鸡SSS》嬉皮笑脸讲生存,一个舞女,一座城市。香港贺岁电影票房冠军,只因香港情怀做得彻底,当之无愧。电影不只好笑,不只看大明星们热热闹闹友情客串而已。吴君如的阿金“顶硬上”的拼命精神,人人都该学习。“为了生活什么都可以是假的,但不可以失去自己。”阿金这么说道。

妓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电影谈起“鸡”的起源、从唐朝到民初到21世纪通过手机的APP叫鸡。自强不息到日本取经,任凭大环境如何改变,妓女从不灭绝,自有其生存法则。

顶着龅牙的北姑黄菀之嘴里嚷着“加钱,加钱”,出奇制胜地靠着厚颜无耻赖以维生,就好像从前的阿金。王菀之,是异常惊喜,原来乐坛才女可以端出我们意料不到的面目。张敬轩、黄伟文、陈冠希、郑中基亦有令人惊艳破格的演出。

过气黑色会老大张家辉出狱,一心想恢复昔日风光。世界变了样,已经回不去了,世界要你怎样你就怎样,认真你就输了。手下小弟陈奕迅对他说。这年头,G-Dragon引领风骚,不是过气老大。Why so serious?Why so serious?阿金,耸耸肩,唱道。

My Little Airport这样唱着——“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就到我在外地旅游”似乎道出香港人的悲哀。就算是在变了样的世界,变了样的香港,人生必然各有苦处,必然各有生存之道。

低俗却装载真心,《金鸡》很立志,悲哀中带着一点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电影凭歌寄意,搬出香港人终极主题曲《前程锦绣》——“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把挫折当激励。死不了,再拼过。人生,Why so serious。



(难得轻松,把不知道的抛诸脑后,写来也就有了驾轻就熟的趣意,突出人物盘点演技,歌曲插播和关怀主题,如果还能稍微呼应前戏,一二三热热闹闹则更有快意。)

一番见解:嘉娜



CCC:续集

CCC斯巴達最后因为死于波斯帝国弓箭底下,I瞬间白天成为黑夜,we shall fight in shade的预言终究落实了。

等待其他希腊联军参与战争的当儿,地米斯托克利获知CCC烈士的挫败,虽然军心动摇,但是经过I番III言II语,最后还是激起以农民百姓凑成的雅典军队的士气。不论是军势,或军力,雅典军队相较而言是不可能击败为数(X)的波斯军队。所以CCC烈士的击败其实对雅典那I方的局势是忧心忡忡的。

地米斯托克利以为斯巴達女皇会派上全力支援,对抗薛西斯的波斯帝国,但是女皇为死去的斯巴達国王莱昂尼达斯哀悼,也不肯再给予援助。

这时,地米斯托克利被献上I次M载难逢的机会。波斯帝国将军阿尔特米西亚因为欣赏地米斯托克利的战斗智慧,认为唯有他才够资格称得上是她的对手。阿尔特米西亚便邀请他到船上,要他加入她的军队。阿尔特米西亚以为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在长达VII分钟的裸体暴露与II者之间翻天覆地的情节里,最后他还是以雅典将军的身份,拒绝了阿尔特米西亚。女人觉得自己被戏耍,也好像失去部分的自己。虽然双方是宿敌,但是恨之入骨却反生爱意。而他们的互相满足,也满足了观众。

最终,在萨拉米湾海战,雅典军队因为斯巴達的临时加入,壮大了希腊联军的势力,战胜波斯帝国海军。地米斯托克利因为再III犹豫,而虽然阿尔特米西亚在他的剑下致死,可见仇恨与爱情之间终究得分明。

(壮士三百魂归历史,好莱坞却是没完没了,类似电影小说的写法,挥笔细述颇有热血挥洒的架势,罗马数字与希腊传奇之间似有真意,还得作者道出才能有个分明。)

一番见解:佩铮



The Blacklist

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匪美剧。

海报除了赤红的剧名和充满神秘感的一位男子之外,还写着“莫非万不得已,否则别相信罪犯”的标语。男子的手被拷在椅子上,但是嘴角微微上扬的不屑和自信的眼神,万万不是一个被抓获的罪犯所会展露出的神情。

代号“红魔”(Red)的世界级罪犯,一直都是联邦调查局的主要通缉犯,但迟迟都没落网。他为全世界形形色色的罪犯代办各种交易,撮合各种非法生意,被称为犯罪界的管理员。某天,Red自行前往联邦调查局自首了。Red声称他与联邦局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要铲除危险的国际罪犯。为了得到赦免,他提出一个神秘又惊人的条件:他愿意给出一份黑名单,与联邦局携手捉拿名单上的罪犯。这些国际罪犯有些甚至是联邦局都不知情的。而且重点是,他点名只与菜鸟联邦局侧写员Elizabeth Keen沟通。这样的选择令大家匪夷所思。

每一集Red都会提供给联邦局不同的目标及案件,有刺客、间谍、绑架案、克隆案等等。就这样,他们展开了一场场的追逐。

Elizabeth屡屡处于危险的处境,而Red则对于Elizabeth倍感关怀,多次替她解围,渐渐展露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寻常的关系。

这不剧集的特别之处,在于利用一个罪犯来法制其他罪犯。Red虽单枪匹马,但对于众罪犯无所不知。反观资源丰厚的联邦局,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个忧人的矛盾。联邦局最终是否会履行承诺,还是把Red治罪?Red会逃脱得了吗?而Red和Elizabeth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此剧还在播映当中,第二季也已经进了筹备阶段,谜底有待揭晓。

(开头略有引人入胜的经营设计,接续的行文却略为公式,其实也跟此剧的模式类似。前因后果大可不需解释得如此详细,渲染个案的叵测悬疑,如此或能增添相得益彰的神秘。)

一番见解:胡筱



Lone Survivor观后感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首先,是对于战争的看法。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

我们很难去鉴定一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 但似乎战争都是掌权者的游戏。我们一直强调战争的罪恶,但战争从未停止过,遭殃的大多数也是战士和百姓。

在战争的残酷的对比下,人性的闪光点更是熠熠生辉。影片中有三次闪光的段落。

第一次:四名突击队员被三名牧羊人发现后的激烈讨论,从行动的安全性角度应该控制住他们,甚至是杀死他们。但部分队员不愿杀害平民,这不符合战争条例。这段争执散发着士兵的人性光辉,但也导致了行动的失败。

第二次:当得知突击队员被困时,基地美军战友们蜂拥飞来支援,忘记了自我保护,包括行动指挥官和新兵在内的16名美军牺牲于直升机遭遇火箭弹的袭击。

第三次:就是马库斯被附近村民营救的段落,这些村民冒着被塔利班报复的极端危险,冒死帮助他脱离险境,这让故事的内涵被升华。

片头是真实的海豹突击队训练录像,他们都是经过最严酷选拔出来的特种部队战士,这样的设计更能让他们的牺牲显得悲壮和惋惜。而影片最后,则是真实故事里主人公们的照片,特别是最后一张,定格在真实的马库斯与阿富汗恩人的合影。虽然战争是残酷和血腥的,但更让人回味的却是友谊和温暖。

(题目说明一切,整体较是典型的观影感想,对于电影内容的掌握基本准确,着眼情节内涵和海豹部队的出生入死之外,尚有属于自己的见解。)

一番见解:林珊




因为每次搬家都很艰辛,以前收集期刊的爱好渐渐抹灭了。翻杂志的那种随性愉悦,恍如隔世。喜欢那种每一页都躲着惊喜的翻——不同明丽幽暗的色彩,天南地北瞬间的挪移,作为亮点的人或物,想象中的身临其境……喜欢那种不用细读细想的翻——幸福或留恋的神情,精致华丽的衣服,城市或山海的背景,像有故事的肢体语言。

犹豫了很久,我还是把厚重的Blissful Brides(BB)买回了家。不是因为要结婚了,而是着实欣赏里面的图片。不像一般的日韩服装杂志,排版拥挤杂乱。BB整页整页很舍得用纸,文字退居脚注不抢画面,上百页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广告水准。

从哪一天起,发现自己像患了阅读障碍,买杂志喜欢图越多越好。喜欢那些不加说明的歧义瞬间,不问起止的乍现定格。BB的纸张很光滑,印刷层次丰富色彩逼真,更不像报纸满手脱墨。偶尔还会出现左右增宽,拉成四页的长幅,翻起来颇有惊喜。配以滑刷的手感,闭眼翻翻都很有奇妙的永恒感,不像电子设备那么生硬局限,且翻过即逝。

我买这份BB有点埋没它的功能,其实里面有很多为那些准备办婚宴照婚纱的新人提供的详细资讯。比如婚纱影楼、酒店宴会、布景豪车、礼服样式尺寸,主题喜糖请柬、花童的选配,瘦身美容,珠宝彩妆……这些我都直接跳过,但对有心筹备婚礼的读者是很实用的。

我经常喜欢整页裁下心动的图片,贴在房间苍白的墙上。半年了,BB被我裁下二十多页。我觉得屋里抬头低头就看见这些美女图,是个减肥的好办法。

(虔静的分享了一点自恋自溺的迂曲道理,读者于是也就一起沦陷,跟着翻出了诚心的乐趣和恋物的琐细。『翻』的形态还可补充,比如快慢不同的声音,结尾把图片贴上墙壁,除了减肥,还需有翻的隐喻。)

一番见解:思娴



19禁偶像的自白书

在你们眼里,我到底是谁?摄影师捕捉性感妩媚的佳仁、作曲家以佳仁独特的声音为创作构想、造型师在佳仁的身上打造出引领风潮的造型、粉丝喜欢的是佳仁亲切友善的性格。我的生命被媒体拍成完美运用蒙太奇的电影,命名为「Ga In's Concept」。

导演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电影的幕后花絮,完成了长达7分钟的《真实与大胆》。“…她的名声不好…喝醉时像疯子…唱歌很难听…背包里总会带着latex服装,和皮鞭…”,后制剪接成功地把影片里不同的声音,像一个个珠子般被串成闪闪发亮的黑色佛珠。影片会在我人生的庆功宴上播放,受邀的是不断提起我的人,越大声的人就以越高级的规格招待。庆功宴的主题是「懦夫们尽情地喧闹」。

作为惊喜,我将特地准备一个短片,在庆功宴上发表我对伟大爱情的歌颂。内容大致如下:
Fxxk you,男人!我们都向往的成熟爱情究竟是什么? 拥抱时,你不安分的手在我的身上游走,干裂的唇从我柔软的双唇偏离,两者看似无目的,却进行着以我坚挺的胸脯为终点的竞赛。我努力地挣扎,想撇掉你粗糙的手和翘起的唇,我要你。你要我,丰满的胸,柔嫩的皮肤,你要你眼里的孙佳仁,我给了你你看得到的全部。当床头的蜡烛烧尽,你却只留下爱情模糊的影子, 结束了我们之间永远没有正解的Q&A。

另外,由于我的灵魂被禁播,所以我把它封藏在《truth or dare》专辑里。



(这是一个形神俱灭的视觉世界,第一人称的合体告解,彷佛必须如此混淆才能看清一切,诡谲暧昧的大胆写法,虽然在肉处有点不愠不火,不过这番尝试跟Ga In一样,已经冲破了某种规范的界限。)

