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我看到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我看到.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我看到. Show all posts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我看到:俐瑩



廚房角力戰

每一個家都有廚房,但通常被認為是個非主流非中心的空間。客廳是主人招待客人的場所,炫耀也好社交也罷,價值十分單純;主臥室是夫妻的相處空間,不會有人懷疑其傳宗接代的神聖使命。

只有廚房,既私密又公開,隱晦又見光,似乎每個人都有其獨佔場域,卻又被迫和他人分享。所以,廚房隱藏的權力結構,其實是幾何配置圖中最為複雜的一塊,傳統社會中的「分灶」即分家,象徵著權力的切割與劃分。

廚房內的權力總是在流動中尋找平衡。古今東西,廚房常是「下等人」待的地方,它的出入口和僕人通道相連,即使在現今社會,有些公寓設計還是有兩個大門,較小的門與廚房相連,給佣人出入。但弔詭的地方就在於,廚房雖然邊緣隱形,卻是掌握生死的場所,從裡面端出的食物,最後會送入「上等人」口中,雖然與油煙相伴,但也因此佔據了這個化外的空間,透過廚房鞏固其權力。

也常有人把廚房和女性連結在一起。林語堂在〈論性的吸引力〉提到,在爐邊奉獻的女人是快樂且充滿光輝的,而這種光輝在辦公室裡找不到。或許不少人跟林大師有一樣的幻想,把廚房視為幸福空間和溫馨意象。但女人在廚房裡的權力爭奪戰,絕對不會亞於辦公室鬥爭。

女人透過食物發聲發狠,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像廚房那麼血腥,所有想得到的暴力姿勢和手法,殺切剁砍削斬磨,蒸煮炸煎燉悶炒,在這裡都可以看見。

這種潛在的張力和關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總說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婆媳之間的紛爭,或許就是從砧板到底要放在流理台的哪一側開始產生。甚至,廚房也可以是家庭內外女人的競爭場域,

在廚房裡,處處可見聞女主人的痕跡氣味。影集《慾望城市》裡,女主角和男主人偷情之後,從廚房擺設中第一次覺得認識了女主人的個性和喜好;而女主人也從廚房用品的移位,肯定了老公在家偷情的事實。

廚房角力戰也可以是跨越階級和性別的。廚房生產食物,而不同食物隱含著不同的價值和認同。李安電影《推手》中的父親和洋人媳婦,各據廚房一方,烹煮著隱喻東西文化傳統的食材,進行拉鋸戰。當權力中心的平衡遭到破壞,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會受到波及。

因此,雖說現在已經是個「君子遠庖廚」和「抓心抓胃說」不再那麼流行的社會,但廚房的權力分配,還是考驗著每對男女和家庭成員的智慧。現代男人在廚房裡,或許會拿著凱蒂貓湯匙跟女人示好,不過,如果男人發現女人在瓦斯爐前雙腿一跨,手持菜刀,兩眼直瞪,不發一語時,還是要懂得給她一點隱私和空間,以維持家庭和諧的恐怖平衡。


(看到了廚房的洶湧暗潮。文字遊走廚房四壁幾乎已是淋漓盡致,如庖丁解牛的筆調圓熟揮灑進而冷峻睿智,熱鬧的廚房彷彿權力的道場。完全是個人的洞悉觀瞻,無米卻能自炊,在最平凡尋常的家居空間裡,鋪展了最普遍日常的人情義理,同時也證明了無需遠求他取,柴米油鹽就有味道。不過,既以權力角力看視,廚房除了煮食拉鋸,免俗不了還得言及神明的盤踞。)

Sunday, September 16, 2012

我看到:楚依



非人

烈日下的人群密集,刺鼻的血腥阻挡不住他们的好奇心。

刽子手端详着自己刚刚在这个男人左胸口的杰作:一块铜钱大小的缺口,白生生的鱼鳞般的肉茬,几粒珍珠般的血珠窜到助手的身上。刚才那一拳奏效了,这样看来五百刀之内他不会毙命,又一个出于自己手下的杰作即将诞生。

两边的胸肌已经布满了刀口,新旧模糊相接而又条条分明,透着鲜猛的白肉。很快,森森的肋骨露了出来,肋骨之间覆盖着一层薄膜,裹着一颗突突跳动的心脏,宛如一只被包裹着的野兔倒数着自己的终结。

他双目怒瞪,鼻孔炸开,一言不发咬破了嘴唇,让刽子手不禁心里暗暗吃惊。空气里越来越浓郁的腥味儿引来了几只野狗,在围观的人群中穿梭,试图寻找他们腿间的缝隙。割完了胸脯肉,刽子手掏出犯人的裆中之物,一刀旋去,随之而来的是这男人一声哀嚎,似驴似马,火焰般的嚎叫让整个人群颤栗。这股火焰在人群中乱窜,又像毒药般钻破每个看客的耳膜,在他们心上刻下久久挥之不去的烙印。

