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佳萱:人物采访

Saturday, April 24, 2021

佳萱:人物采访


最后的藤匠:一生如手

坐在子母凳上,吴克成盯着他那不起眼的双手。血管突起,满是皱褶,但却是他人生的最佳见证者。想当年,四十多个人与他一起奋斗。如今只剩下80岁的他一人,守着这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

吴克成是合盛公司第二代的藤匠师傅。1969年,他父亲在劳明达街(Lavender Street)开设了藤器店铺。自此开启了他精巧手艺的光荣之路。至今他编织了逾千个藤制品。这门手艺为他赚取的不仅仅是钱,也不知不觉变成了一种陪伴。

53岁那年,他的健康亮起了红灯。儿子吴奕光便接手了他的生意。但吴克成依旧为顾客服务,偶尔会接一些客制化的订单。他将顾客给予的信任,附加在每个作品当中。那精细的编织动作透露出他对每个顾客的全心全意。品质保证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每个任务。

每当作品得到顾客的肯定与赞美,那种满足感,五十年来都从未消失。就算现在藤制品已成为时代的配角,但它在吴克成的心中仍然地位不减。

60年代是属于他双手的黄金时代,家家户户都在使用藤器物品,吴克成的杰作,甚至曾出口到世界各地。当时为了应付大量的需求,他们还在甘榜菜市(Kampong Chai Chee)设立工厂,聘请了大约四十多位员工。这些员工对老板吴克成而言,更像是“战友”。大家每天都在朝一个目标迈进,努力拼搏。

但时间渐渐地将他们淘汰,人们选择转向其他材料制作的物品。藤制品的需求逐渐下降,曾经的战友们也依依投降。有时他会坐在藤椅上,悠悠地缅怀着这过去的美好时光。

如今懂得欣赏藤制品的人不多,他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懂竹藤是什么,哪里会知道它的好呢?”藤制家具不但具有艺术性,还有利于环保。藤椅凉爽透气,特别适合天气闷热的新加坡。

当问及这门手艺的继承人时,吴克成黯然地说孩子有自己想要的另一片天。儿子虽然接手了生意,但手艺却后续无人。儿子选择改变生意模式,不再依靠手工制作,主要引进马来西亚、印尼的藤制品。吴克成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很尊重儿子的决定。

他解释:“其实没有兴趣,学了也没用,又累又耗时,又没人懂得欣赏。”吴克成表面上看似冷静,但不难感受到他心中的遗憾。他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他的编藤手艺,心底还是希望这属于一个时代的心血可以流传千古。

也许老天听到了他的心声。去年,让79岁的吴克成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收获。刷新了他五十多年藤匠生涯的记录。他被邀请为滨海湾花园(Garden By The Bay)的展览,编织了一个将近四米大的藤羊角,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藤制品。回忆起当时收到邀请函的那一刻,他激动不已。

但吴克成也明白,过去的事物很难再让人留恋。不过,他还是希望藤艺可以重新回归人们的心中。

如果新加坡有更多人像吴克成一样,坚持守着传统藤艺,或许传统文化就不会被淘汰。即使藤制品已逐渐淡出生活空间,但它从未离开过吴克成的心。盯着双手的吴克成,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一样,回忆一点一滴涌上心头。可惜,美好时光只能回味啊。

【侧记】

吴克成师傅非常乐意地与我分享他这一生的点点滴滴。虽然在整个访谈中他都表现得很开心,但我个人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难过与遗憾。也许是顾及到儿子在场,所以不太想要把悲伤的情绪表露出来。

我发现许多人经过合盛店时,会被挂在店上方的藤制品吸引着。有时吴师傅还会向前与一些好奇的顾客聊天。采访一结束,他就继续编织他未完成的猪笼。他那精巧的编制动作无疑是磨练了五十多年的手艺。

这一次的采访,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坚持是多么伟大的。传统藤艺代表了一群人的智慧与精力,更是一个时代的心血。吴师傅作为新加坡最后的藤匠,难免会有些遗憾。但至少儿子愿意接手传了三代的家族生意。说不定,也许有一天藤制品在新加坡会再次爆红。

(机械复制的年代,手工艺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往昔那种胼手胝足的精神,就算像是藤一般的坚韧,终究还是抵不过轮齿的碾压。人物的经历故事,前后皆有清晰的梳理,行文流畅整洁,只是句点断句的使用略有不当,某些描述形容显得过于刻意经营苦情,不妨再补充一些业界生态的状况,突出时代和行业消逝的现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