一番见解:慧敏



That's Just Life

Eason's Life不仅仅是代表着陈奕迅的生活,更是唱出了你我的际遇。他时而粗旷时而细腻的嗓音,道出了人生的跌宕起伏。

想象时光倒流二十年,你又变成了天真无邪的孩童。每天在家里看卡通,在游乐园和小朋友们玩耍,在公园骑脚车,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烦恼。你期待着自己能够快点长大,变成大人。在你的眼里,大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乐趣的。

Welcome to the future

你终于成为所谓的大人。为了追求你的美满人生,你每天都庸庸碌碌地奋斗、拼搏,生活围绕着报告和开会打转。环绕在耳际的不再是那些一同玩乐的单纯孩子们的嬉笑声。指责、嘲讽、批判,这些你有一天总会习惯。因为同事在你背后捅你一刀,或许你再也不会百分百地信任别人,你的心门不再为了谁打开。这个花花世界里存在着太多的虚情假意。时代巨轮的快速转动让你追得喘不过气,但在寂静的夜晚里,你却又累得睡不着觉。

独自躺在原本属于两个人的双人床上,只有棉被能给你梦寐以求的温暖。你回想起你的人生,“我的快乐时代是否已经远去?”、“为什么没有一个人陪在我身边,与我常在?”、“我再也做不回自己,there's a stranger under my skin”。你曾经以为你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你是天下无双的。但你终于明白在这个时代里头,你有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你再也不相信什么夕阳无限好这一类的话。属于你的幸福摩天轮或许只不过是一种妄想,你苦苦追寻的桃花源根本不复存在。你只希望在接下来的每一个明天,你能够不再失眠,也不需要为了每个月的帐单烦恼。

Life goes on,你继续用你自己的方式,唱出你人生中的主旋律。

(歌词挂号的纳用不算新鲜,而且运用稍有滞感,但是时光穿渡的写法却大为可圈可点,似乎听歌让人长大也会让人产生错觉。不过,成长的一路其实没有旋律,这才是真实的生命。)

一番见解:怡纯



《蓝色茉莉》档案

女主角:茉莉(Jasmin
颜色:高雅蓝
容貌:金发碧眼的芭比
服饰:爱马仕(Hermes)挎包,香奈儿(Chanel)腰带,迪奥(Dior)晚礼服,罗杰·维威耶(Roger Vivier)高跟鞋
家人:慈善家老公,成绩优秀的继子,基因差强人意的妹妹
工作:为保护中央公园募集资金,室内装潢设计师,高雅时尚的名媛
剧情:安逸舒适地享受奢华。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十分满意自己的生活,自以为和妹妹有很大的不同。

表演者:珍妮特(Jeanette
颜色:忧郁蓝
容貌:空洞无神的中年女人
家人:骗钱骗感情的前夫,记恨自己的继子,没有本质区别的妹妹
工作:牙医助手
生活:亲手把丈夫送进监狱,断送了继子的前途,与有为的外交官恋爱但是不由自主地选择欺骗。试图整理生活,学习电脑,认真工作,但现实总是一团糟,想要重新开始却再次被打回原形。最后输得什么都没有,只剩下骄傲。

主题曲:《蓝色月亮》
《蓝色月亮》的旋律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蹦跳着,在葡萄庄园的舞会上。松软的泥土和地心引力终将埋葬那一刹那耀眼的珍珠。

拍摄地:此地

拍摄时间:此时

演员:你、我、他

编剧:脑海中的蓝色茉莉花正开

导演:(你的名字)

影评(*****):我觉得茉莉这样的女人是自作自受,人都应该脚踏实地的生活!茉莉太不真实了!不过她的衣服都好漂亮!

(不甘于只是纯粹引介,于是借电影情节反讽社会现象,绝对另类不过却超出影评的份属,构思的企图和形式的经营都有亮点,伍迪艾伦应会欣赏如此反省自嘲的演示。)

Saturday, March 22, 2014

一番见解:黄芳



爱,不解释

曾经在凯特Ÿ迪卡米洛的一本童话故事中,看过一篇关于瓷兔子和爱的故事。从前,有一只瓷兔子被一个小女孩爱着。后来,在一次海上旅行的途中,他们意外的分离,瓷兔子坠进了海里,开始了黑暗的旅程。

后来,瓷兔子爱上了另一个小女生,还在她身边陪伴她死去。重新获得生命后的他,决定再也不会犯下不懂爱的错误。于是,过去了多少个季节,当年的小女孩长大了,已经是一个母亲,偶然相遇后把他接回去。一趟奇妙的旅行,让大家了解到重新解读爱的含义,在人生之途重新学会爱。

一场意外导致他们在各自人海茫茫中流浪。但是,他们注定要遇上彼此,无论拐多少个弯,总是会相见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就是爱,不解释,再次相遇是一种感应,也是认定,而这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首出自萧煌奇的旋律,配上张杰的声线与嗓音。在歌曲的开端流露出的是略带感伤的情调,副歌却是豁然开朗,完全展现了张杰歌唱实力。歌唱是一种故事的叙事方式,他以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演唱出恋人、朋友甚至亲人之间命中注定的缘分,坦诚地诠释出对爱的自信与认可。

如果瓷兔子与小女孩之间的友情让我们拾起等待爱的信心,相信冥冥之中的某些安排,那么不妨聆听一首表达自我,坚定相信爱是信仰,一首让人充满幸福感与正能量的歌曲。



(爱其实是不解释也不不解释的,从童话互文应证歌曲意涵,引逗阅读的手法,很好的营造了想象的气氛。文字仍有含糊,必须更为清爽,就像唱歌的人唱歌一般。)

一番见解:昊平



MISS D

MISS VOL. 1:董小姐
我在陌生的城市贴满寻人启事,希望又不希望听到你最近的消息,漫无目的地走。当人们习惯了自由,也就很难走进一种关系吧,至少不会心甘情愿。除非与之构成关系的人无比美好,美好到足够令其放弃那些虚无的自由。宋冬野的眼中,董小姐就是这样一种人,让你觉得原来生活在某一瞬间可以这样爆发,燃烧,回味,感动。

MISS VOL. 2:想念
人是复杂的动物。SO AM I。我们习惯了躲在欲望、虚伪和浮躁不安下生活,以至于遇到了怦然心动的感觉后第一反应竟是退却。所以胖子才会唱出“我想和你一样,不顾那些所以”这样的话来。再见面,董小姐坐在我的对面,不时捋着挡在眼前的长发,显得有些拘谨。唯一脸上挂着的微笑,就像我第一次见她,嘴角向下像是一个谜,自然而美丽。我说你这两年是怎么过的,她吸了一口味道略微清苦的兰州之后,云淡风轻地说一句算了吧,我们还有明天。

MISS VOL. 3: 失去
忘了是什么时候,也忘了为什么,忘了该怎么开口,也忘却了沉默。总之有那么一刻,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气息已经把人淹没,无关道德,也无关真理。只觉得,像一只扑火的飞蛾,只看见灯火的闪烁,而忽略了随之而来的疼痛将成为此生最大的折磨。“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歌词的背后,隐藏的沧桑、释然,想必在听者的心中已然有了答案。也许都回不去了,也许又会重新开始,也许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董小姐。

注:文中胖子指的是《董小姐》的词曲作者,宋冬野。



(清妙之文,一唱而三叹,将歌曲融进意境,虽然某几个句子还能更加提味,但是比之董小姐的填词更有内敛的韵致。书写正是如此,爱上一匹野马,就让自己变成草原。)

一番见解:楚依



听都叫兽讲《星星》

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的走红,“教授”一词被广泛用作了“叫兽”,并且似乎有了一圈魅力的光环。主演金秀贤坐在他那古典气息浓郁的书房里,淡定地对着摄像机,娓娓道来他心中的这部剧蹿红的原因。

“你们觉得我小眼睛,单眼皮是吗?我可被评为韩国最适合古装扮相的男演员。剧里的我外表冷漠,总是将人拒之千里之外,但这种被认为帅气的姿态也引来无数女生的痴迷。更重要的是,我有一颗温柔的心,常常嘴上骂着千颂伊(女主角),而又出门去给她买炸鸡啤酒。活了四百年让我无所不知,特殊的身份又赋予我超能力,可以在对方需要时随时解救她于危难之中,这是十分符合女生心目中完美男人的形象的。看腻了韩剧里男女主人公拥吻的场景,用超能力让她飞到自己面前然后强吻,有没有略胜一筹?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编剧很有一套。当穿越剧播烂了的时候,他选择以外星人作为题材。当多金的男主人公爱上灰姑娘受到家庭阻拦的典型韩剧模式比比皆是的时候,他塑造了女明星的人物形象,顺便满足观众对明星生活的好奇心理,同时收获了视觉上的爽感——女明星漂亮的脸蛋和衣服,刺激起伏的事业以及被众星捧月的生活。

你们不要小看了我的女神在剧中的造型。自从第一集开播以来,网上便出现了她每一集中的全部行头的分析。从Givenchy的家居服到Dider Dubot的耳环,全身上下所有的服装和饰品都是时尚大牌,甚至包括在家穿的拖鞋和睡觉时戴的眼罩。这还不够,她在每一个场景用的化妆品也开始引导当今韩妆的时尚潮流,除了几十种口红的品牌和色号,梳妆台上摆放的洗面奶卸妆油也成了热卖产品。为了研究服饰和化妆品而看这部剧的女性,估计大有人在吧。

你问我这部剧红到什么程度?剧中有个情节是我喝多了酒,用超能力随便控制灯光,影响了整个首尔的照明系统。据说现在小区停电时,会听到小女生冲窗外喊:都叫兽,你少喝点!”