这是天津印行的<中国酷刑系列>第三号明信片,盖有一九一二年七月九日天津邮戳,其实却是由法国人拍摄的。那个时候,恐怕也只有外国人看了出来,早在元朝编入法典直到1905年才废除的凌迟刑法,这种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的死法,残酷得无从想象。与千刀万剐相比,经书子集,四大发明,丝绸绘画,仁义道德,这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中国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优越性,在这非人的行径的对比下,让人质疑。

木棍上的犯人已经没了人形。内脏失去肌肉的束缚向外膨胀着,两腿模糊的血肉之间隐约可见白骨。最后两刀,刽子手决定取他的双眼。或许他死不瞑目,但不如失了眼,阳间既然已经折腾殆尽,暂且到阴间去做个清净的鬼。


(看到了文明骨肉里的荒芜和野蛮。痛楚之后方能醒觉,所以麻木即是愚昧。从观看者的角度借题借体进行移情,将凌迟刑法还原成一种景观spectacle,大有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理论路数。文字半冷半热似观似受,起落亦如侩子手的灵巧刀势。末句是大观目,批判同情往往不若如此的悲悯。修饰直接引用资料的部分,这些刀也是要自己切下去。)

我看到:汶树



智人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类历史如此循环,地球亦有样学样。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地球表层划分八大板块,各个板块像奔驰球场的橄榄球员,不断磨擦,拉扯,挤压。粗鲁鸭霸的行径,浑然诞生人间奇景。海洋底,马里亚纳海沟,陆地上,科罗拉多大峡谷,喜马拉雅山脉。毫无规则的游戏使他们疯狂无常,地震海啸火山随意恣展,悄然带来畏仰,悄然带走生命。

不过有些科学家开始大胆了。他们认为人类与猩猩祭拜同个祖先,便将时间扩长至200多万年前,从非洲的丛林起源,以便书写漫长辛酸的人类演化史。其实单凭智人(Homosapien)品种而言,我们只从30到25万年前开始出现,和地球45.4亿年的生命相比皮毛不如。没关系,最聪明的地球生物不言放弃,依旧预测地球命运。2.5亿年前,陆地曾为一体,2.5亿年后,它将再度归向统一,无需法律武力争夺领土,无需认命诚心叩拜。毁坏一切的一切,早在预料之中。

不过有些画家开始惆怅了。未来的地球会有人类吗?Pangea Ultima一图,寄托Ken Vallario看不见的景象。画中主角不分男女贯穿地球的现在未来,几经撕裂消损却略现微笑容貌,独自庆幸未来神往的存在。我们曾在地球歇息时强大,直至盘古大陆再现,人类血手构建的文明,科技,道德良知也将失去意义,残酷意志将重生为存活关键。也在形成同时,将有多少汶川地震或南亚海啸会无惮重复?具体人数无从估算,同样没有意义。

我们自由发动战争,然后制造和平,殊不知和平不仅是人造象征,也是地球赐予的恩惠。我们被置放在和平的地质时代,没有灭绝恐龙的陨石,没有近九成生物消失的灭绝事件。然而我们依旧不解,自认是理直气壮的过客,于是一边爱护环境,一边凌虐地球。

请允许我再说一次,这不仅是人类创造的和平,也是地球赐予我们的恩惠。活在当下的智人,我们多么无能为力,但也本是何其幸运。


(看到了智人不智。上天下地横切古今,一路说来气势磅礴,像是天问同时也试图招魂,少一分见识或者能力,大概都无从完成如此纵贯寰宇的盘点。如果尚有任何微小的缺陷,除了这类论调其实也已经无谓再说几次,大概即是选择高挑俯望,正是智人最大的盲点。)

我看到:家盛



Walter Schels & Beate Lakotta, 2004)


鏡頭下,虛假造作的人類總習慣擠眉強笑,紋路甚至能駕輕就熟地嵌在逐一松弛的肌膚上;襯著血盆大口下那白皚皚的齒牙,散發一股難以磨滅的獸性。德國攝影師沃爾特·舍斯為了揭露人類面具背後的純粹,拍攝了一系列特寫圖片——Life Before Death。

這些照片每組分別有兩張,一張是死者生前,另一張則是死亡當天。雙眼合攏,顏上毫無修飾地卸去偽裝,返璞歸真,赤裸裸地展露出人性最自然的一面;唯有面對死亡,鑿印在臉上的不真實才可徹底瓦解。

拍攝死亡寫真並非時髦獵奇。早在維多利亞時代,因為孩童的存活率低,Post-mortem Photography隨著銀板照相術的出現逐漸平民化,成為家屬悼念至親的寄托。攙扶躺臥在靠椅上孩子那瘦小的胳膊,直瞪瞪望著鏡頭的母親幫死者擺出最為自然的造型,雖然看起來有些詭異,但睜著眼的死者與面無表情的家屬在相機的捕捉下,讓人分不清到底是活著的人像死人,還是死了的人像活人?

