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文学
“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
“(尖叫)(扭曲)(阴暗地爬行)(扭动)(阴暗地蠕动)”
“我的精神状态挺好的呀!彻底疯狂!彻底疯狂!“
“发疯”文学,年轻人的交流密码,却也道出了这一辈极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内耗。大段的,毫无逻辑的文字往往情绪饱满、锋芒锐利,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怨气与疯劲。生产者大方体现自身极度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以戏谑挑战理性,用荒诞抵抗虚无。
在朋友圈表达岁月静好,喜乐安康似乎早已成为了上一代的事,与我同辈的则在互联网上随时随地“发疯”,每天致力于追求一种“脑干缺失的美”。点开所有社交媒体,搜索#精神状态,铺天盖地而来的,便是发着疯的大学生和社畜们用着疯言疯语,琼瑶剧似的大段文字吐槽抱怨着最细小如微的,都称不上为事儿的鸡毛蒜皮。
似乎每个时代越是成长进步,本该是中流砥柱的一代,反而变得越发脆弱不堪,在此也有着本人时不时和好友发疯后的自我反省。前几年大众对松弛感的追求与推崇,在现今已经成为了无厘头的“发疯行为”,可这本质上,似乎都是一种自救与情绪宣泄。绝对政权的压迫,不可妥协的封控下,原本只属于个人的情绪,被稀释泛化为整个群体的情感后,彼此都能够共鸣之时,每个人便能从中得到支撑,并借此完成对自我的慰藉和对苦闷的平摊。
“发疯”文学的背后,或许是年轻人的精神内耗,用无意义打败无意义,用阴阳怪气反讽不好好说话,无力反击的背后,是通过逼疯别人来解救自我的内耗。“与其内耗自己,不如逼疯别人”。 不同于躺平、摆烂,一批年轻人已经通过“发疯”支棱起来了,掌握了流量密码后的变现,比起在网上假装自己很好,我们宁愿暴露自己真实而有趣的灵魂,吸引共鸣,解放自我。尼采,福柯都认为所谓的疯癫,恰恰是一种健康和力量。
玩虚拟烧香,敲赛博木鱼,养电子宠物,哪怕(尖叫)(扭曲)(阴暗地爬行)(扭动)(阴暗地蠕动),也发着疯与生活搏击,我的精神状态挺好的呀!彻底疯狂!
(每个时代的动作与反动作,或许皆无本质的差别,仅有语汇的歧出,所谓zeitgeist即是伤口结痂的形状各异,不疯魔不成活即是内在沦陷,也是对外发泄,主题切中文化的要害,揭开社会的疮疤,尝试理解这股或许仅是语言表演性的潮流,不做风凉抽离的评点,而是投身熔炉的思辨。)
“我的计划是一直发疯,直到有人爱上真正的我”
ReplyDelete现在正在发疯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