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子轩:散文告别

Wednesday, May 1, 2024

子轩:散文告别

冰雪消融之时

我们一行人在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吃过一顿传统的丽江早餐——烧饵块配烤洋芋过后便踏上了前往雪山的大巴。玉龙雪山离丽江城区不是很远,在去雪山的路上,听来过好多次这里的朋友说,即使是在一天之中,玉龙雪山也是变化无穷的。

晨曦时分,山村尚在酣睡中,而雪山却已早迎曙光,峰顶染上晨曦,朝霞映着雪峰,霞光与雪光互相辉映;每到傍晚时分,余晖洒在雪峰上,玉洁冰清的白雪犹如披上红纱,似待嫁闺中的新娘。玉龙雪山不仅巍峨壮丽,而且随四时的更换,阴晴的变化,会呈现出瑰丽多姿的景致。它总是以一种若即若离,忽远忽近的姿态,端庄地睡在那儿,默默地守护着世代生长在那里的纳西族人。

玉龙雪山坐落于金沙江上游,十三座相连的山峰直插云霄,终年积雪不化。“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千百年前的伟大诗人曾这样描述这里,金沙江在玉龙雪山脚下迎来了大转弯,奔腾的江水如洪荒巨兽一般咆哮着通过虎跳峡,折回头流入四川境内。 我曾两度踏上这座纳西族人们眼中的圣山,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的冬天,彼时的我徜徉于她的冰冷而温暖的怀抱之中,流连于这一尘不染的碧空里,竟如同受到感召一般,催生出了流连忘返的心绪。

谈笑间我们已驱车来到了山脚下,在山脚下朝上望去,这高耸入云的巨峰无疑带给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孩子些许震撼。但不同于泰山那样庄严肃穆的压迫感,玉龙雪山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遗世而独立的仙女,玉骨冰肌,亭亭玉立;又像是一位隐于陵薮的修士,盘踞在滇池地区,神秘而又实力强劲,仿佛随时准备羽化而登仙一般。

我们坐上缆车,车窗外的美景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着,从浩如树海的云杉坪到湛蓝如镜的蓝月谷,这些景致似乎都与我十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无异。然而正当我以为任凭世事如白云苍狗般变幻,玉龙雪山都会亘古如一之时,登上山顶后的景象竟给了我当头一棒。

从山顶的观景台望去,明明此时正值冬季,玉龙峰顶上的积雪却显得异常单薄,映衬出的雪山就像是一位身处严冬却只身着一件单衣的老人,在寒风中无助地瑟瑟发抖着。此时我才意识到,全球变暖带来的生态问题之一——冰川消融居然离我并不遥远。

以前只是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某时某地某冰川,正在以什么样的速度消融,但我并不会太过在意,印象最深的便是2019年冰岛一个原来叫做Okjökull的冰川,这些年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严重消融,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被正式除名的冰川。冰岛语中jökull正是“冰川”的意思,于是,原来的Okjökull——奥克冰川,现在变成了一座只能叫做Ok的秃头火山。

直到今天,在如此震撼的今昔对比之中,我才感受到了冰川消融的速度之快,玉龙雪山并不是遗世独立的神女,她的生命也会像人一样流逝。霎时间我陷入了恍惚,冰川有多壮美,它的消逝就有多悲伤。等到这些绵延不绝的冰川奏响它们的终曲之时,是不是也在为全人类奏响挽歌呢?

在下山途中,一位正在放牛的纳西族牧民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走上前去与他交谈,谈到冰川的消融,他很忿忿地说道,我也有看那些新闻啊报道啊,现在的人们这样破坏环境,不尊重“欧鲁“(纳西语中玉龙雪山的叫法,意为“天山”),“三朵“(纳西族保护神)会惩罚他们的。我从他口中感受到的,除了愤怒与不甘,更多的是一种对无法逆转现实的无奈。老人那如炬的目光仿佛一把利剑,洞穿了我的心。在彼时如血般的夕阳的映衬下,他眉上的霜雪亮得刺眼,像是在控诉着人们的种种恶行。

后来我了解到,玉龙雪山1957年共有19条冰川,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到2009年仅剩13条冰川,面积4.42平方公里。自1982年以来,玉龙雪山最大的白水1号冰川区已经缩减了一半还多。照此速度,玉龙雪山冰川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里完全消失。

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抗全球变暖早已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从低碳出行的呼吁到各种清洁能源的开发,从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到各种循环经济的发展。人类似乎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是再多的诸如此类的措施,不也只是为了减缓一切走向崩坏的进程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我们可以接受地球有迎来终点的那一天,但不希望它过早地出现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里。

人类就像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从古至今都在追求永恒,却一直做着与永恒相悖的事,当一个个太平洋岛国沉没的预言照进现实,人们是否又会后悔对自然超负荷的开发和无止境的破坏?当一个个物种走向灭亡,人们又是否会想到自己也会迎来终幕的一天?

我能理解那位纳西老人的无力感,那是一种对于明知结局却无法改变的无力感。或许命运的轮盘早已被拨动,或许世界的边界之外有着不可说的观测者,直在注视着我们,嘲弄我们自取灭亡的愚行,但我还是希望人类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子虚乌有的神明,少一点自暴自弃与自怨自艾,或许破局之道就在其中。

没有人的未来,不足以称之为未来,我想,当人类成功挣脱命运的桎梏,驶向全新的结局时,孕育了我们的雪山也会为我们感到高兴吧。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世界只要一暖,所有皆成一笔自作孽的流水账,雪山重游对比今夕,开头较似旅人游兴的风光旖旎,但是笔锋一转却藏有感时忧患的涵义,仁者乐山其实大可继续驻足瞭望,关于已经或者可能引发的生态和环境灾险,后段将镜头和话论提拉得有点玄远,糅杂了比较典型的高谈阔论,无疑少了书写出于耳闻目见的亲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