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死者身上僅存的肌肉纖維,似乎在大聲哭喊;不是因為對逝去的而感到難舍,而是在面對死亡後,那姍姍來遲的坦誠。


(看到了生前死後的片刻。攝影是死亡的暫緩存光,相片印刻的卻是生命的虛張。臨摹形容貼近相片的深淺紋理,古今對仗的爬梳也盡展圓熟的筆觸,不過文字和想像略嫌穩妥保守,對於生命和死亡一息之間的捕捉,應該還能多一點幽曲的迴光。)

我看到:邓媛



噬烟

她拿出桌上Belmont薄荷里倒数第三支烟,小心的扯出一条细细的烟丝,放进嘴里轻轻的咀嚼,有些涩,不过挺香。这是她最喜欢的味道,特别在烟丝燃烧后,深吸进喉咙里醇厚掺着薄荷的淡淡清香,顺口润滑,同时又伴着尼古丁与薄荷冲击脑垂体的空白与快感。

在自己房间,她向来烟不离手,躺在床上闭眼听着歌,跟着节奏一呼一吸。她喜欢左手拿烟,这样右手可以做点其他事情,比如工作写稿。睏的时候,吸两口烟换得意识瞬间停顿两秒,似乎比睡着两个小时更提神。每早醒来,径直走进厕所,蹲上马桶,接连抽了两三支,为了促进肠道排便。

香港2007年初开始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让她有够闷。少了些在露天逛街时抽烟那种悠然自得,也少了几分茶余饭后吸烟聊天的乐趣,只能跟朋友在娱乐场所一口烟一口酒,最后被吵杂的音乐震得被迫离开。偶尔在小街后巷抽烟,忘了带火机,找陌生男人借火时,他们都借机调侃几句,而她幽然的望着嘴里吐出的一缕缕白烟,没有表情。

之后被派去新加坡出差,又是室内禁烟。饭后只得走去街边,和一群人杵在垃圾箱旁,盯着筒上无数疤印,猛吸了几口,很快就烧到靠近嘴边。正要走开,大拇指熟练的弹飞烟头,周围人瞟了几眼,忘了这里是新加坡。09年回到香港,连娱乐场所也禁了烟,一股莫名的厌恶由然而生,她有点想搬离这里。

老妈赶忙阻止她,唠叨起讲过N遍的话,女人抽烟比男人后遗症更多,烟草又燥,让女人皮肤变的粗糙没光泽,戒烟后养很多年可能都养不回来。各种恐吓,她都只听着,仍是一天最少半包,最多一包半,再多就有点晕。最后老妈没辙,勃然大怒,以她这样怎么找得到男朋友,作为每次对话结束后的教训。

烧到最后支烟,合上了眼,烟灰一片片剥落掉到桌上,轻轻被她吹走。这就是她要的,简单洒脱,来去自由,仅需身边有包烟。


(看到了女人如香似烟。从照片的停格凝固出一则流动的身世,虽然有点偏离习作的本意,但也正像女人和烟的故事,袅袅之间就自然飘出框外。文字的行迹还可再像烟一般无拘无形,不过故事细节铺展的收放,以及人物神态意念的拿捏,颇具照片里女人抽烟的风采。)

我看到:来昇



历史的牌坊

这座牌坊于1954年施工,1955年建竣,铭刻上了“1955/南洋大学”,孤立于裕廊西93街。经查证,牌坊早列入国家历史古迹,然却无人问津与保修。80年代政府也曾下诏拆除,但却没有承包商敢接下这项工程。

牌坊是很多学生和校友初来驾到的必经之路,也是离开时的唯一出口。这座文化堡垒,没有大炮,也没有火箭,只有一颗颗赤子之心和血肉的身躯。当镇暴警察乘坐着红巴士,拿着警棍和弹炮,强行逮捕了200多名学生——堡垒便宣告失守。

1963年,随着倡办人陈六使先生被褫夺公民权,也意味着牌坊以后的命运,一样必须徘徊在国家社稷的边缘,仿佛孤魂野鬼。32年转眼即逝,牌坊与校园已经被划下了一道历史的伤痕,一直无法痊愈,与如今的南大校园异地相隔。

执政者说,南洋大学是与新加坡大学合并的,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但试问,合并了一所华校和一所英校后,成品仍是一所英校:你说奇怪不奇怪?