他微笑着摇了摇头,有些无奈。

“速食年代,我要更努力作出新的作品才是。”

(让虚构的主角/演员面对现实的观众/读者开示,当中隐含种种有趣诠释的可能性。开头引介不妨划入独白,如此就更加措手不及,正如韩剧偶像横行的年代。)

一番见解:柯昀



两周

长达160个小时的电视剧,却像是在看一部160分钟的电影。

不是有钱男配贫穷女,也不是韩剧里常见的爱情喜剧、苦情催泪剧、婆妈肥皂剧,而是关于一个废人,看他那颗死灰的心是如何因女儿的出现而重新燃烧。

事实上主角张泰山是个混混,赌钱陪酒陪睡,自暴自弃的生活,却因为
失散多年的初恋女友出现而改变。她告诉他,他其实有个八岁的女儿的
事,而为了患有白血病的女儿,需要他配对血型。检查结果父女俩正是
适宜的骨髓匹配,医院随即安排了手术,也就是在两周之后。但命运就
如此爱捉弄人,当主角决定在这两周过着和以往不同的低调的日子,
在这关键的时候,被卷入一场风暴,被陷害成杀人犯,而真正的凶手
所有证据矛头都指向他,逼迫警察当场就以杀人罪名将他逮捕归案。
初,泰山觉得只要两周后能到医院完成手术,就算抓了也无妨,可是
在处所的他却差点遭人杀害,使他觉得凶手有意将他处死。意识周围
人可信,他开始感到焦急,拼命为自己辩驳,始终无法摆脱出嫌疑。
里逃生的他,在被护送到牢里的过程中,趁一场车祸的发生,警察分
注意力的时候逃出去。主角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洗脱嫌疑,保护自己,
旋即展开了一场14天的奋斗,一路跌跌撞撞的逃亡,就只为了等到那
1天的到来。

(乍看以为仅是i周刊的剧情简介,不过多了一层说文嵌字,对应逃亡倒数抽丝剥茧而且最终真相大白的紧凑叙事,构思创意不俗。如果前头也能如法炮制,把剧名题目『两周』同时带入,则可更为圆满。)

一番見解:侞鴐



《危機邊緣》(Fringe)

他們出現的時候,總頂著光頭身穿合身西裝。他們出現的時候,只會默默的觀察著四周,從不吭聲。他們出現的時候,世上一定又有怪事發生。

他們,是觀察者── The Observers。

觀察者的出現開始于《危機邊緣》(Fringe)第一季。當聯邦調查局的邊緣科學部在美國四周調查著一系列讓人匪夷所思的案件時,他們總是在一旁注視著一切。沒有人發現他們的存在,也沒有人明白他們為何會存在。

直到《危》的最終季,觀察者的謎底終於揭曉。

他們是生活在2609年的我們,數個世紀後的科學家利用科學改變大腦構造,最後為了強化計算和推理功能,而捨棄了控制情感的大腦區域。因此,這些觀察者雖天賦異稟,但也缺乏一般人類所擁有的情感。

觀察者來到2013年默默觀察和記錄人類發展的進程,但其中一名觀察者八月(August)卻綁架了一個女孩,改寫歷史。無論是其他觀察者還是邊緣科學部的成員們,都無法理解為何八月要一次又一次地改變這個平凡女孩的未來。

八月說,“我覺得她值得活下來,雖然其他觀察者都說她無足輕重。”

最終,八月為了再一次拯救女孩而犧牲自己的性命。死去前他向同伴坦訴:“那個女孩,很多年前我見過,從此就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想,那就是他們說的‘感情’。我想,我愛她。她安全了嗎?”

同伴回他:“她安全了,因為你使她變得重要。她現在得為我們其中一人的死而負責。”

八月流下了眼淚,慶幸女孩最終得到了生存的機會,也慶幸自己能愛著女孩死去,就算他只不過是女孩眼裏茫茫人海之中的一個模糊背影。

科學方程式可以改變基因構造,封住眼耳口鼻杜絕任何感官刺激,但只要心臟仍然跳動,便能從怦然心動之間體會愛的真諦。

(科幻長劇撲朔迷離,五季百集正如雲霧五里,看出已經盡了最認真的努力,不過評介寫法或許還得另闢蹊徑,從一些較小的神秘和觀察,才能挑逗出最大的觀看樂趣。)

一番见解:凤梅


大侦探小跟班破案连连
英长剧美短剧银幕齐聚

各位看官,且说自独立以来,美利坚合众国便卯足了劲要与其前任宗主国大英帝国争个高下。前期的政治军事竞争不够,最近又火力全开血拼文化。这不,前段时间倆国又杠上了。大英前脚出了个夏洛克(Sherlock),老美后脚就跟上了基本演绎法(Elementary)。都是讲大侦探福尔摩斯,不过一个师傅一路拳—各有各的打法。都是那些个角色,却愣是整出了南辕北辙。且看——



相似的剧情,却由人物性格的各异演绎出千变万化的剧集。英版的基情四射,美版的温情脉脉;英版的节奏欢快,美版的更像CSI。至于到底谁更胜一筹,那得看官您亲自去瞧瞧,自个儿定夺了。

(话本說書人物排比一搭一唱,形式虽然可以玩得更绝,比如加个题词诗曰,但是总归別具创意和用心。网络词语腔调似可稍微收敛,不过这般写法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章回体。)

一番见解:俊辉



外星人or人?——都敏俊

乍看下,這不外又是另一部典型的韓國偶像劇。依靠俊男美女吸引觀眾眼球的愛情主線,當中卻穿插了穿越,外星人,謀殺等另類新穎的題材,更推陳出新地推翻了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從而牢牢的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有別於傳統好萊塢製作對外星人醜陋邪惡的刻畫,編劇所塑造的都敏俊突破了E.T.裏的矮小醜陋,也不似War Of The Worlds邪惡猙獰的侵略者。從外表來看,他根本就是個地地道道的地球人。英俊的外表,豐富的知識,在加上豐厚的家産,他根本就是個典型的高富帥。滯留在地球長達四百年的他,唯一的破綻便是,其不老的容顏,以及外星人都不可或缺的超能力。不然他可說是完美融入人類社會,根本無法讓人探知他非人類的身份。

但,即便身為擁有超能力的外星人的他,也依然無法擺脫宿命的軌跡。

“如果有必要相遇就終究會遇到,如果遇不到就說明我們之間沒必要相遇。無論是否情願,該發生的事情總是會發生的,地球人把這種事情叫做命運。”

四百年前,他來到了地球,并順手救了她的前生。她也在稍後犧牲自己,保全了他的性命。
四百年後,他在地球的最後三個月,他與她再次重逢,展開了一場遲來的戀情。

四百年來,他的心底一直埋著對她的虧欠。不論前世今生,在她最危難和需要的時刻,他都立即出現,守護著那道他最深愛的身影。在經歷過種種波折與兇險后,有情人最後也終成眷屬,為整部劇畫下了圓滿結局。

外星人與人類和平共處已屬難得,更別說對人類產生感情。但是,當冷漠無情的外星人擁有了人類的情感後,他還能算是外星人嗎?

(前半部在锦上添花,后半部是内容简介,所谓另类新颖,听来也像是窠臼俗套,反而是末尾带出的诘问有些趣味,整体不妨以此作为重点。)

Thursday, March 20, 2014

一番見解:kd



鮑勃迪倫彈了幾個音節

六十年代很遠,大概是西伯利亞的這一邊到那一邊,在看完電影已經是許久之後,差不多是在這個時候我知道,就像愛斯基摩人也知道,當明天的日光移到冰屋和柴堆之間,就會下起一場大雪,或者聚落裡最老的一隻雪橇犬望著遠處的炊煙而若有所思的死去,我知道其中一些情節混拌著音樂,必然會出其不意的,比如睡醒在床邊找到一撮凌亂打結的神秘長頭髮一般的出現。

我知道的其實只是愛斯基摩人的語言裡有100種雪的叫法,慢慢墜落的,深情款款的,祖宗顯靈的,適合去釣魚的,外表堅定意志軟弱的,或許也有想起一部電影的。

關於電影Inside Llewyn Davis,我一心一意認定是進入萊溫戴維斯裡面,說的是一位美國民謠歌手懷才不遇的故事。背著憤怒的吉他踩在雪地上到處去唱了一首又一首憂鬱而溫柔的歌曲,唱給酒吧的顧客聽,唱給唱片公司的老闆聽,唱給躺在病床上失智的老爸聽,唱給萊溫戴維斯的裡面聽。偶爾有人聽懂了,某個和弦的沙啞,某個我飢餓得像是一根稻草的歌詞,在六十年代的格林威治村喝著啤酒抽著煙,想起了生命千迴百轉的缺陷。

電影結束前彷彿一出世就已經滄桑的鮑勃迪倫登台,唱了幾句彈了幾個音節,看影評講象徵民謠音樂從此發光的春天。還有一隻貓,據說導演科恩兄弟本來不想讓它進場上演。

我家樓下也有一隻貓,跟電影中的毫無雷同,不過一樣神出鬼沒,那一晚突然喵了一聲倒在我的腳上廝磨,我決定叫它長得像貓的雪。



(就這一幕就該去看的一部電影)

Wednesday, March 19, 2014

一番見解


書·雜誌·CD·電影·連續劇


貨真價實
童叟無欺
有病治病
無病強身
一生一世
受用無窮

Tuesday, March 18, 2014

一張圖片:侞鴐


西裝

男士西裝源自19世紀的英國,當時的英國作為世界經濟最強大的帝國,將傳統的歐洲貴族大禮服改製成雙排扣的西裝,流露的不僅僅是英國人民對於體面和紳士的追求,還有對於自己民族的強烈自豪感。

英國倫敦有一條著名的塞維爾街(Savile Row),是男士西裝定製(bespoke tailoring)的聖地。在缺乏科技的時代,男士西裝得由裁縫師為個別客戶量身打造,一針一線手工定製而成。每一套定製西裝需耗費二至三個月的時間,中間再經過三次的試穿和調整才能完成。手工如此細緻的西裝,除了得到皇室成員的擁護外,也吸引各界高官顯貴、演藝明星成為‘褲下之臣’。

只是薩維爾街的繁華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時代變遷,西裝從歐洲的傳統打扮成為20世紀末時尚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定製西裝變成高級時裝品牌大量製造的成衣,西裝也不再維持原來的傳統樣貌,反而因不同品牌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Givenchy的法式優雅浪漫、Burberry的英式低調內斂、Calvin Klein的美式極簡休閒、Dolce & Gabbana的義式華麗熱情。

來到流行‘混搭’和簡便打扮的21世紀,西裝產業更像是秋冬的天氣一樣冷颼颼。街上多的是以西裝外套搭配T裇球鞋的潮人們,不少企業也已經不再要求職員穿著正式西服套裝上班。正式和休閒的分線模糊了,我看著劉德華以合身的西裝搭配7分牛仔褲走在星光大道的紅毯上時,忍不住為一個優雅時代的結束而默哀。

(文化穿上的衣服即是時代的魂魄,文字一針一線毫不含糊,從歷史的演述到態度的坦訴,結構裡皆有裁縫合身的鈕扣,讀完懂了西服的大氣大度以及劉德華的小氣小度。)

一张图片:凤梅


傻子的赌博

这条街最初不过是一道土墙,墙后是惶惶不安的印第安人,墙外是虎视眈眈的殖民者。

如今,一字万金的信息在此发源,由西装革领的资本家推波助澜,喧嚣奔涌着袭向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要脉。朝夕之间,有人纸醉金迷,有人倾家荡产。

这里,是华尔街。

待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逐渐退潮,失房失业的民众磨刀霍霍占领华尔街,要向满脑肠肥的资本家兴师问罪。

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无人敢言的是,这不过是又一次对博傻理论的验证。每个热情澎湃地参与到投资中的人,都不过是在等下一个比自己更蠢的人出现,套现脱身。一旦没有了更多的傻人,赌局崩裂,全盘皆输。

十八世纪的欧洲,英法股市刚生萌芽。被金钱晃花了眼的民众哭着喊着求资本家收下自己的养老金以换股票,甚至为子虚乌有的公司掏钱买单,只期待有比自己更傻的人高价买下股票。待到泡沫破裂美梦成空,便要提起烧火棍赶杀资本家追讨赌本。

