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谱写的传奇:泰勒·斯威夫特 Taylor Swift
已经记不清那是多少年前的放学午后,刚上初中继而开始跟上流行趋势的大姐,在车间播放了一首名为《Love Story》的西洋歌曲。听着不熟悉的旋律与拗口的字句,我自是不耐烦,大姐却很是坚毅地向我推荐那首西洋歌曲,口沫横飞地说着它有多火红,说得像是倘若我不懂得欣赏就会被时代淘汰一样。于是,我只能爱上了那首歌。随着歌曲的无数次播放,英文歌词终于不再那么烫嘴,名为泰勒·斯威夫特的原创歌手,也悄然地走入了我原本黯淡而狭窄的视野里,甚至我往后很长的人生。
因自创曲而受到广泛关注时,泰勒才十几岁。从乡村里长大的她天真烂漫,也有几分敏感,总是背着一把吉他,仿佛随时随地都在观察周遭的事物,不停地谱写着她的那本某天将会惊世骇俗的少女日记。自然不做作的亮金泡面头、宛如芭比娃娃般的精致脸孔、接近一米八的高挑身材等外形优势,让她更为轻易地在娱乐圈中崭露头角。然而,圈中有条潜规则:年少成名需要代价。
在性意识泛滥的欧美乐坛里,一个从乡村初来乍到的少女,以甜美青涩之姿歌颂着公主与骑士的浪漫爱情,厮磨着无数女孩的情窦。然而,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美好必须被打破。铺天盖地的诋毁、质疑如海潮般向她袭来,青涩的她无力招架,濒临崩溃。万幸,她仍有音乐作为避难所,在那里,她可以恣意地发泄所有因作为名人而不被允许的情绪。
兴许是因为外界的种种刺激,泰勒在音乐创作上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多个曲风、题材的歌曲信手拈来。在其后续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她谱写了数百首歌曲,而其中脍炙人口的更有百余首。其第二张专辑《Fearless》的一首《Fifteen》,以过来人的角度抚慰为情所伤的懵懂少男少女;其第三张专辑《Red》的一首《All too well》,极为细致地描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现实爱情,引发无数共鸣;其第五张专辑《1989》的一首《Shake it off》,直面大众对她的种种非议,展示出新时代女性勇于打破世俗框架的潇洒与魄力;其第七张专辑的一首《The last great American Dynasty》,如神秘的说书人般,将从古至今关于女人这一社会角色的寓言娓娓道来。其第十张专辑《Midnights》,坦然地引领人们走进她的私密领域,分享她的不眠之夜,呼吁人们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
凭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创作才华,如今的泰勒·斯威夫特被人们誉为“音乐产业(The music industry)”,乐坛地位早已牢不可破。然而,她依然正在埋头苦干,谱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得天独厚成名其实注定,虽然绝对近乎传奇,但是此说略俗皆可套用,不妨揝出更具原型的本色,开头的音乐启蒙如同入教仪式,颇有生动的趣致,后段变为乐评,则稍欠形式的变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