2004年,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霖曾提议复名,并将牌坊搬迁回云南苑中,与其孪兄行政楼 (今华裔馆) 相见。这个提议,引起了南大校友的支持,社会舆论的怀疑,以及执政者的关注。无奈的,终究无法将历史衔接。

今天若再回到这座牌坊底下,眼前已是一片杳无人烟的寂静。史家和诗人,如果凭偎在牌坊的柱子,看看牌坊上1955的第一个5,一定还能看见燕子一家人,快乐地在那里筑了巢,延续着哺育下一代的好梦。


(看到了历史的泛黄。行文大半据理执说,略显不大成熟的老气,幸好尾句幡然变景,创作毕竟不同纪史,总算留下了可供揣摩的余味。文辞尚欠更上层楼的精准和力度,尤其因为出入历史的大是大非,必须铿锵一贯,一语中的。)

我看到:莉雯



罐头·女孩

这幅画是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画的。

有人说,因为要摆脱欧洲自然主义风潮的影响,所以日本的艺术美学强调伤痕。而奈良选择疗伤的方式,就是画了这么一个小女孩,右眼贴着药布,可是丝毫没有痛楚。

奈良是日本新波普的代表,跟原来的波普完全不同。波普艺术来自于画番茄罐头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世界各地不乏模仿这类画风的艺术家。当中有为米奇老鼠穿上泰国民俗服装的,也有画马国鸽头标荔枝罐头的。商品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复制,所幸日本没有。没有罐头,没有米奇。

奈良画小女孩,画一种小女孩绝无仅有的情态,有点轻蔑,有点世故,有点厌烦,有点不屑。在奈良的另一副画里,小女孩眼前挂着绳索,站在矮凳上,作状就要上吊,绝望至极的一种孤清,小女孩的苍白难掩。

其实,这张画的下半,小女孩手握幼苗,意味着生命理直气壮的消逝。当中所透露的关于残酷的况味,或许就如小女孩眼上的伤,自虐且过于冷静。

关于人性,来自小女孩,比来自一个罐头有力,奈良说过,I am alone but I am not lonely。


(看到了小女孩的大悲喜。画作以外的铺展不错,但是似乎对于画家和画作的看视,还不够融会通透,少了相互照应伏贴的诠释,读来多少有点意犹未尽。行文尚有芜杂无序之处,有句无篇的思路无从完整拼凑。修饰全文,让文字多点灵性。)


我看到:佳瑩



弹指之间

弹指之间,一位音乐神童,一代女大提琴家诞生了。

杰奎琳·杜普蕾的一生,似乎完美的被操控着,从四岁那年听到了大提琴的音阶后,生命便注定往这个旅程前进。年纪轻轻的杜普蕾备受瞩目,常常在音乐比赛当中脱颖而出。出神入化的大提琴演奏,使得杜普蕾在英国,甚至全世界的舞台都得到了认可。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在杜普蕾的手中的诠释,是至今皆无人能超越的境界。

杜普蕾与当时著名的交响乐团指挥家结为夫妇,成为了音乐界的金童玉女。一生中手指弹跳在各种昂贵的大提琴身上,拼凑出美妙的音乐,其中非常罕见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是陪伴在杜普蕾身边最久的。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也搭配了世上最别致的大提琴,但是杜普蕾的手指,才是让她享誉国际的关键,同时也让她身陷生命的谷底。

二十八岁,杜普蕾患上多发性硬化症,手指的灵敏和感觉逐渐消失,最后连握住杯子的力气都没有。

天才陨落的过程比弹指还快,病重的杜普蕾无法再像从前弹奏大提琴。在传记电影“Hilary and Jackie”当中,杜普蕾曾问丈夫,是否还会爱着一个不能演奏的自己。杜普蕾的丈夫漠不关心地说:不能演奏的你,就不是你了。

这一点一滴的打击,让杜普蕾陷入忧郁,不久后变成神经错乱,最终因为抵不住病魔的侵袭,有如大提琴的弦断了一般,离开了人世。


(看到了大提琴家早逝的生命。字词语用稍微失准,但是文句基本尚算顺畅,人物的生死始末清晰铺展,可惜语气有点过于平淡陈述,欠缺更加深刻和动人的勾画。略修文句,让形容描写较有情感。)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2

我看到:慧媛



什麼萬歲?

除了阿信寫給女友的《心中無別人》之外,專輯中,沒有一首歌是相信愛情的。

《明白》唱著戀人對自己的不明白;
《有你的將來》唱的是沒有你的將來;
《羅密歐與朱麗葉》唱著愛情像詭計般迷倒眾生。

這是他們的第二張專輯。那一年,他們還沒辦過售票演唱會,還沒得過金曲獎,專輯還可以賣超過35萬張。

五月天,出道於網絡還未普及,盜版還未猖獗,華語唱片圈仍可以譜出奇蹟的時代。

蔡明亮1994年有一部電影,叫《愛情萬歲》,敘述台北人心中的寂寞空虛。聽說劇情太文藝,所以票房賣得不好。

幸運的是,這五人當中,有其中一人看過。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沒有人談戀愛,它卻叫『愛情萬歲』?”