1636年的荷兰,一株郁金香堪比黄金。上至政府大臣,下至街头小贩,无人不投身于倒卖郁金香的国民运动:表哥以原价十倍卖给表妹,表妹再十倍卖给堂弟,堂弟十倍转手岳父……直到再找不到愿意掏钱的蠢人,郁金香跌到比洋葱便宜,荷兰几乎全民破产。

从花到股票到次贷,人性未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都坚信能找到足够蠢的下家接手,殊不知,很多时候,自己就是最后的下家。

今天的华尔街,土墙早已不见踪影,街边踌躇张望的,是期待下一场赌局开盘的众人。

(这是一个连凯恩斯也看走眼的世界,文思凝练到位,文理鞭辟近里,泠然的姿态带点戏嘲的基调,知性里也就透出了一种洞然的力道,读完懂了那些华尔街的家伙大概怎么骂都没用。)

一张图片:珮琪


凋零之后

自古以来东方就有着赏花的习俗。一般上认为花的魅力在于它的绚丽斑斓,可清雅脱俗高贵冷艳,也可朝气蓬勃平易近人。

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每朵花都有自己的季节。古文「華」通「花」,既是花的繁盛貌美,更是时光流逝的象征。所谓花样年华,人的一生也好比花朵,有盛开必有凋零。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有了先进的科技, 任何东西都能修补。即便是老去的身体也能拥有一副年轻的皮囊。可以大刀阔斧来个全身改造,苗条曲线不再是梦。也可以简单注射,填平皱纹,拉紧脸皮,轮廓立马变得清晰。最后虽延长了短暂,但始终到达不了永远。

那么何不顺其自然,日文插花一词可称为「生け花」,中文解读为活着的花。顾名思义,日式插花作品多以简洁素雅的方式,来表现花的自然生态之美。以花的含苞待放与盛开,配以枝叶的翠绿或是干枯,展现生命各个阶段的力度。彷佛是如此,我们因为拥有成长的喜悦,以及年老的烦恼,所以才算是活着。

日文也把烟火写作花火,一轮一轮稍纵即逝的绽放,之后回归平静,花的魅力或许也就在于它会凋零。

(生命归土不外一草一木,从语言文字的沿变论及盛放凋谢的周期,虽然偶有嫁接的障碍,但是透放的气味充而不盈,读完懂了日本人对于技艺的虔诚。)

一張圖片:慧媛


沒圖沒真相

中國畫講求氣韻神似原物,西洋畫講究形體結構準確,但同樣出於一種想要記錄和證明自己與外物,都曾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緣由。

山水畫人物畫油墨畫水彩畫在時代的演進逐漸褪色,自從法國科學家Joseph Nicephore Niepce在1826年於自家成功拍攝出窗外那片景色後,人們對於記錄的追求,再度攀升到另一種高度。

但矛盾的人們似乎難以丟棄傳統,於是一併將畫作與相片展示在博物館,掛在宮廷前,貼在馬路上。從黑白到彩色,捉住眼球是人們賦予圖像的首要任務。

狗仔時代來臨,哪個天后和新加坡男友搭機車逛夜市,哪個名媛逛街時領上萬元包包裝蔬菜,都一五一十被記載,佔據新聞版面,滲透人們的生活,成為某種程度上的重點。純粹的文字開始喪失價值,集結人類的網絡將圖像與真相連接在一起,因此有言“發文不附圖,此風不可長”。

為了想引誘人討論,人們以千奇百怪的姿態對著鏡頭,用手掌遮掩裸露的胸部,說:“不知道怎麼表達我的新指甲,只好這樣囉。”或是不斷地貼出病童窮人死貓死狗,還有愚民相信按一個讚就真的等同於給他們一線希望。商家為博宣傳將初吻廉價化,藝人為賣唱片將臉修得比十年前年輕,還以為大家都買賬。Instagram充斥著美食天空指甲彩繪狗狗貓咪正妹腹肌大頭貼,照片拍得夠清晰,自然就有likes自動送上門。

於是看演唱會看舞台劇看明星沒化妝看老夫老妻過馬路看太陽下山看人淹死都得要按下快門放上網。當大家也跟著隨波晃動,究竟還有多少人能站穩腳步立好腳架,將事物準確對焦?

記錄的失軌,圖文並茂概念的混亂,或許從來就沒有存在過真相,就像古代人都長得一模模一樣樣。

(巴特說過,攝影讓我們變得不真實,這是一個照片圖畫氾濫而看不到的城市,從繪畫和攝影推進,時代的焦慮顯影在呱噪疾騁的文字裡互相喧囂,讀完懂了屬於文字的,圖像永遠無法取代。)

一张图片:莉珊


摇滚

两公里长的艾比路原本只是伦敦一处不起眼的街头。但自从披头士乐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封面在这条斑马线上拍摄,世界各地的摇滚乐迷便将艾比路视为朝圣之地,它甚至成为英国史上首个被列入历史遗产的斑马线。

披头士的创团团员约翰·蓝侬曾经说过:“没有猫王,就没有披头四!”而摇滚之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第一次在录音室献唱给母亲,正标志着摇滚的萌芽。五十年代的摇滚乐以“Rock & Roll”的名字正式登场,代表的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一种社会次文化的现象。

由于战后经济复苏,美国国内消费因此大幅增长,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促使许多年轻人过早投入就业市场。有经济能力的他们希望能和成年人一样,拥有表现出自己特有身份和专属于自己群体的音乐,摇滚乐就在这时应运而生。

以五十年代美国摇滚乐作为基础的六十年代英国摇滚乐,则属摇滚乐发展史上的一段巅峰时期。英国子民安居乐业,加上英美两国语言相通等有利条件,为美国运送唱片和乐器至英国提供了便利,并形成新音乐流派产生的要素。五十年代后期的英国几大城市,现代新潮乐队如雨后春笋,然而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美国音乐的影响。

一直到披头士在美国摇滚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和演绎,才让他们登陆新大陆,被认为是“英国入侵”现象的典型代表。尽管子弹带走了约翰·蓝侬,他所要传达的爱与和平依旧rock on。

(这条斑马线和那条斑马线,串成了披头四和摇滚的缘起,细数美英摇滚历史派生的部分不够顺畅凝练,但是整体知性的温度却是恰到好处。蓝侬不死,艾比路的斑马线永远横跨心头。)

一张图片:楚依


爱情陷阱

都市里的男男女女走在街上。或许对于他们而言,爱上一个人,便是恋上一座城市。也或许当面对形形色色的爱情陷阱,他们正奋不顾身地跳进去,或是已深陷其中。

幽默的上帝让人们彼此相吸,对于性格截然不同的一对男女,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致命的吸引力。根据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Jung的理论,每个人都有显性与隐性人格,而两个人之所以相互吸引,则是由于内行深处对”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自我的追寻。

公司年会的party上一群人边喝酒边聊天。A男面色略泛红,借着酒劲侃侃而谈,B女的眼神无法从他身上移开。一个思维缜密感情细腻的女人遇到了一个神经大条敢想敢做的男人,即刻被他的风趣健谈和大大咧咧所吸引,觉得富有冒险精神的他魅力无穷。不断开合的嘴唇在她眼里如此性感,举手投足的不羁在她眼里等同于激情。她想被他牵着手走遍世界去探险。

不断闪烁的灯光下,人群里有个妖娆的身姿在肆意摇摆。活泼的C女是办公室的开心果,有她的地方总是充满欢笑,在一切场合她总是那个最活跃的角色。此刻的她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D男手握酒杯,远远地看着她。成熟稳重、做事低调的D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太过沉闷,继而很快陷入正常的单身男人都会有的幻想中:和年轻好玩的她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年轻吧。

这正是由于对方的性格符合自己的显性人格,满足了对自己所缺乏的特点的幻想。然而,火花擦出,热恋之后,两个人的不合适又让他们容忍不了对方。A男在B女眼中越来越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生活琐事全都要靠B来打点;D男也越来越受不了C的生性好玩,夜夜笙歌让他没有安全感。

于是他们各自擦亮眼睛,重新上路,希望避开下一个爱情的陷阱。

(爱情即是陷阱,城市只是掩饰,照影灯红酒绿的情爱摩登,文字和姿态尚可更加挥洒,中段似是人格特征分析,也大可更加曲微,读完懂了我们仅是红尘里的A男B女。)

Monday, March 17, 2014

一张图片:晓亚


希望

当风刮起来的时候,除了我们本就断断续续的记忆,随之纷飞的还有其他东西,比如绅士的帽子,满地的广告传单,快要溢出的眼泪。当华灯初上,霓虹喧嚣的时候,如果独自一人坐在儿时常常光顾的副食店前门,也许听得到低缓的啜泣声,还有腹中咕咕的叹息。远处的路灯一盏盏点亮,四周反而陷入了更浓重的黑,仿佛这个日渐失去颜色的世界。

我们忆起小时候爸爸送的擎天柱,变身之后比任何汽车都要大。然而却听科学老师说,现代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还有那长睫毛的芭比娃娃,穿着漂亮的洋装,可惜不符合黄金比例的标准身材。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睡眠越发不安稳,却怎么也想不起是被谁惊扰。

于是提着行李来一场潇洒的流浪,亦或是将整颗心打入冰窖,冻成一滩化不开的死水。一个叫Paulo Coelho的巴西人说,传说有条神奇的河,任何东西掉进去都会变成石头,积累成永不磨灭的河床。若是能将心撕碎丢掉,那么一切痛苦就将了结。

而我在想,没有了心的故事,怎样能以幸福结尾?

可喜的是,我们谁也没有勇气真的离开。当最后一片落叶无声地坠落时,它完成了生命中最冗长却又最绚丽的仪式,这时候也许根本不想被谁注视。

是不是有时候我们太执着于转身和仰望,却没发现,绿意早已等候在一个埋头的瞬间。

(末尾的记忆凋零重生有些匆促,不过文字幽微沁入情态和哲思之间,本是冬去春来的陈腔于是充满人文感性的生趣,读完懂了飘叶落尽终是还复来。)

一张图片:诗敏


浮沉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着云龙一般的四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海明威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老人与海》,将人与自然搏斗的种种惊心动魄,化为转身后的一抹绚丽。故事的结局固然悲惨,却向世界证明了,一个人终可被消灭,但不会被打败。

于是,我们懂得了,只要对方不赢,自己就不算输;只要有冒险的勇气,谁都能够饱尝虽败犹荣的风光滋味。因此,谁人能不渴望面朝大海,迎来一份春暖花开?

可惜的是,只有老人属于大海,现代人属于苦海。苦海若似大海无边无际也就罢了,却偏偏有一道道墙四面围困,让你碰的着尽头却到不了岸,纵使满怀热血与希望,亦看不到苦海之外的一丝光芒。

2007年11月,德国人克雷(Christoph Rehage)有幸翻越了围墙,一探苦海以外的世界。他计划着从北京出发走回德国,却在经历了一年的餐风宿露,行了2800英里到达乌鲁木齐之后,发现自己只剩下一把茂盛的大胡子。

克雷徒步中国的影片广为流传,世人皆向往着拥有他挺胸出走的潇洒,哪知他在低头放弃时,为的是想找回人生的主导权。他情愿回到苦海,认为在浮沉之中挣扎,才真能尝到生存的价值。

现实如此,网络世界亦然,却总有人只想当个“酱油党”、“潜水党”,常期深藏自我,随波逐流,偶尔“路过”、“冒泡”,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这些人,若扔到死海里大概也能被淹死,尔后留下一段段索然无味的故事与荒诞的结尾,叫他人懒得再有感慨。

而有另一种人奋力与地吸引力抗衡,在沉浮之间绽放了生命的光彩。我想我们活着、挣扎着,或许就是了这一段绽放,总比一辈子都不曾尝试,连一抹颜色都留不下也带不走的,好多了吧!

