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英豪:我看到……

Sunday, February 8, 2009

英豪:我看到……



看到看不到

第一次看到这帧照片,是在Clint Eastwood的电影”Flags of Our Fathers”的宣传海报上。更准确的说,海报的图像,仅是原照的搬演复制。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并从纪实角度仔细端详背后的历史、故事、意义,是在有关战争与记忆的课堂上。

这是美国记者Joe Rosenthal在美日二战战役中建构捕捉的画面:美军在硫磺岛折钵山上竖立国旗。

你从残垣败瓦中看到了什么?又看不到什么?你知道照片再现了什么?又隐瞒了什么?你看得出照片里有六个人吗?你又是否知道,这其实是第二次竖立国旗时拍摄下来的(第一次竖立的国旗被长官嫌小)?而照片传回美国后,在国家机器的操弄下旋即家喻户晓,从一张原本普通的新闻照片,晋升为整个文明的象征符号,并可能是改变二战格局的关键?

但是,照片仅仅只是照片,你可曾想过究竟是谁赋予背后的诠释?

摄影者希望你看到什么?国家机器又希望你看到什么?你知不知道,摄影者主观的取景,照片的发布,以及延伸的周边活动等,都曾经企图为这张照片作出注脚。可是,我们往往忽略照片文本背后在操作的权力关系、政治力量;忽略不经意或刻意被省略、遗忘,甚至是被扭曲、建构的历史面貌。

我们因此陷入均质化的大叙述中,失去辨识、判断的能力而不知,我们因此仅仅看到,旗帜正要飘扬。

(从历史照片的诠释推之到关于历史真相的阐述,照片的边框仅仅只是某一角度的看到,但是在边框以外的或许是更大的看不到,文字试图让读者看到这个看不到的,但可惜未能跟照片呈现更黏合的关系,。--削减原文大量的设问形式,似乎是无法解答的端倪,修正结尾文句,突出味道而非问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