《愛情萬歲》於是轉換成為了他們的歌詞、歌曲、專輯名稱。專輯有兩個版本,封面不同,我偏愛改版後的這個封面。

團員抱在一起露齒歡笑,是燈光作祟,亦或是在陽光底下拍的,他們的臉都黃黃的,好像反射出什麼。

中間那一位就是阿信,本名陳信宏,1975年出生於台灣北投。

他是五月天的主唱,那一年的他仍可以不顧門牙間有牙縫地在拍宣傳照時露齒笑,說話時仍帶有點憨憨的稚氣。就是他,帶有像是感冒未痊癒的聲音唱著人們吃了就擱在床上的速食愛情。沒有歌頌;像是思考,又多了批判。

12年過去了,他們發了更多張專輯,開了更多場演唱會,領了更多座金曲獎。(他們年底高雄的演唱會在上個星期開賣,我還因為15萬張票我竟然連一張都買不到,而飆出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髒話。)

阿信的聲音已從稚氣轉為沉穩,雖然現場飆高音時偶爾還是會破音。他已不再露齒歡笑,拍宣傳照時眼神時常顯得空洞無神。

而愛情始終沒變,至少在那49分56秒裡。


(看到了愛的空洞卻要身陷其中。因為心裡是真的愛著,所以從肺腑寫來如有神助。清醒夾雜迷糊,有怨而卻無悔,像是愛情最初的託付,此後有無也就都是萬歲,除非突然明白過來,看演唱會太近,遠遠的才美。修飾結尾,愛從來就不羅嗦。)

我看到:博渊



天灯

传说在三国时期,被司马懿围困的诸葛亮,制作和燃放无数个天灯,让敌军以为自己乘着天灯突围,借此侥幸逃过一劫。演化至今,放天灯成了延续传统的民俗活动;加上近来《那些年》电影的热潮,到台湾平溪放天灯,已成了观光业者吸引旅客的招数之一。

只需台币一百元,任何人都能将心愿写在天灯罩上,点燃后,让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天灯,冉冉升空,把心灵寄托送到遥远的天界,但愿梦想能一一实现。

诸葛亮征战沙场的计谋,当下成为了商也运作的噱头。人类文明与社会繁荣,强化了心灵和物质的欲望,随之而生的是五颜六色,兼具不同涵义的天灯。

红色带来健康平安,橙色撮合爱情婚姻,黄色招徕金钱财源,绿色提携事业攀升,蓝色辅佐工作顺利,紫色协助莘莘学子科科考第一。加上桃红的桃花运,粉红的幸福运,白色的前途光明身体健康吉祥如意。鱼与熊掌假如不能择一,不若就来个彩色大灯,保你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试想如果柯景腾和沈佳宜,当初放的是粉红色天灯,他们会否就此在一起,改变了电影的结局?

这种想法傻得天真,或许只有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才可能知道答案。


(看到了天灯的古典现代。从历史背景到电影场景,从商业手法到煽情桥段,行文表述的调度颇有路数和节奏。不过,文字尚需进一步琢磨,同时摆脱校园情节的活脱脱。修饰文句,让结尾比较灵活。)

我看到:珮琪



宽恕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20:23

耶稣复活后,把赦罪权赐予了祂的门徒。天主教的信徒,从此通过对神父进行告解,以获得天主的赦免,而唯一条件是,他们必须真诚并抱着悔改的心,向神父忏悔自己的各种罪行。

虔诚的天主教徒紧闭双眼双膝跪地,对着格柵内的神父忏悔。他不敢看神父的表情,内心满是对于罪恶的悔意。他安静并庄严地等待着神父的赦免,只因为这是上天堂唯一的路,唯有掏空自身所有的罪,灵与肉才能得到救治。

人有原罪,像酒一样戒不掉。神父喝着whiskey托着头,似乎无心聆听,对于这些千般一律的告解,神父是不是已经觉得厌烦?告解不是积分制,该上天堂的就上天堂,该下地狱的就下地狱。但是,最后神父还是会给予宽恕,教徒也就完成了告解的需要。

其实,只要不是十恶不赦,自觉做错了事,内疚感难免便会涌上心头,有时还会像遭遇鬼魅般纠缠。想要逃脱愧疚的旋涡,真心也好,假意也罢,唯一的灵丹妙药,正是一句原谅。

我们一辈子聆听过各种内疚亏欠,我们也曾经耐心等待被宽恕。但是,内疚只是罪的枷锁,奢望得到宽恕,倒不如先学会放下自我。


(看到了告解的徒然和宽恕的必然。虽然文句尚算流畅,但是思路有点紊乱,表述里蕴藉了愤慨,导致原来的结语看似蛮不讲理。可以从照片衍生信仰的质疑,但是或许不宜片面抨击。修饰部分描述,面对宗教还是少些穿凿附会。)

我看到:伊婷



死亡?

这只小猪去了市集,这只小猪留在家里。简单明了的句子,幽默里揉杂悲伤,死亡中带有生命。

达明安·赫斯特喜欢死亡,喜欢制造恐惧,喜欢人们害怕并想避开的事物。他想创造和展示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思索,以及对于生命的疑问。看着小猪,面对死亡,许多观众会产生反感,许多观众会感到恶心,许多观众更是觉得害怕。人们总是不愿去面对,也不敢去面对,因为死亡之后,仿佛就是永无止境的虚无。

对于动物的解剖利用,达明安深受抨击,可是到底有多少人,看到了死亡里存在的生命?小猪的内脏被透视得一清二楚,体内的一寸寸肥肉和外皮上的一根根毛发,都记载着生命的痕迹,其实说明了这只猪,曾经活得很美好。

达明安让这只猪,登堂进入了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何尝不是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以最直接的方式,面对赤裸裸的死亡,或许能让我们对于死亡,拥有不同的观感。

生命总是不堪一击,每天都有莫名其妙的命案,我们能不能珍惜死亡前的生命,活得比这只猪,更有价值呢?