(苦海浮沉是过程也是目的,文字背负姿态皆有明确的意旨,不过横跨现实虚拟看似意图全览,结果却是徒增杂芜,看完懂了就算最后溺毙也要奋力挣扎。)

一张图片:怡纯


格物不知

朱熹爱读书,便叫我们都细细地“格物”,穷尽其中道理。数百年后的王阳明某日兴起,欲体认朱子的为学之道,便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累倒在床,也没“格”出什么大理。而后自己悟出了一套“心学”,再也不信朱子的话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且相信这句话是对的,便去观察身边的东西,试图也格出个什么真理。

抬头就能看见,窗外的树。树很高大,不知道是什么树种。她与其他树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却是离我最近的一棵。我们一起迎接同一抹阳光,沐浴同一片甘霖。我常常分享她的林荫或是饮下她制造的氧气。想到这里,我不由地觉得与她亲近了许多。

虽不是连续盯着她七天七夜,但朱子格物的精神劝说我每天与她独处。连续的干燥好像令她很不舒服。因为高大茂密,就需要更多的水分来滋养。要去给她浇水吗?不用吧,那只是一棵树。

她已经开始落叶了。如果无法生存,就要卖掉自己的头发或是牙齿。女人在危难时的力量是强大而有魔力的。我站在她稀疏的影子下,抬头望向一滴翠绿,被捧在一双枯黄嶙峋的大手中。生命的替代与传承,或许是出自这宇宙的本能。

格物让我有些疲惫,我看到了一个和我一样的生灵。虽说不过是一个个生命的轮回,却因为共有的无可奈何而变得伤感。也许这都是我自己的想象,但是当一个人的情绪满到要溢出来的时候,就会不由地强迫外物去接受自己的感受,那外物是否愿意呢?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当孟子大义凛然地说“万物皆备于我”时,也许有另一个声音正在向我们宣告所有权。

(致知在格物,守仁兄也只是统摄三教换了说法,文字充满孩童般的纯念,带领读者窥视物我,印证了存心知性的道理,读完懂了不知为知。)

一张图片:朱丹


一瞬

电影Troy中,Achilles对被俘虏的女祭司说:“我来告诉你一个秘密……神嫉妒我们这些凡人,因为我们拥有生命。生命随时都可能死亡,而死亡使一切变得更美丽。每一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稍纵即逝,美得无与伦比。”

这段台词有些夸张,在有涯而漫长的生命中,微渺的我们所经历的大部分其实只是平凡琐屑的生活,而少有惊天动地的时刻,跟猫咪每天吃饭晒太阳并没什么不同。但蜉蝣般的我们会思考会感受,于是,能与一瞬一瞬的美邂逅,能在片刻的震撼中感动,终于让我们从掌控一切永远波澜不惊的众神那里赢得了一份苍凉的优越感。

想起与同伴一起游印尼的时候,我们清晨三点起床赶去看婆罗浮屠的日出,等了两个小时才发现那天乌云厚重;驱车前往海神庙看日落,可惜因为行程耽误,最后只来得及看到天边变色的云彩;就连巴厘岛的海滩看起来也平淡无奇。那次旅行似乎不断地与遗憾和失望相遇。不但没有看到计划中的景象,整个人也因为赶路的匆忙而精疲力尽。

准备从沙滩离开时,我临时决定玩Flying Fish。很简单的水上活动,就连加速和飞起时,心率的骤增也在意料之中。然而震撼就发生就在抬起身的那一瞬。

我们停在水域之中,四围是海天无间的碧蓝,宁静踏风而来,与心灵频频击掌,个体类似于岛屿的漂泊感款款流入渐渐安定下来的心魂。我这才发现,旅途的一切艰难与遗憾,都只为这一瞬。

树会开花,花会结果,叶会旋转掉落。树旁的蚂蚁在原地呆愣片刻,继续推动手食物前行。而能与指尖流转的美相遇,能在平凡琐屑的生活中收集一丝一毫的惊叹与意外,或许我们真的可以据此打败看惯了生死和美丑的神明。

(生命也就不过一瞬一刹那,从电影台词潜入行旅顿悟,少了刻意突岔的引语,文字清澈后也就言近而旨远,读完懂了生命一程也许只在一点。)

一张图片:婉君


假象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一人一虎的对立场面,其背后的实际场景位于人工搭建的泳池里。一排排的观众眼不离前,陷入得彻底 。二十世纪起,影坛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假象,逼真得即使仔细观察,也未必辨识得出。也因为这样,富裕的人们才更愿意掏钱,购买一个又一个的虚影,来弥补自以为是的缺乏。

Matte Painting是黑白影幕时代的电影特效,源起是因实景不能达到导演需求,所以必须另聘画家,把导演的构思绘彩在玻璃上,再后打灯将背景照得栩栩如生。此镜头被称为glassshot,现代的Matte Painting则是利用电脑软件,绘出比从前更灵活逼真的场景。再来是立体3D和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的加码,不但有助于减少预算,也实现更壮观的场面,使影坛进入一个虚拟的繁华时代。

影幕前的精彩绝伦,过程隐藏着千万根手指和千台电脑,其宗旨是打造出一段段属于导演的乌托邦。近年美国著名的特效公司Lucasfilm进军新加坡,说是营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际是借助异国的手指,创造属于导演的那幅图。始终悲哀的是,没有多少人会留意电影尾段的新加坡人姓名。

观众离席得慢条斯理,像是不想面对外头的拥挤人潮。当少年Pi苏拉沙玛还在不怎么太平的太平洋挣扎时,清洁工人已在戏院角落盯着荧幕,等待接棒残留的真相。这时在含泪的人群中,有谁还晓得那暗地里的艰辛?

(前半表述清楚无碍,后半则多用歧出字词而把说法搞糊,Lucasfilm一节似无关联,末尾可设计成一位印度外劳握着扫把逆向无数观众涌动离席的画面,读完懂了看电影也要看片尾字幕。)

一张图片:镇源


流行音乐

相较于电影、小说、诗集、散文等,华语流行音乐是普及度最为广泛的流行文化产业。无论你是文青还是愤青,无论你多么地排斥庸俗的大众文化,你必须承认华语流行音乐在人生中,必定给过你一些养分。就算你从来没有花钱买CD,它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是在KTV与现场演唱会,或是透过电影与电视广告等,流行音乐对许多人而言确是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一环。

可是,看似极其重要的文化产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下场。在经历了90年代的巅峰之后,华语流行音乐至今仍远远地被西洋音乐抛在后头,被韩国流行音乐迎头赶上,被非法网络收听与下载打得遍体鳞伤。如今的华语流行音乐在产量,在销量,在素质上根本不能与过去风光时候相提并论。

华语音乐产业从高潮到低靡,规模一路溃缩,不知伊于胡底。国际唱片集团唯利是图的企业文化,使得从前的“企划导向”让位给“业务导向”,唱片便越做越保守,而概念完整、内容扎实的专辑也就越来越罕见了。

华语流行唱片销售过去见证过百万张的销售量,如今大抵以一万张为高标,全年发片的数百种专辑之中,销售突破十万张的作品恐怕不到五种。大多专辑的销售数字,往往还比不上随便哪一本小说或是诗集的初刷印量。

今天,CD已沦为“手工艺品”,眼看就要灭种。流行音乐化为网上流窜的数码,想听什么,垂手可得,听完就杀,毫不心疼。当年存好久好久的零用钱买一卷卡带,一张CD,珍而重之听了又听、直到背熟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的那种心情,大概很难再有了。

(较是议论的格式和语气,少了知性该有的举重若轻,不过起码讲法和立场清晰阐明,读完懂了这个年代当诗人好过当歌手。)

一张图片:琬瑜


等待

曾经有一棵树,饥饿的美国诗人希薇亞·普拉斯(Sylvia Plath)看到了树枝上长满了象征她人生选择的紫色无花果。一颗无花果是飞往欧洲、另一颗是一个丈夫小孩快乐的家庭、再一颗是一位著名的博士、还有一颗是一位奧林匹克金牌女冠军,颗颗肥美多汁。在只能选择一颗无花果来充饥的情况下,她发现自己最后只能崩贵地跪坐在树下慢慢的饿死。因为她没有办法决定要哪一颗无花果。如果决定选择这颗无花果,就代表她失去了其他多汁的无花果。慢慢的,那些无花果开始生满了皱纹,渐渐地发黑,然后一颗接着一颗慢慢地掉在她的脚下。

曾经在一棵枯树下, 有两个法国流浪汉爱斯特拉冈(Estragon)和弗拉第米尔(Vladimir)正在等着一个名叫戈多 (Godot) 的人。有趣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戈多这个人。《等待戈多》故事的最后,所谓的戈多始终没有出现。

曾经在某一颗树下,有十头牛在吃草。后来,来了二十头牛,找不到树木或灌木丛可以遮荫,于是纷纷跑到那十头牛挤着的树下。但是,树荫有限,有五头牛得不到遮荫而昏倒了。

人的大脑可容纳智慧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很遗憾,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容不下世上所有的智慧。可喜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我们的大脑只有像一片枫叶大小的智慧,还是足够让我们为世界做出需多伟大的贡献。因为,智慧的力量是强而有力的。可悲的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擅长犹豫和等待,却不擅长善用智慧。

就像希薇亞·普拉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第米尔一样,他们没能等到他们所“渴望”等到的,因为他们只会等待。他们始终没能意识到这个道理,因此最后都徒劳无功。

(引经据典的用心可嘉,但是却未能共冶一炉,最后所谓的智慧和道理也就难以清晰开示,读完懂了要找无牛的大树下遮荫。)

一张图片:振坤


渡人向上

佛家闲来喜欢渡人向善,乍听之下还以为,行善即可向上。若要作此解也不无不可,皆因更早以前老子曾说过“上善若水”,也就是下即是上,唯有把自己放得越低,就能升得更高。所以当年佛祖悟道名觉,也只因比头顶上的菩提树低了一些。但偏偏,水往低流,人望高处。

望去的摩天大楼,一栋比一栋高,每一栋都是一个教训,指引着爬上成功的道路。这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城市列车无禁止的行驶,开往未知的终点。车开得太快,大家都怕赶不上车,错过了上车最后机会,所以也把自己变作一趟列车。

好在站与站之间中还能够停下来,只是每到下一个月台,就必须有人上车和下车,所以生活无非就是上和下。先是下床上班上课,然后就是下课下班和上床。列车偶尔出了事故的时候,身边的人总会让我们坚持下去撑下去,因为我们必须活下去。

