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明心:人物特写

Saturday, January 30, 2021

明心:人物特写


郎平:唯不负中国女排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那一天,郎平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们和我们的教练,教练的教练,几代人盼望的一天,记住这个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刻。”

我并不生长于那个时代。女排背后的故事,是去年通过大荧幕看到的。80年代的条件还比较差,没有科技数据的辅助,教练只能狠下心来把网升高15厘米;姑娘们哪怕身上已经血肉模糊,都哭着咬牙坚持。1985年,郎平退役。那些年的魔鬼训练,除了带给她强大的意志力和登上世界之巅的喜悦,还有一身的伤病。

38年后,郎平作为中国主教练带领新一代的女排再次夺冠。赛后,她哽咽着说:“挺难的,16个队员,11场球,一点点拼吧。”话还没说完,眼泪就已经下来了。

08年奥运后的中国女排开始露出疲态,成了一个烫手山芋。教练频频换人、陈忠和时代的黄金队员渐渐退出、队员伤病严重、技术停滞甚至倒退,当时的中国女排虽依旧承载着广大球迷的期望和热情,但的确面临着巨大挑战。

2013年,老女排陈招娣因病去世。已经53岁的郎平在悲痛之余,意识到在自己面前的,是将老女排的精神和财富,传承下去的最后机会。天平的左边,是名留祖国光荣榜上的事实和多年打拼后获得的安逸,右边是岌岌可危的国家队和前路茫茫的艰辛。医生说她有60岁的心脏,七八十岁的骨头,每年还需要治疗和修养。抛开这一切,她最终选择了往右。2016年,郎平再次在陪伴年迈的母亲、与迟来的爱人颐养天年和继续带领国家队奋战东京奥运中,选择了后者。之后,中国女排的飞跃和成绩大家都有目共睹。

我素来与体育风马牛不相及,竟也成了追看女排姑娘们比赛、隔着屏幕欢呼流泪的“迷妹”,梦想着有一天能亲眼看一场中国女排的球赛,要一个郎指导的签名。

很多人说,这是中国女排卷土重来,一个“卷”字充满了速度和翻腾之势,但其中克服险阻的漫长努力和辛酸,怕只有郎平自己最清楚吧。

郎平读中学的时候,姐姐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因为平日里忙于训练,家务事就落到了郎平身上。出于对姐姐的羡慕,以及逃避干家务的私心,郎平从此走上了体育这条路。

但这个偷懒,只发生在开头。从在赛场上厮杀的“勇士”,到场边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将军”,近40年的排球生涯里,她有多拼?女儿白浪说妈妈除了脖子以下,其他地方就没有好的。姐姐朗洪问她你能不能给我们留半条命。

 一路走来,郎平搁下过年幼的女儿,放弃过爱情,牺牲了家人和健康,却一次次在中国女排需要她的时候挺身而出。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女排。

致敬郎平。

(做人最难的,大概就是不辜负,虽然整体较是对于人物的风光和劳苦的讲述,不过文句略有铿锵之气,字字有声有泪,娓娓描述起来也就丝丝入扣,颇能带动读者的兴致和情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