(看到了死亡的剖片里的生命。选用的图片和开头的导引,带有惊悚的童趣,其实极为生动。但是,由于整体的句式变化不足,导致描述略嫌呆板,字词的运用尚需多点调剂。修饰全文,删除重复性的形容,让结尾的命意更加清楚。)

我看到:振坤




重生

直到再也扛不下的時候,輕輕的一劃,醒人的紅色,冰冷的,緩緩流出,這一下,心理感覺踏實多了,芊長的手指,沒有一點兒的勞作的痕跡,那是一雙少女的手。

青春的印記讓人徒然的遙不可及,快樂並著痛苦。成長的過程中,面對著人間的紛紛繞繞,有的人選擇默默地承受,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給予還擊;而她選擇了傷害自己的身體,靜悄悄地向這個世界宣戰。沒有人知道是什麽原因,自殘或自殺,背後是痛苦,再後就是絕望。當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時,我們會讓自己變得麻木,或者讓自己感覺痛楚,以此提醒自己,原來還活著。

沒有想要制止的意思,一點一滴的流下,速度適中,承受著享受著過程。腦海裏過去的一幕幕,不斷地放映,最後,劃口乾裂流出來的是痛,傷口一點都不痛,心比較痛。這一刻痛醒了,一念之間,在這一刻,有的人選擇了放棄,有的人決定堅持;不管如何,人生的結局都是消失與離開。那些放棄的人,災難過後一切依舊;那些堅持的人,哭過以後一切已成爲回憶。

折下千紙鶴,但願女生能夠走過;但是紙鶴飛不起來,也許承載了太多。


(看到了生命的傷口。文句仍有模棱兩可的腔調,像是一把不鈍但也不利的刀。開頭直接切入圖片焦點,從血液和手腕的細節牽引,頗有吸攝閱讀目光的精彩,可惜延續的情感共鳴,僅有中規中矩的鋪染。)

我看到:舒岚



花,骷髏,沙漏

時間的流逝,沙漏里的沙子由上而下傾注記錄。一邊清空填滿另一邊,沙子不減,倒過來又是新的輪迴。而時間卻是無法阻止地消逝,義無反顧的不再回頭。從花開到死亡,不是一瞬的事卻又似是一瞬的事。

瞳孔空洞,黑暗得如深淵徹底,望尽這一生的塵世浮華,然後得到另一個永恆的安寧。紅花正值艷麗之時,含苞待放得嬌嫩有致。如此燦爛的生命驕傲地直視骷髏。這強烈的對比,是凸顯生命的神聖還是展現死亡的莊重與嚴肅?感性與理性的對峙,也可以如此相互融洽地對話。

死亡是什麼?

對於死亡,宗教總能有自己的一套説法。

《創世紀》中記載著上帝對亞當說的話:“只是分別善惡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爲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死亡,在上帝眼中作爲一個最終極的懲罰,告誡人類,罪孽是因爲犯了錯誤偷吃了禁果,這一生都會背負著它。所以死亡是無可避免的罪,只有努力贖罪,才能盡量洗脫。上帝教人贖罪,卻不教怎麼面對死亡。

佛教卻比較釋然。釋迦摩尼苦思人間生老病死,最後悟出死亡是生命無法避免的階段,六道輪迴,前世今生後世,善惡無終,轉世還是必須繼續。這樣的勸說,是要奉勸這一世為人的要善待生命,死亡才能是善的結果,經歷了才能重生。

罪也好,善也罷,誰又能如此勇敢地面對與討論死亡?把死亡擺在生命與時間之間,是強迫也是強調。強迫生對於死的不能忽略,強調死也是生命中能承受之輕。有生必有死,每個人都逃不過,避不了。這樣的公平,又有什麽好害怕跟不服的呢?


(看到了時間無盡死亡無終花無常開。正面處理形而上的課題不易,文字的韌度和思維的理路尚算純熟,開頭借圖發揮的聯想和對照極好,後半引經據典的闡述和說教就流於平面,有如照本宣科的開壇佈道。)

我看到:晓佩



时间的盗贼

人的一生中,充满着数不尽的等待。等待着长大,等待着死亡。

我们活着,到底有多少时间,是被偷走的?

