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慧慧:人物采访

Saturday, April 24, 2021

慧慧:人物采访



懂得自制炒栗子机器 才能炒出好吃的栗子
  

在一个周二的雨天里,走在牛车水的丁加奴街(Trengganu Street)上,远处飘来一阵香甜。这味道来自附近街边一间小摊,外表看似不起眼,但里头售卖的,却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炒栗子。

在七八十年代,新加坡街边常会看到专卖炒栗子的流动小贩,但多数都是无牌小贩。到了21世纪,已经很难在大街小巷看到持牌的炒栗子小贩了。在牛车水美食街对面的一角,就有这间 “白沙浮102烤栗子” (Bugis 102 Roasted Chestnut),65岁的摊主姓杜,大家叫他杜叔(也有顾客称他为Uncle Orh)。杜叔从1978年开始从事炒栗子的行业,起初在牛车水的另一处卖,后来因牛车水装修而搬到白沙浮,但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牛车水。至今,他已卖了大约43年的炒栗子。

从年轻时的无牌小贩,到现在自己经营一间独立小摊,他可以说是花了大半生的时间,维护着这个传统小吃。平日的他,买了午餐后,12店准时开档,直到晚上10点才收档。一年365天,他就做了363天,唯独农历新年初一和初二不开档。他无奈地表示,摊位的租金很贵,每天要赚100多块才能补回租金。在疫情期间,他担心自己熬不过去,所幸当时政府有规定,从四月到七月免租,因此生意才慢慢开始复苏了。

现在虽然还能见到流动炒栗子小贩的踪影,但其实很多都是没有持牌的。杜叔不止持有合法的牌照,他的摊里还有一件独一无二的镇店之宝,那就是炒栗子机器。多年来,杜叔可以炒出高质量的栗子,全靠这台机器。杜叔是这台机器的幕后功臣,依据一款日本机器的设计原理,然后经过自己不断改良,最后与兄弟合伙一起制造。

杜叔受访时透露,早期80年代,当时小贩多用手炒,很辛苦,很重,后来朋友从日本引进了两台机器,不料其中一台却发生故障,杜叔以自己做过机器行业的经验,帮忙维修检查,因而研究出其中的原理。

据说有很多人曾经多方尝试,希望能够仿制机器,但最后都没有成功。杜叔指着正在转动的机器说:“什么东西,你只要知道了背后运作的原理,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机器炒栗子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所以杜叔毅然决然,设计出了一台更大更厉害的机器,成为了新加坡第一位自制机器来炒栗子的小贩。杜叔骄傲的表示,自己的机器一分钟可以转动60圈,不多不少,这样栗子才会炒得均匀,不会那么容易烧焦。

杜叔花了大半生维护着这个传统行业,什么事都亲历亲为,只要能炒出品质优良的栗子,他一定会努力去尝试。他解释,能成功地制造出炒栗子机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工作,他笑着说:“因为我自己炒,自己做,我了解那个热度。” 

最后,当他被问到对这个行业的走向有什么看法,他说:“我可以做就做下去,有退没有休,可能不用那么早开档,不过我还是会卖。”

【侧记】

采访当天,我带着紧张的心情到杜叔的摊位准备采访他,而且天不作美,我一到牛车水就下起了大雨,这让我更紧张,怕下雨会影响整个访问过程。不过,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彻底地改变我的心情。访问过程中,我们坐在那种户外大伞下,杜叔还时不时确保我不会淋到雨,因此我也没那么紧张了。我跟杜叔谈话时,我感觉他就像我们在组屋区走廊时常碰面,然后跟你打招呼的邻居大叔,很容易谈开。或许因为他差不多跟我爸爸一样大,然后他也是像我妈妈一样,在年轻时从马来西亚来到新加坡生活,所以让我感受到亲切感。

整个过程中,外地人向杜叔问路时,他毫不犹豫地指向一个方向,然后有老顾客从大老远跑来向他买炒栗子时,他也像朋友一样与他交谈,这位顾客也称赞杜叔说炒栗子的专家。卖了43年炒栗子的杜叔,让我感受到炒栗子对他来说,不只是一个行业,也是这个地方不能或缺的一道风景。经过了这次的访问,我对这个快绝种的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就匠人的心思和手艺,背后必然皆有一番打拼克难的经历,粒粒皆辛苦,生活的米饭如此,生意的栗子亦然。形容文句有点芜杂,陈述用词也有欠圆熟,调整了报道角度,行文的侧重至少比较匀称,而且对于人物的描绘和经历的转述,也有更加立体和专注的呈现。--修饰全文,打通文气。)

2 comments:

  1. 一步一脚印,小贩的辛苦多少人知道。炒栗子的同时,流露出了满满的人情味,着实令人体会到了回味无穷。

    ReplyDelete
  2. 希望有天会有机会去尝一尝这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