其实在生命走下坡的时候,千万不要告诉对方,前方还有很长的路等着我们走下去,因为这只会越走越低。而是应该劝他往上,看下山的路,两旁长满了树。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道是平常。因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只是,倘若那最后的一片叶子,迟迟不肯下葬,彼此也就无法早日超渡。

(上上下下,胡诌的叨术多于知性的阐述,佛家道家到头只是充数而无从摆渡,读完懂了原来是菩提树够高才能让佛祖悟道。)

Sunday, March 16, 2014

一张图片:嘉娜




人们通常可以很笃定地承认他们讨厌,甚至憎恨某一个人,但是他们却没法确切地告诉你,到底多爱一个人,或爱他什么。这些不可思议的爱意,永远盘旋在那可能爱你的人身上,似乎只能把它当成是个念头,连言语也不能替代它说话。

而这种爱念往往背上暧昧不明的枷锁,让恋人未满的两人十分痛苦。到底应该恨他的犹豫,还是爱他的执着?在抉择之余,我们对他人,的确是爱恨交加。而爱上一个人和爬上悬崖都是一样冒险的经历。

踩在脚底下的悬崖,明知一步就会遍体鳞伤,甚至面临死亡,但你还是会渴望尝到坠落后的滋味。眩晕(Vertigo)是惧怕坠落却有着想坠下的欲望之间所产生的冲突,即在脑海间偶尔能看见那画面淡出淡入。你在悬崖旁感到眩晕,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跳下去,而跳与不跳都由一个人自己决定。当爬上了高峰,却发现高处不胜寒时,就生起往下跳的冲动,知觉与直觉的对话虽然只在一念之间发生,但也跟每段爱情的可能一样,是契机。

如果你已经爬上悬崖,选择往下跳,知道坠落后的滋味,但是又突然后悔却发现已经无法调转的时候,不要怪罪那正在各个角落发挥作用的地心引力,因为它并不能扛起人们最后坠入爱河或谷底的责任。

因为爱上,所以注定会坠落。即使一切还是个悬念,你可以放任自己,勇敢跳下去。

(较之抒情文体,文句表述虽然仍有穷拙之处,但是眩晕的情况已有好转,读完懂了爱情正如堕崖,眩晕后才有清醒。)

一张图片:胡筱


阿甘

在自由飞翔的蓝天,一根天鹅的羽毛降落,无依无靠,如白云一般,在一个孤独的旅者脚边停驻。在包容一切生命的大地,他的简单被人看成一个异端。没有仇恨没有抱怨,他只是活在眼前。

因为爱,他学会了一直奔跑向前。因为执着,他收获了别人未实现的梦想。

故事的主人公叫阿甘。

阿甘有点儿傻,而且双腿要靠脚撑才能走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摆脱了脚撑的束缚,飞快的跑了起来,继而一发不可收拾。他跑入了橄榄球队,又顺利的毕业,参军,到了越南,救了战友,获得勋章,又狂热地爱上了乒乓球,受到总统接见。后又买了捕虾船,当了船长,创办了公司,获得巨大成功后,又回到家中,平静地生活。

面对生活,他没有抱怨为什么别人能正常走路,而他不能;没有抱怨为什么别人都欺负他;没有抱怨为什么他不聪明;没有抱怨为什么把他送到越南去经历残酷的战争;没有抱怨为什么他捕不到虾,打上来的只有破铜烂铁;没有抱怨为什么珍妮不和他在一起;没有抱怨为什么生活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在珍妮和他结婚后不久就把她从自己身边带走。

经历了许多,他还是那么平静地生活着,干自己想干的事,想跑就跑,跑长了头发,跑长了胡须,直到自己觉得累了,想回家了。

当天空的鸟儿一个个飞去,只剩下蓝天和白云与他相伴。人生轻如羽毛,开心在于放飞。他不再收藏停驻他脚边的那只羽毛。

(虽然仅仅依附于电影的情怀,但是想法态度寄托人物际遇,当中稍有转念变化,文字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写意感觉,读完懂了要让心里的阿甘放跑出来。)

一张图片:衣蕾


伊甸园

米开朗基罗曾为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绘制一系列以基督为主题的穹顶画 ,中央连续九幅的壁画合称《创世纪》,《逐出伊甸园》是其中之一, 画中充分展现了人物雕像般的体积感和迎合时代的人文精神。

据圣经记载,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乐园。有四道河水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比逊河。两河流域因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为我们所熟悉,它灌溉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却同时又是现今硝烟弥漫的中东国家。另外两条河流鲜为人知,据学者考证,基训河就是现在发源于伊朗、最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比逊河则已成为沙特阿拉伯境浩瀚沙漠中一条干涸的河床。由此,伊甸园应该就位于波斯湾地区四条河流的交汇处,由于冰川融化致使海面升高,伊甸园沉入波斯湾海底,成为今日的谜。

伊甸园本是乐园,是欢喜、和平和繁荣的象征。上帝命土造的亚当和亚当肋骨造的女人住在并看守伊甸园。于是他们赤裸着身体在园中款款散步,悠然管理着地上的动植物。可终没抵挡蛇的诱惑,吃了禁果,人类企图和上帝平起平坐甚至妄想超越的第一个后果是让他们看到了对方的羞耻,便用无花果树的枝叶编织衣物遮盖赤裸的身体。接下来是责任的推卸。面对上帝的审问,亚当毫无担当的将责任推给了他口中的“骨中骨,肉中肉”,而女人将其丢给了蛇。审判后的女人有了亚当起的名字,夏娃,意为众生之母。不知道应不应该为此感谢,或许正因为她这举妄动,才繁衍了罪恶的子孙万代。

滚滚浪涛见证了古国兴起与衰败,终成逝水。伊甸园的欢沁已被冰封于波斯湾的深邃海底。明天是我们在继续。我常常思考是谁的手将太阳从远处深海举起?又是谁播种了生命和颜色的种子? 我们,即使未尝过智慧树上的果子,是不是也该看到这些荣耀的创造,和这些似画的循环?夸父用了一生的时间,喝干了黄河的水也没能追到太阳。想和造物主平等?先去摆平明天的太阳。

(稍微倾向信仰教条的宣示,不过书写亦如信仰就该如此坚毅不移,但是也要感激亚当夏娃吃了果子,俗世才有了知性,读完懂了伊甸园可能沉在波斯湾的海底。)

一张图片:明慧


恐怖分子

谢谢您愿意参加这次的实验。我们的研究目的是要测量人的内在可以结出多少颗恐怖分子,以了解本世纪人的组成成分。我们研发出一种新科技,能够通过刺激研究对象内心的恐惧,结出相应大小的紫黑色水晶般的恐怖分子,由此计算人一生能结出的恐怖分子总重量。

在您身上安装好仪器之后,您将被反锁在这小房间里。请根据所听到的指示进行想像,务必不能张开眼睛,否则可能会产生连我们都不知道的副作用。请问您准备好了吗?

很好。请闭上眼睛。实验即将开始。

试想您坐在一个没有窗口的房间里。周围的人眼睛都哭肿了,偶尔传来阵阵啜泣声。您冰冷的手不停地颤抖着,为止住颤抖您用力抓住自己的手让指甲陷进手背的肉里。您清楚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扩音机宣告您爱人乘坐的飞机依然下落不明。您可能永远无法再见到您的爱人。您想起她的面容,却忽然看见一团熊熊烈火将她包围,她痛苦狰狞地呐喊着,您闻到肌肤烧焦的味道。

试想您在飞机上,坐在机窗旁,请不要张开眼睛,您坐在机窗旁,听见很多尖叫声掺杂着婴儿的哭声。您使劲想打开安全带却怎样也打不开,坐在您身旁的老婆婆,不能自己地抽泣,她急促地呼吸,头往后仰双手紧紧抓住座位的扶手。机身激烈晃动着,您开始觉得胸口郁闷,大口大口地吸气,身体不断冒汗,您想呕吐,请闭上眼睛,您真的很想呕吐。

现在,现在试想您站在每天都会去的地铁站里。您拿着钱包站在加值机前,忽然从背后传来由远至近的嘶吼声。您转过身,一道血喷在您的脸上,一个男人瘫倒在您的脚前,背后的肉撕裂成一道鲜红的坑。您脑子里一片晕眩,踩过一具一具的尸体在推挤的人群里死命地跑。汗水溶化脸上已干的血流进您的嘴里,您看见挥着长刀的人割开一个女人的颈项。

您现在从屋里的落地窗往外看,很多人挥着棍子在街上愤怒地叫喊着。您看到火,看到血,看见全副武装的军人胸口顶着枪。抱在怀里的婴儿越哭越大声,您遮住他的双耳,不让他听见一阵一阵的爆炸声。

现在试想您走进自己的屋子里。母亲正安详地睡在客厅的沙发上。您越走越靠近,发现她一动也不动地躺在沙发上。母亲的身体静止不动,您蹲在沙发前摒着呼吸盯着她的肚子看,终于隔着薄薄的被子看见她的肚皮像规律的海浪一般,上下浮动,上下浮动。你蹲在沙发前,陪着规律的波浪呼吸。

闭着双眼,您乘着规律的波浪,上下浮动,上下浮动。乘着规律的波浪,上下浮动⋯⋯

OK 实验结束。再给他打一次镇定济,等他醒来再跟他预约明天的时间。这些是他今天结出来的恐怖分子,照旧先收进冷藏库里,明天凌晨才去散播,这次的地点是纽约市曼哈顿东哈林区。

(新闻事件结合虚实叙事的实验,『散文』彷佛也遭到催眠而以为自己是『小说』,读完懂了恐怖是一种紫黑色水晶的物质。)

一张图片:林珊


忘与记

你守着病床久久沉思。不再活蹦乱跳的身体,骤然归零的记忆,在一场晴空霹雳后,爱人像婴孩一样脆弱无助,像冬天的树木,剩下顽强突兀的身躯。

你带来一箱子的回忆,生日贺卡、纸折玫瑰花、印合照的杯子、一起旅行的种种票根、一人一只的兔娃娃……

念及就在昨日的美好,你一滴滴泪就打在白被子上。爱人动动嘴角,像记起你的名字,但神情转瞬又木讷空白了。

箱子沉重得像六年的冰霜,一齐压在树枝,也让树根寸寸瑟缩。

医生说这种脑部重创,要从小一的课程重来。也许病人还记得点什么,像深秋的最后一片枯叶。像在枝桠已经残断,沟回已经错乱的大脑,埋着一粒琥珀。说不定在哪番沧海桑田后,突然拾起并读懂,生死一线的挣扎与惦念。

又一日,你在楼下长椅继续沉思。不能放开,哪怕从零开始!