等待着那些迟到的人,站在月台上东望西盼,要是你晚十分钟才出门,是否能多看十分钟的电视剧,是否能多读两页的小说?你等的人老是说,十分钟就到了,也许你也像我一样,不停地看着手表,又不甘愿地看手机,时间还是一样地匍匐着。等到整整十分钟时,向自己发誓,要是人还不来,就……就……没办法还是得硬着头皮,等下去。反正不等都等了,要是等到一半放弃,不就前功尽弃了?这样又再等了十分钟,被偷多了十分钟,没有差别。

盗贼呀,盗贼,为何有时你连迟到都不告诉人们,就让人们痴痴地等,无止境地等。你像是一个无底洞,吸摄着我们的一分一秒。

盗贼偷得很清楚,有时野心也会壮大,一次偷一组人的时间,真是了不起。要是有五个人,一人十分钟,岂不是偷了五十分钟。所以我说,盗贼还是比一般人聪明的,尤其是在数学这一方面,他们就比你们这些受害者精明得多。

盗贼无所不在,练得一身的好功夫,你从来都不会知觉被偷。但是奇妙的是,偷了你的时间,盗贼的时间却没有变多,偷去的时间究竟藏在哪里?就算时间的警察捉到时间的盗贼,时间还是无法归还,弄丢的时间,是绝对不可能失而复得的。

要是在死之前能把时间都要回来,我们可以多活几天,几个月,还是几年呢?


(看到了盗亦有道。因为时间很贼,所以总是最难的课题,从一半化形拟人一半发问想象的角度侧写,算是饶有趣味。遣词用字仍有口语的倾向,像是时间不断反复。修饰文句,让文气少些拖拉。)

我看到:瑞婷



下一刻

2006年5月19日,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在德國斯图加特开幕。这是世界上唯一记载着完整汽车历史的博物馆,九层楼的建筑,16500平方米,160部汽车,1500件展品,让参观者顺着时间的轴,从1886年至今跑一遍。

博物馆这个词,乍听之下最普遍的反应是历史与怀旧,文物与史书,一种不禁就会回忆起从前的感觉。没错,这间博物馆其实与其他博物馆没有差别,虽然展示的是科技发达的成就,但这些何尝不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而且,每一刻的前一刻都是历史,因此汽车也可看作是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标记。

有趣的是,建筑的外观与室内的设计,经过精心打造,不单体现了梅赛德斯-奔驰这个品牌的宗旨,也对未来的世界进行探究。把历史和未来结合,缅怀以外还有前瞻。以当下的眼光把过去摊开,并且将未来放大,其实也是城市人的特征。

城市里的人们生活富裕,却不安逸于现状。因此他们开始搜寻过去,在近几十年内不断改写历史。他们大胆设想未来,创造出适宜未来的工具与生活方式。就这样,人们利用历史和未来,确立这一刻的延续,看似一幅完美的现代景观,却慢慢的,忘了什么是现在。


(看到了现代汽车里的现代通病。从课题的延伸到结论的阐述,当中的窜连轮迹有点牵强随机。遣词用字稍嫌稚嫩,尤其运用于这般的主题,尾段不妨补充汽车的意象,配合城市历史的超速节奏。略修字词,疏通文字穿行的流畅。)

我看到:洁莹




甜點

甜品,指的是不能做为正餐的食物。既名為甜品,即不用顧忌其營養成分,以滿足味覺為最大考量。女人對甜品,就如高跟鞋於女人,擁有無法取捨的愛戀情感。縱使穿上後痛苦不堪,卻始終拜倒在高跟鞋所散發的性感魅力。即如節食的女性,平日精打細算每一口吃進去的熱量,但遇到甜品,算術失效了。

女人與甜品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或許是因為,女人和甜品之間,擁有太多的共同點。兩者都有迷人的外觀,然而,內在卻細膩,柔軟。只有剖開了外表,才能看到裡面的餡料。唯有深入了解,才能看到那一顆真心。

甜品與愛情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女人還是女孩的時候,總以為愛情是麵包,是生命全部的養分來源。沒有了愛情,就無法活下去。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智慧的增長,當女孩變成了女人,開始明白,愛情只不過是甜品,生活的調劑品。為工作疲勞奔波回到了家,能有一顆了解自己的心,心靈也就得到撫慰。就如吃過重口味的主菜後,享有一盤甜品,正餐的油膩感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踪。一天也因甜品而完整了。

女人之所以為甜品著迷,或許是因為愛上了那個享用的過程。先是視覺上的挑逗,到嗅覺的勾引,然後到唇齒之間舌頭的誘惑,接著放進櫻桃小嘴裡,半開的嘴唇含著,似吞不吞,緩緩滑入喉,最後達到高潮,禁不住感嘆,一臉滿足。甜品,釋放了慾望,滿足了需要。

女人對於甜品的狂熱,是一項終身事業。可能是因為甜品,總是給予女人浪漫的想像,幸福的滋味。女人一生都在尋找著幸福,有些人,正巧遇到;有些人,一直求索;更多的人,企圖從甜品中,感受缺失的味道。


(看到了女人嗜甜的姻緣。雖然勾勒外物或者剖白內心,皆能面面俱全,文字駕馭算是得心應手,但是整體稍嫌四平八穩。當文字已經能夠獨沽一味之後,書寫就必須培植更大更複雜的味覺。)

