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没有一首周杰伦
千禧年末的冬天,在那个听歌还用磁带,“MP3”还不只是文件名后缀的年代,21岁的周杰伦发布了他的第一张专辑。那时候的他还留着卷发,喜欢压低帽檐唱歌。尽管被诟病口齿不清,凭借《黑色幽默》、《可爱女人》等出色的作曲,周杰伦还是赢得了无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从此埋下了日后引领华语流行风潮的伏笔。
周杰伦真正的风靡,应当是从2001年发布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开始。不论是第一首歌《爱在西元前》的抓耳前奏,还是《简单爱》的上口旋律,又或是《双截棍》的国风说唱,时至今日都仍是耐听的经典。或许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男孩子们开始穿上连帽卫衣,遮住头——经费再充足点,还会挂上头戴式耳机,在大街上摇来晃去。那一年,即使是没听说过周杰伦的年轻人,说起《双截棍》,也能随口唱出一句“哼哼哈兮”。
即使是出道就名利双收的周杰伦也曾联考落榜,经历过在餐厅打工弹琴这种现在看来略显俗气的桥段,不过或许正是这样的早年经历,才使他的歌,在无数人略带叛逆的青春里,成为一个个桀骜的符号。即使上不去楼顶天台,也无缘和邻座分享一对耳机,在学校广播站点一首《逆鳞》,也算是发表过了对世界的独立宣言。即使这一切都错过,晚上悄悄带上耳机在黑暗里听歌的时候,也总会有那么一瞬间,脑海里浮现出某张带笑的脸庞。
走过青春,才发现就连遗憾也很美,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又何必去改变,已错过的时间”,因为总有一段熟悉的旋律,能带你回到那个一起躲过雨的屋檐。
后来周杰伦成为真正的主流,登上春节晚会,又出现在超市和商场,唱歌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听;再后来成家立业,开店投资。那也是精彩的故事,不过就和青春没有多大关联了。毕竟,年少的我们总天真地希望,自己听的歌会是最特别的那一首。
2000年至今,时间好像带走了很多,就像当年在红极一时的唱片行业,还没有挨到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就被网络媒体取代;喧嚣的城市里,也再难有《简单爱》里,能牵手漫步的那种自带微风的小河。不过还好我们还有音乐。毋庸置疑的是,《七里香》里的那几只麻雀,仍会在每个夏天,准时出现在电线杆上,陪你一同怀念那段回不去的青春岁月。
(青春是永不过期的主题,吟咏流行必然也就无法回避,虽然行文的主旋律听来熟悉,但是文笔的雅俗收放恰到好处,不至于曲高和寡,也绝非媚俗粉饰,将时代的芳华点滴,汇聚在浮世的僻静幽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