黄昏,你下班赶来医院给她念注拼音的童话书,陪她做简单的复健运动。看她头发一天天长长,脸上有了纯净的笑容……

枫叶色的箱子里渐渐盛满又要启程的梦。

或者又一日,他换上久违的西装,第一次蹒跚地下楼散步。

努力了,却仅回忆起有个女孩,总打开枫叶色箱子跟他说话,说着说着就呜咽成泪人。那只穿婚纱的兔子似乎见过另外一只。瓷杯子被他粗心碰倒,摔碎一地,还笨拙地割破了手指。

你渐渐来得稀疏了,他渐渐离不开那只箱子。

在花园的长椅坐下,他用简单的逻辑试着沉思:“哪一天她会回来呢?或者是我不该在这儿?那我又该在哪儿呢?……”

当枯叶安详飘落,落在他膝上。像突然懂事,心里一痛。他祝福你远远的幸福,然后抬头期盼冬雪后的一树新绿。

像风也难预计叶片将以正面或背面落地,世人只好默默祝福或承受,一片一片、一树一树、一冬一冬……难预计的忘与记。

(彷佛因为是一篇关于失忆的故事,所以也就忘了知性文体本来该有的样子,读完懂了沟回原来不是错字而是大脑的皱纹。)

一张图片:佩铮


交通规矩

出国时,既然入乡,就得随俗。世界上有趣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以每当要到外国旅游时,最好还是查一查并多了解当地的条规、风俗习惯等。而文化因为有所差异,所以不同国家制定出了一些仅属于他们,唯他们独有的交通规矩。

其中最受争议的交通规则,便是沙地阿拉伯禁止女性开车的条例。有关当局声称这么做是因为担心允许女性开车会导致卖淫、同性恋、离婚比率升高,而且驾车也对女人的卵巢及骨盆有害,因此为了道德和健康的考量,至今仍严禁女性驾驶汽车。违反者则将面对鞭刑的惩罚。这使沙地阿拉伯成为全世界唯一个不允许女性驾车的国家。

难道,这些社会问题真的会随着女性不驾车而减少吗?

众所周知,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卖淫、离婚这些问题何尝不是需要男性的参与?没需求就不会有供应。十八世纪的妇权倡导者奥伦比·德·古日(Olympe de Gouges)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所以若当局是真心想要减少类似的问题,就该双管齐下,对男性也实施某种法例,别让女性成为唯一受到法律束缚的,那么其有效性将会大大地提高。因此看来看去,这条例是有缺陷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女性在当地的地位是何其的卑微。

到头来,禁止女性驾车的真正动机可能就是要剥夺了使她们有机会变得更加独立的工具,让她们少了方便和自由。虽然不能驾车,她们还是能够以其他的交通工具代步。但如今,无论是什么交通工具都是由男性来操控。这感觉上似乎是男权当道,而区区一个女流之辈,就完全只有被操控的份。

(本来三两句就能说清,可是大半都在扭捏兜转,开头不妨罗列多些奇怪规则的例子,接着再以satire的笔法语气进行讥讽,读后懂了女性自主道阻且长。)

一张图片:柯昀


做自己

意大利有位叫艾菲罗的画家,想要画一幅人人看了都会满意的画,所以画完后他把画拿到街上展示,并在画旁附言:“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败笔之处,请在画上做上记号。”结果画上标满了记号,让他感到很失望,但他没有放弃,几天后又画了同样一幅画,不过这次,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认为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次取回画时,发现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全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感想一:一群没有主见的跟屁虫,感想二:别人的评价根本不重要。

多少次我们在众说纷纭中迷乱了方向,只懂得随波逐流,而最初的自己早已不复存在。想象做自己,却不敢脱离世俗的目光,最终淹没了自己真正内在的心声。任何人对同一个东西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葡萄,有人说它甜,有人说它酸。我们往往把别人的挑剔看成是对自己的的否定,然后有意或无意地去改变自己,丧失了自我。

看多了懦弱的人,身旁有这么勇敢的人,也就更为惊人。他是住在隔壁将近10年的邻居,而从他房间时常传出帅气的打鼓声,也有一个交往多年的女友。明明住在隔壁,那时期却很少看到他的身影,直到有一天,我在百货公司的一个店里看到许久不见的他。烫直的长发,脸上的淡妆,还有内衣带的若隐若现,使我开始以为是看错了,但再多看几眼后,很肯定她,就是我所认识的她。与她对到眼,她毫无顾虑的像平常一样向我点头微笑,让还没理清状况的我感到有点讶异,但也马上恢复状态,挥手向她打招呼。

她选择遵从自己的本心,无视别人的眼光,脱掉所有的外在装饰,回归最初的自己。

(以故事入题颇能吸引阅读,可惜后半偏向常谈说教,描绘的例子也不具『做自己』的觉悟,读后懂了化妆打扮也可以是一种脱掉装饰。)

Saturday, March 15, 2014

一张图片:黄芳


都市生活

路上的斑马线,店门口上悬挂的招牌以及街道上的人群,每一个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描绘着都市生活。王安忆说过:“城市无故事,这是城市的悲哀。”

但是,似乎每个都市都隐藏着相同的秘密。

冷漠的都市生活中永远需要一丝温暖来提味,而婚外恋是一件不容回避的事实。早期封建陈旧的传统思想限制了人们的欲望,偷情甚至为犯罪行为。如今,观念的改变使男女的性欲得到了解放,婚姻生活中单调乏味的性爱需要的是一番美丽的小插曲。正如思想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把“婚外恋”现象称为“不可避免的社会制度”。

现代夫妻间的爱情淹没在繁重的义务,以及柴米油盐之中。短暂的人生始终渴望新鲜的事物与滋润,而巢穴外那些令人垂涎三尺的鲜肉,一直以来都是都市生活中所追求的刺激。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周慕云与苏丽珍的婚外恋不就是最好的生活写照,看似无情的都市仿佛蕴含了一点情趣。

自古以来,人类的情爱本能是容易转移的,离开了伦理道德,甚至是社会制度的制约,每个人都具有放荡不羁的本性。陈可辛的《甜蜜蜜》描述了来自中国新移民的故事。在香港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大都市,黎小军和李翘的感情亦不过是因为彼此的寂寞。

如果说冷淡的都市必须裹上绚丽的灯火才富有激情。那么,都市人的情调需要的不就是那一刻的高潮与暧昧。

(节奏和结构畅然完整,但是娓述的电影例子稍嫌无从着力,跟要阐明的现象难以衔接,不过读完后懂了生活的乐趣在于偷情的甜蜜蜜。)

一张图片:思娴


周而复始里

现知的宇宙里包含了近一百兆的星系,而其中银河星系里近一百兆的行星里包括了太阳,你就生活在这太阳系里的地球上。地球无法逃脱在椭圆的轨道上绕着太阳公转的命运,渺小的你无法从驶行于椭圆形轨道的生命列车上脱身。

全世界七十亿的人类都以一样突兀的方式被推上了那无法逆转的列车,然后开始了追逐时间的游戏,体内每天上演着一场场战争直到那必然的战败到来,最后又以同样荒谬的方式在死亡的站牌前被拉下列车,上车下车,周而复始。这样怪诞的定律,你不解、困扰、愤怒,然后挣扎着努力寻找打破这轮回的方法。

椭圆形的地球每日以固定的24小时完成自转,由此你在所有的事物里寻找着同样的真理,为中断那可笑的轮回辨证。男人与女人,成功与财富,健康与外貌,在毫不相关的概念之间强制划上代表着真理的等号。不能被套进这些方程式里的人被议论、被鄙视、被贬入那所谓的地狱里,然后你心满意足地认为自己会在不同于他们,播放着圣歌的月台下车。

终于到达死亡站牌前,死神粗鲁地企图把你从车厢上拽出来,你手里紧握着装满真理的皮箱。皮箱卡在门框,在拉扯中你松了手,皮箱掉落后打开,里面空无一物。列车呼啸而过,月台上的广播像是跳针般反复播放着理查费曼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费曼发现从宇宙大爆炸起,整个宇宙就只有一个电子,数不尽的星体和物质都只是不同时空的分身。宇宙在时间轴上前进直到宇宙末日,又掉头在时间里逆行到了宇宙诞生之初,这样永无止境地循环……”

死神怜悯地看着你,为你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着你朝生的站牌走去。

(寓言的写法包藏了内容的局促和短浅,不过后半月台一景的经营极有穿梭阴阳的气氛,读完懂了原来此恨绵绵有时尽,天长地久无绝期。)

一张图片:慧敏


偷窥

人的内心世界是个无穷无尽的黑洞,不管他人怎么窥探也不能看个透澈。但人就是如此,越是自己看不清楚、看不懂的,就越想要去看。所以,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偷窥狂,时不时会钻出来,迫使自己去偷看别人的隐私。

偷窥的心理出之于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心,但有些人会做出偷窥的举动是因为他们的人格有缺陷,患有偷窥癖,尤其喜欢偷看他人做爱。在佛洛伊德看来,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性生活感到不满足,所以就通过偷窥他人来达到对性的满足感。诺伊斯(Philip Noyce)在他所导演的电影《偷窥》里,就刻画了齐克这么一个偷窥狂的角色。他是一栋大厦的楼主,为了偷窥他人的私生活,他在自己的大厦里安装了录像监测系统。通过偷窥别人的隐私,齐克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感与生活上的乐趣。

都市人每天都生活在电脑与智能手机的小小银幕里头,通过Facebook、微博、Instagram等社交媒体悄悄地偷窥、评断他人的生活。谁今天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了,谁到Jamie's Italian去吃晚餐,谁又交了新的伴侣。这些事虽然与自己无关,但是我们全都了如指掌,仿佛只要对他人的故事有多一点的了解,自己的剧本就会愈加精彩。同时,被偷窥的人似乎也乐在其中。有人like他们的照片,他们就觉得有满足感,所以继续在社交媒体上揭露自己的私生活供他人观赏。

在拥挤的城市里头,人与人的心的距离虽然很远,但是大楼之间的距离却很靠近。只要从窗口望出就能够看到对面邻居在家里的一举一动。不管他们是在看电视、吃饭、甚至是在卧房里缠绵,只要开着窗,这一切都能被看得一清二楚。为了表现出这样的城市现象,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在香港拍摄一系列名为Window Watching 的照片。他化身为一名偷窥狂,躲藏在大楼的阳台和窗口旁,偷偷拍下他人在家里的日常生活。

在都市里,偷窥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或许有人正在悄悄地注意着你。

(知性文字的表述稍微不够圆熟,不过课题契合时代的颓丧和病态,读完懂了暴露与偷窥交叉构成的社群文化,正是这个世界最大的钥匙孔。)

一张图片:昊平


窗外

窗,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在分隔两个空间的同时,它也作为一个媒介将两个时空相连。在不同的场合,窗外的景象让我得到一种对于文化的认知。

年幼时,我喜欢坐在窗前看着楼下广场各色各样的人。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一群扭秧歌的老太太。每天早上八点钟,她们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准时到达:亲戚从外地带来的特产,小孙子在钢琴比赛获奖的照片,有的时候甚至会带来风湿药的广告分发给大家,活像一个应有尽有的小卖场。到了学校假期,更有些老太太会约好将自己的孙子带来。一群老太太在扭秧歌,而旁边一群小朋友在追逐打闹,这一画面让人觉得十分不协调却又充满了生活的意趣。

