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生
从第一声枪响开始,伊拉克就变成了血肉磨坊,一串串冰冷的战况数据,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又拉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二十四年前,懵懂的刘梦桥跟随他父亲的脚步踏上了巴格达这片热土。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阿拉伯人待客的热情,也体会到了伊拉克人民对于文化与艺术的崇尚。他最好的朋友名叫安拉,也是梦桥的启蒙导师,一位精通五国语言的外交世家长女,因为极其喜欢小孩却又膝下无子,所以对梦桥宠爱有加。梦桥最喜欢去的地点是一座“画桥”,因桥面上画着众多小朋友的涂鸦而获其名。
十八年前,伊拉克战争爆发,梦桥站在邻国沙特的国土上,看到新闻里儿时记忆中的“画桥”被导弹炸毁,看到周末玩耍的公园被夷为平地…… 这一幕幕画面逐渐敲碎了他儿时的记忆。巴格达被攻陷的前一天,他收到了最后一封来自安拉的电邮,此后杳无音讯。与此同时,在沙特,他也在死神的签桶里,赌了一场命。
这一天,原本宁静祥和的夜晚被一颗手雷的爆炸声打破,人间转瞬便成了炼狱,嘶吼与哀嚎齐鸣,枪声与爆炸声响彻天空。
遥夜沉沉如水,人心惶惶如沙,每当梦桥回想起那晚的经历,依然会心有余悸。“当时我从睡梦中惊醒,第一反应就是冲去父母的房间,脑海里一片空白”。梦桥的母亲带着他躲在房间最坚固的角落,而他的父亲则迅速冲出房外,关掉了所有的灯光和窗帘。十分钟后,伴随着“轰隆隆”的一声巨响,耳边一震,仿佛整个世界失去了所有的声音,却又慢慢的,悄悄的回来。不同的是,枪声和爆炸声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汽车的警报和警车的长鸣。
“我们无法预期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遭遇那些命运的考验”。恐怖袭击过后,梦桥从新闻里得知,这次袭击所针对的目标,正是一公里之外,他补习老师所住的小区。如果时间发生在一个月之前,如果恰巧发生在响午,又如果袭击者在地图上看错了一厘米,那就是命运的另一番考验。所幸这一切的“如果”都没有发生,而不幸的是遇袭小区里曾和他一起嬉戏打闹的三个孩子,则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这一年,对于这位十二岁的少年来说,灾难从它身边剥夺了太多太多。
好在,灾难给梦桥留下的,除了伤痛以外,还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刚开始,我时常会想起在那场悲剧中痛失的伙伴,会因为梦到那一晚我是主角而惊恐不安,甚至有段时间框住了自己,逐渐变得失眠、焦虑”。后来,梦桥逐渐鼓起勇气,当他再次回到那一片废墟之时,当他决定十二年后重新踏上中东这片故土之上,他释然了。经历过生离死别,才更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转眼间,梦桥已是三十而立,比同龄人多的是一份坚定与从容。哪怕是新冠疫情期间,在人生最艰难的拐点,却依然可以做到不放弃、不气馁。这一份坚持与毅力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面对困难,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和他们的相处方式”。
时至今日,梦桥依旧是当年那个少年,他依然保存着二十四年前最后一次与安拉见面的照片,还有十八年前小伙伴们送他的亲笔画,尽管色彩已经褪去,但心中的敬畏与思念却从未衰减。
【侧记】
经历过风雨,方知彩虹的美丽。梦桥虽然才刚刚走过了他漫漫人生路的开头,却已悟出了生命的意义。简简单单的一句“拿得起、放得下”,又是多少中年人在身陷混沌之中,还能保持在心底的澄明。幸运的是,命运并没有和梦桥开玩笑,又或者是开了个玩笑,却被他所看透。就像在采访中梦桥自己的总结的,“面对困难,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和他们的相处方式”。当我们学会了和恶魔打交道的时候,恶魔也就变成了我们人生路上的炼金石。人们常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希望在自己人生未来的旅途中能够看的更多、悟的更深,在未来的路上能够像梦桥一样,哪怕历经生死,却依然能够保持少年般的初心。历经风雨,归来仍是少年。
(一颗炸弹落下,现实于是满目疮痍,残垣败瓦的文明废墟,唯有人性不会倾倒,经历战火的洗礼,或许才能领会生命的摇摇欲坠,因而懂得如何挺直站立。行文偏向故事叙述的框架,虽然稍有一点流行性的陈腔,不过临场的气势和氛围的营造不俗,人物形象以事件因果打造,硝烟中弥漫了浓厚的人情和感悟。)
人生无常,我们都不知道与离死亡,未知的距离,到底还有多远。能做的只有好好把握当下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