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周昊:地方诗

Sunday, September 21, 2014

周昊:地方诗



Helix Bridge

要多少曲曲折折
才能鑄成今日的堅硬
銜接我們共同的DNA
再用血汗凝固
以五十年的日夜

百川交錯
橫成眾聲喧嘩
在回眸與眺望之間
穿越
在穿越中完成



夕阳

從后羿彎弓射出
夸父最筆直的堅持
追不上就吞下它的倒影吧
沉睡前
將手杖立成這片鋼骨叢林

如果被濺起的夜
終要索回所有的光明
就讓我們飲盡剩餘的暮色
用最微弱的歌聲
燃起自己的傳奇

(如果声调再高昂一点,两首几乎就是一种谄媚的歌颂。『Helix Bridge』试图以桥梁的设计,搭起国族历史的昔今,不过毕竟是抬举而显得错位。『夕阳』穿凿神话,整体的气魄雄浑,恰好与夕阳形成对应。壮大的修辞手法出尽后,还要懂得内敛的蕴藉。)

4 comments:

  1. 老师:

    想问如何在诗歌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这首先牵着到本质上有无“自己的声音”,例如洛夫的诗中有很多唐人的技法与审美痕迹,他仅是在此基础上修饰填减,再置于现代语境。这是否说明在纯粹意义上他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可是,我们今天看一首诗,说它“很洛夫”、“很夏宇”,“很陈黎”,其实也说明这些诗人已树立自己的(简单来说)风格特色,即便他们诗中的声音或许是混杂的。(或者在混杂中,自己独有的那把最响亮?)

    我感觉我写诗,固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用的是别人的声音,好像借他人之口说自己的话。你也说我受洛夫影响。其实感觉上我还不是真正在“流露”,而是“流露”+“表述”+“制造”,最终并非一个全然的感性过程,而是参杂了理性成分。但我心目中的诗,是完全感性的流淌。我同时认为,彻底的感性流淌,应该是找到自己声音的渠道。但是,这种流淌有些问题。先看我某日写的:

    《今晚,或者所有的晚上》

    今晚的雨最适合下酒
    结冰的月色下
    连影子也弃肉体而去
    回房间散步吧
    没有一面墙肯收留呐喊

    流浪从归途开始
    通往死亡的灰色小桥
    淡淡的
    在你眼里舒展的恐惧不过是
    秒针的诚实

    那座仰视多年的高山
    可能并不是用来爬的
    在无数次转身中学会的
    在一场雨中忘记

    这还不算完全感性流淌,感觉好有一点点逻辑的杂音。我当然可以趋向更漫无边际地流淌,但以这首为例,问题就是作为一个读者,诗的主题是不明确的,内容也很断裂。这个和作者本身有关,因为我写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明确想表达的意念,就是一种(或多种)感觉,这些感觉自己寻找意象与文字,自己组织拼配,我仅是把它们的成果记录下来。

    其实我喜欢这类创作,写完感觉很好。当我回看,依旧能找到当时的感觉。但读者肯定一头雾水(这又难免要牵扯到是否要考虑读者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我的声音了,但发出来大家听不懂,岂不悲哀?而且,这样下来,技术含量有多少?感觉上就好像那种庙里自称可以让神灵附体的人,中邪一般闹一场。因为我这种做法,其实也就是将自我置于感性状态,让汹涌的情感自己找寻意象文字拼组,最后收割,其实毫不费力。

    感觉说得有些凌乱,老师尝试指点。感谢!

    ReplyDelete
    Replies
    1. 不能说完全毫不费力,费力的是要将自己置于那个状态。而进入这种彻底感性状态后,真的是来一句摘一句。不知这条路是否应该继续开辟?总觉得不是完全正确,但又有正确之处,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Delete
  2. 『找到自己的聲音』恐怕是一個我無從回答和指引的命題,這個階段就以技法和匠心,以及靈性和感知去經營,當然也要縱容自己,何況詩本來就是一種不求甚解的文體。洛夫夏宇陳黎加起來也寫了一個多世紀,或許時間一長,從這一頭到那一頭,就會傳來迴盪的聲音。

    ReplyDelete
    Replies
    1. 好的。那我就盡量多做一些新的嘗試,希望老師多指教。感謝。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