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大洋彼岸的新金山,住在St Hilda的一个背包客旅店。当晚上旅客都回到住所休息时,旅店的休闲区变成了一片星罗满布的天空。透过房间的窗户,我看到了楼上的红发小伙和女友坐在摇椅上贴着耳朵低语,不时地低笑着;隔壁的捷克深邃的一个人拿着一把民谣吉他低声吟唱,好似周围所有人都不属于他的世界;围着烧烤台而站的三个澳洲原住民手里各自拿着一瓶喜力,他们一边看着烧烤台上尚未熄灭的火一边小声地开着玩笑,似乎音量再大一些,自己的秘密就会对世人倾泻而出。

这两地人的生活习惯让我对集体观念和个人主义有了一个更深层的理解。大多数东方人,在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观念,认为个人是属于集体的,注重整体所呈现的效果。而至于西方的友人,相对于集体意识,他们或许更加崇尚个人的隐私并讲究个人空间的划分。从远处望去,每个人都是浩瀚星河中一颗闪闪发亮的明星。而将这文化相连的,竟是相隔万里的两扇窗户开敞。

(感性多于知性,而且改不了习惯性的呼朋唤友和搅动记忆,不过读完悠悠浮动的情思,懂了东西之间的差异,必须时时敞开窗扉,才能让星光泄进心底。)

一张图片:俊辉


天才与汗水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这句名言不断被老师们引用来鞭策学生勤奋努力。即便先天条件不出色的,也深信勤能补拙,付出的汗水会有回报。但是近来在网路上流传了名言的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似乎一下就把名言的原意给推翻了。勤奋努力似乎不是天才真正的指标,反而那微妙的灵感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暂且不论这后半句的真实性,它几乎推翻了勤能补拙的空间。这世上不缺勤奋的人,却不见得人人都成为天才。很多人勤勤恳恳了一生,却碌碌无为,有些人却能凭借一丝灵感一举成名。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更凸显了灵感的重要性。你付出的一百分汗水,也比不上人家突然而至的灵感。难道说我们应该停止努力,转而去期待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到来?

其实,灵感就像机会,只眷顾有所准备的人。若没有平常勤奋努力所打下基础,即便灵感纷涌而至,也只能眼睁睁地浪费了。所以,灵感和汗水是缺一不可的。靠着平日努力的积累才能为成功之路铺好基础,在灵感一闪而过时牢牢抓住。

要想不付出汗水,而只靠灵感,就好似在效仿牛顿坐在树下找寻灵感。只是,这棵苹果树早已枯萎,仅剩最后一片叶子在风中飘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名言真正的后半句是:

“天才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本职的聪明人而已。”

(论说的结构还算完整,而且配搭图片颇有契合的风采,不过论调过于浅显难有新鲜的翻样,不妨补充多些天才和白痴的逸闻趣事,增添整体的可读性。)

Wednesday, March 12, 2014

一張圖片




天體

身體神聖,自古皆然,甚至不分東西,超越宗教或者俗觀的附會,絕非殿堂也不是盡孝的借殼,必須實驗而不涉理路,這種靈性是髮膚毛孔經過細雨微風沾染掠拭之後,一種輕飄飄自在自由的感覺。活在赤條條來去之間,本不該遮掩,不過文明進化的幾千幾萬年,卻是一套穿衣穿褲的累贅儀式,難怪西方有信奉自然教條的一眾,毅然決定回歸皮肉本相,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蔚為風潮,標榜的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風格。

附庸風雅的歐洲人稱作naturism的行徑,傳到粗魯無趣的美國,甚而剝去哲學的外飾,乾脆就以裸體主義(nudism)徹頭徹尾喚之。現今這個世道也流行脫掉脫掉,男女不拘看似更加開放,但是正如評論家伯格(John Berger)研究西洋美術歷史得出的結論,這僅僅只是意圖招徠眼目的所謂裸裎(nakedness),寬衣解帶賣弄酥胸塊肌的性感,跟裸體(nude)不假外求的渾然境界差矣。

裸體和自然相得益彰,歐洲美國卻是各執一詞,好在中文巧取名堂以『天體』銜接,信達雅之外還有融會貫通的意味。古代中醫講九竅五臟通氣通天,身體與天體相等觀照,我們其實就是星星月亮太陽,以及宇宙飄飄蕩蕩的灰塵。

這個原來清淨的中國人的身體,後來慢慢被儒家玷污了,可總還來得及出現劉伶這樣的人物。身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劉伶算是天體主義的祖宗,當初有人乍見光溜溜之狀而大驚小怪,劉伶則坦然天地房屋即是衣裳,順帶也像是教訓後代子孫一番:你們幹嘛跑來我的褲襠裡?

Wednesday, March 5, 2014

一張圖片(假期習作)






知識與性情
文字與圖片
我們與世界

Monday, March 3, 2014

一回身体:诗敏





地铁车厢内,她与我之间只隔了一个人,但我始终瞧不清她的模样。  

一丝丝看似被刻意烫坏的粗糙黑发,被银色的双辫发箍给牢牢定型。长发直泻在脸颊两侧,为主人挡去外界好奇的目光,却任那肩胛晾在阳光之下,因被提亮而膨胀,显得宽厚结实。这时,她身上那绿色打底黑条纹的长袖上衣,让我想起了田地里被晒得暖洋洋的成熟西瓜,嘴里便滋出了一丝甜腻。

经过猛烈的曝晒,西瓜据说会炸裂开来,将赤色果肉公开,而那鲜艳的红,一如她身着的裤。这红绿配犹如圣诞主题,与她左手背上的音符和星星彩绘颇有呼应之意。

我总觉得,她是故意的。因那马克笔划过的地方,有被精心设计过的痕迹,下意识的信手涂鸦,自有一条不为人知的解码。

她曾放下手机,用同样画满了暗语的右手,搭在左手上轻轻熨揉,仿佛能使涂鸦渗透皮肤,化入骨髓。我这才注意到,她的手指关节较为凸起粗大,便庆幸自己听了父母的劝,没因掰手指所发出的噼啪响声太诱人而上瘾,才保持住了女孩们该有的纤细。

后来她接起了一通电话,传来的是瑟瑟浓浓的鼻音,好似她鼻腔里常期下雨,泛滥后沉积阻塞。可一路上并没听见她吸涕或打喷嚏,不像是过敏造成。

于是,终于挨到了目的地,我趁着还未走出车厢时,回头一瞥——看见了,刘海与睫毛的交界处,一层厚重的烟影蒙了眼球,俗称苹果肌的双颊被刷成了橘子皮。犹如万圣节的南瓜灯,空洞的眼窝上方插了一对蛾翅,但放入嘴里的不再是为杰克照亮路面的烛火,而是亚当偷尝过的禁果。

我几乎忘了要下车,闪神间反应过来,再回头时,唯见一道道身影幻化在玻璃闸门上,便似乎懂得了,这世间男男女女的错分。


(她是他不过总归是她,的身体。男女本为一体,只是世人看错而已。文字观影揭形而还魂归体,无论是趋近直描或者借喻遥写,都有顺势信手的风采和气度。虽然前头略有偏意,但是结尾却能恍然自觉,巨细靡遗的周身观照与蠢蠢欲动的思索忖度,落在一个可能不愿被瞧视清楚的身体,其实正是最得体的注目。)

一回身体:珮琪



两仪

若不是老爸拉我下楼吃早餐,我应该是不会一大早就起来的。走到小区拐角处,只见明媚的阳光从楼房间漏出,打在了前方长者的身体上。虽未烈日当头,但盛夏的阳光依旧灼热。有了巨大的人形阳伞,她后方幼小的躯体也就舒适惬意地软瘫在阴凉的婴儿车上。

似乎还无法精准的控制脸部每一块肌肉,张着嘴不时傻笑。瞳孔如此清澈,闪着亮光,只觉万物都如此新奇美妙。而这微驼僵硬的背,如此拉起婴儿车来也倒能伸展伸展。平时腰酸背疼的老毛病竟也就这样缓解了。

应是溜了一段时间,长者背脊明显感到闷热。鼻尖冒起的以及从发际流下的汗珠晶莹剔透,带走了身上多余的温度。毛躁的细胞与沸腾的热血不安的跳动,没被衣物遮蔽的部分,被阳光刺得微微发红。但两只脚的拖着四个轮子的,有了支撑走起来也就格外舒畅。

上身冷色调的白底蓝花短衫看着一阵沁凉,忘了早起的烦躁我竟也神清气爽,加大步伐朝老爸奔去。年长的面朝东边而小的面向西边,蝉鸣声断断续续。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此时两个看似脆弱的个体却被那双拱起的双臂连起,生生不息。


(两躯互补相依的身体。文为天象,身体是一个宇宙,同时也是血肉的再生和延续,文字像坚韧的脐带贯连两代大小,朴实无华而且仔仔细细,将两个形躯打通成为血脉的一体。通体的结构隐含内敛高明的布局,即是祖孙拉骑共体,也是父女互通粘腻,甚至还是看者与被看的灵犀如一。)

一回身体:衣蕾



澄澈

一只赤裸的棕色小脚丫踩着静止的泉眼,等了一会,似乎好奇为什么没有水冲洗他的小脚丫,正蹲在泉眼旁好奇向下观望时,被一涌而上的水喷了一下,傻楞了一会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哭声水声混成一片。

泪水从他栗色长睫毛下成串无规则流出,掩映着无辜的神态。他的小脑袋卷缩在爸爸的胸膛里,泪水和喷在脸上的泉水侵湿了爸爸的衣服。爸爸的大手轻轻抚摸他碗状的后脑勺,说着安慰的话,同时又为孩子的憨态忍俊不禁。

孩子仰起脸,凸起的额头下清晰的绣着两弯眉毛,眼睛澄澈明亮,使人想起村前的海。妈妈的声音仿佛附着魔力,可以使哭泣的孩子忘记眼泪,黄豆般大的生气的小嘴马上弯成一只小船,将脸旁嘟嘟的肉堆成两粒小馒头,瞬即留下两渠港湾守护尖塔般的鼻梁。

妈妈掐了一下他的双下颚,挑衅般的将手中的水扬在爸爸脸上。孩子被爸爸的窘相逗得咯咯直笑。推开架在他身上爸爸的手臂,模仿着妈妈往爸爸脸上扬水。他的四肢像糅合成不同程度的面团,呈现着让人恨不得掐一把或是咬一口的可爱体态。

可能起初因为走路不是很稳,只有在爸爸的搀扶下他才敢蹒跚前行。爸爸突然的撒手令他感到气愤又不知所措。皱起眉头大声的吱呀叫着。妈妈将一粒皮球置于脚前示意让孩子过来拿球。孩子眼睛一亮,神宇片刻宁静,撅起小屁股独自迈出了踉跄的步伐,最后趴到球上,将球紧紧抱在怀里,露出满足与自信的眼神。

水依然仿若音符快乐的跳动,融合着孩子银铃般的笑容飞溅四射,清美的将光闪闪的水花洒落一地,夹杂些许母亲激动幸福眼泪的咸味。


(戏水天伦的三个身体。快乐是水做的,因此不易透视捕捉,但是在描摹宛若特写镜头的定格和游走之间,却是将父母小孩的情态尽览笔下,细腻的从中牵绊着一家的动静哭笑。开头从最细微的一处,到末尾最隽永的一味,就在如此简单一幕的注视里,文字领着读者亲历了许多许多回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