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书语:你我之诗

Saturday, January 23, 2021

书语:你我之诗

你想向镜子扔石头吗?
我是镜子,这里有些石头。

(活得好好的,其实就是在等待碎裂的那一天。)

6 comments:

  1. 终于在一堆电路图里抽出时间来梳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了。

    这首诗的内容非常简单,当情诗看即可。不过情不一定指爱情,我在后面会解释。

    这次我一共交了七首诗,最早写成的和最喜欢的都是这首。这首的节奏是最舒服的。三个短句,相当于三个镜头,在这里文字即是剪辑,我需要在语音、字数、符号、用词、断句、意义的无数种组合中找出最精确的切换方式。比如句尾的“吗”和“头”,“吗”有疑问的上扬音调,“头”是轻声,前面的“石”字是上扬,“头”的音调就会有下降的感觉。下降的感觉意味着结束,和一种叹息般的语调,这就是我会用“这里有些石头”而不是“有些石头在这儿”的原因。句子长、短、稍长,节奏交错,读起来更舒服。

    ReplyDelete
  2. 关于这首诗的逻辑:我用“这里有些石头”而不是“再给你一些石头”,是因为在我心里,这石头其实不必由我给。它也许天然就在现场,答者就地取材。一则简单的对话:“我想和你去吃麦当劳。”“我在这,这里有家麦当劳。”大概如此。

    至于诗的情感,我不能否认老师说的,向镜子扔石头的行为蕴含着愤恨与暴力。镜子这两个字有光亮而脆弱的质感,同时镜子反射外界——尤其是照镜子的自己。原因难以向他人解释,只有经历过会明白。我希望把这种暴烈用精确而平常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比直接用暴烈的言词更有表现力。比如佩索阿做的:

    我厌倦了情绪。
    思想伤害智力,
    还有可怕的副作用。

    或者石川啄木:

    交换了很长的接吻后分别了,
    深夜的街上
    远远的失了火。

    ReplyDelete
  3. 最后是风格。我没有读过北岛,村上春树也没有。总的来说我的阅读轨迹是中国古典→外国经典(包括诗),所以很遗憾,以中文为创作语言的现代诗我几乎没有接触过,不过上了课后应该会提升不少。

    这首诗的风格灵感是鲁米(Rumi)的诗,他的一些诗是口语化的:
    最好是让一个恋人去受苦,让香着火。
    喝残忍之杯的酒是困难的,
    但在心爱之人手中,就变成幸福。

    鲁米是苏菲派的创始人(帕慕克在他的作品里提了无数次鲁米),这些诗其实有非常多的宗教性联想元素。这是我喜欢的东西:双关、隐喻、思想的漫游、无限延伸的意义,同时又有无形的规则,让它们指向同一个“中心”。这是帕慕克的理念,也是他作品中我最喜欢《黑书》的原因。

    所以这首诗是情诗,但不一定是爱情。我不止是为了“石头”这个词本身的沉重、简单而选择它。“扔石头”本身就存在宗教意义,在新约里。

    七首诗里有些诗我没那么喜欢,因为它们不具有丰富的联想性,从而只能靠灵光来打动人——我缺乏那种灵光,我对生活的敏感度不高。那几首诗是仿石川啄木,我觉得不算成功。

    大概写到这里。我这次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局限,会在后面的作业里再努力跳出去一点,很困难,我努力。

    ReplyDelete
  4. 想做你最坚实的盾牌,即使我只是个蜗牛

    ReplyDelete
  5. 今天因为别的事翻开了马尔多罗之歌,偶然看到了一句“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用一块石头把这面镜子砸碎……”所以想来补充一些新体会。

    这段诗内容是,马尔多罗在自己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个人,一场热烈的思想后,他发觉那其实是镜中的自己。“我是镜子”当然也可以指“我就是你”。我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科塔萨尔,在许多个短篇中用了“我和我”的主题,比如灵魂为自己的尸体整理遗容、她找到了另一个她时与对方交换了身体、孤独的教师发现城里还有个自己在生活。帕慕克玩母亲的梳妆镜,在无限互相反射的镜中看见无数个自己,其中最远的一个似乎在悄悄动;《黑书》谈论的也是镜像,重复、模仿、替代。

    镜像是科塔萨尔《另一片天空》的重要主题。开篇引语是“这双眼睛不属于你,你从何处得来?”

    这句出自马尔多罗之歌、第四支歌、第五节开头,是马尔多罗对镜中自己的第一句质问。在马尔多罗之歌、第四支歌、第五节结尾,在一切终结后——“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用一块石头把这面镜子砸碎……”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