我看到:佩瑜



夏娃的乳房

自上帝从亚当的身体取下肋骨,创造了夏娃,每个女人从此之后,都拥有一对乳房。上帝并没赐予亚当乳房,而是夏娃,所以女人都觉得,上帝这么做,肯定别有用心。

女人都想拥有像夏娃一样丰满挺拔的乳房,因为这是自信的资本。火辣辣的性感,让人无法呼吸。R线6cm以上,H线7cm以上,L线18-22cm,Q线18-22cm,上n弧90°,下n弧90°。爱乳房的女人,为了卸下太平公主的头衔,到了韩国,就可以走出自卑。纯天然植物萃取成分,28天见效,安全永不反弹。吞下的雌性激素和掏出的钞票,在乳房面前是平等的,这是最值得的消费。

夏娃并不知道乳房的秘密。每当月经来的前一周,乳房胀痛,甚至连内在美轻微的摩擦都难以忍受,虽然不解但却不问,默默接受。她相信这是上帝对她,痛的惩罚。

左挤挤,右推推,向上托几下,压得呼吸有点困难,看到事业线后却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让亚当的眼睛,对上自己的焦点。内在美是保护乳房,美化乳房的极品。但是,女人的汲汲追求,有时却忘了无花果树的叶子,只是为了遮挡羞涩,而不是成为身上的枷锁。

夏娃也不知道有一天,她可能会失去这对乳房。当摸到硬块时,却没有痛的感觉,一切就太迟了。在此提醒夏娃的后裔们,当你们在沐浴面对镜子时,请记得沾上肥皂泡沫,检查一下自己的乳房,每月一次。


(看到了女人和乳房的相克相生。课题构思带点狂想乱凑,却也不失身体的种种实在,某些描述过于繁琐,可是也有小小心思的趣味。修饰词句,让语气更为精准传神。)

我看到:佩诗



Kiss鱼

接吻鱼也被称为kiss鱼。像一见钟情的恋人,一看到彼此就仿佛用尽一生的力气,把双唇互碰在一起。热吻,久久不分,不论男女老少,看到了唇,一股劲地涌上去。先吻了再说。

Kiss鱼的嘴唇没有停歇的时刻。若嘴唇不停留在另一条kiss鱼的唇上,就是贴在鱼缸里的水草或者玻璃上的青苔,是名副其实的水族清道夫。啃噬海藻或青苔时,kiss鱼的头部会朝下,倒立的姿势非常滑稽。

乳白色的鱼体散发出金属般的光泽。令人着迷的外表,噘起的嘴唇,处处留情的骨子里却暗藏着杀机。原来kiss鱼一点都不浪漫。嘴唇的背后长了许多锯齿,接吻也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打斗。每条kiss鱼就像士兵一样,有保卫自己领土的习性,透过自己的长嘴唇一较高低。每次接吻都是一场持久赛,谁的耐力好,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这场kiss赛不激烈,没有人命伤亡,也不会血流成河。只要举了白旗投降,胜利者便会让你保留你的尊严,不会继续对你穷追猛打,默默地干回清道夫的工作,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温和的个性流露不温和的时候,只为了捍卫自己的地盘。

就像人一样。


(看到了人鱼殊途但是同道。文字清新平实,语气流畅如水中的游鱼,虽然用词还能稍微雕琢,但是整体经营的情境,却有十分耐读的温意。由此可见课题和对象大可无需艰涩,简单的一条鱼,就是一个世界。)

我看到:文雁




伴履

一股血粼粼的腥味。像死去数日的鱼,翻了白眼。条条软软的蛆从鱼肚里缓缓地爬出,一伸一缩,直到分不清眼白和蛆来。

恼人,却让人爱不释手。

将你捧在掌心,似玉一般疼惜。力大了,深怕你被我掐碎。力小了,恐怕你感受不到我的暖意。揉着你那圆秃秃的趾头,从头到尾,在指尖来来回回。凑过去,把脸贴上,慢慢地顺着弧度滑到唇边。轻轻一吻,连魂魄也被生吞了。舌头舔着你的玉足,像舔着可口的雪糕,沿着边,从上往下,唯恐你会融化成水珠让地板给糟蹋了。

安静的跳动声在你扎进的瞬间,开始扑通扑通地回响。趾头在这一刻紧绷,随时为芭蕾做好准备。就在序幕时,竖直的脚板,松懈了,像女人脸上不争气的鱼尾纹。趁乱,脚跟也承不住气不停地摩擦,唏嘘唏嘘地喘着。

一气之下,我狠狠地咬了你。

舌尖划过唇角,细细回味着那股血腥味。


(看到了高跟鞋的残酷嗜血。细节意境丝丝入扣,文字作出近距离的伏贴,也颇有魅力。某些描述似有夸大之嫌,拟人的手法有点取巧,不若揉杂比喻一蹴而就,但是也恰好临摹了女人和鞋子之间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