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Saturday, April 5, 2014

一处他方:思娴1.0 & 2.0





夏天是最适合去海滩的季节,壹千三百年前举行的文武王葬礼为这里贴上了「闲人免进」的隐形告示。炎炎夏日,奉吉里海滩只有我和貌似在禅坐的黑衣妇女。东海的海水贪婪地吸收太阳射出的七彩光里的红,蓝和绿光被慷慨地散射。我环抱着屈起的双腿坐在如尘的细沙上,思考着海底是否绽放着红色的韩国彼岸花。

푸르다同是蓝绿的意思,原始的韩语不做区分,彷佛是从大海得到灵感。

我讨厌蓝色,从小学美术的我作品里极少出现这最冷的颜色。我无法从美术的角度准确区分不同的蓝,但如同所有被浪漫及幻想催眠的读者,我在《与狼共舞》听到蓝羞涩的细语,闻到了《傲慢与偏见》里清高的蓝。如果一定要指认从奉吉里沙滩望去的东海的蓝,我想应该是德国作家约尔格·卡斯特纳《蓝色》里诡异的蓝色。上帝根据小说的情节,模仿伦勃朗作品,以蓝色为基调完成了我眼前的如画的风景。粗劣的绘画技巧使刻画天空未干的蓝色颜料渗出了界限,海被蓝侵蚀,只留下右下方的小石岛以及沙滩之间薄薄的一片绿。

小石岛的褐色在蓝和绿色中很突兀,像是一支被离奇地遗留在一摊雨水中的古代草鞋。呼啸的风不时卷起蓝色海浪企图藏起这奇丽的石岛,上空翱翔的黑白乌燕鸥群竭力发出鼻音的wide-a-wake召唤声,被石岛上的十字封印在海底沉睡的灵魂极力应声,浪因此不断冒出白色泡沫。

我一直看着蓝和白的交替起伏,直到黑衣妇女从我面前走过。

“용。”(龙)

妇女的步伐没停止,微弱的声音,直到黑色背影和远方的蓝绿搅和得无法分辨,还是一个谜,像海。

我又看着海,坐了很久。舌头上有淡淡的咸味、双眼特别刺痛,我想一定可以在里面找到如盛开的彼岸花的血丝。离开时,眺望整片沙滩发现一艘停泊在我右边远处的以白色及黑色为主的橡胶船。船上绑着的绳子颜色是蓝色鸢尾的宝蓝色,我唯一能辨识的蓝。突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配角临死时说,“原来除了黑与白,还有蓝…” 。

(穿插似真似幻的黑衣妇女,视角稍有转移,而且也增添了一点神秘。文武王的部分其实不需完全删去,自然和人文混拌才有思古幽情。)

-----

海中灵

夏天是最适合去海滩的季节, 这里背叛了这俗套的认识。东海的海水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射出的七彩光里的红,蓝和绿光则被慷慨地散射。我独自环抱着屈起的双腿坐在奉吉里海滩的沙滩,思考着海底是否绽放着红色的韩国彼岸花。炎炎夏日,大海显得格外的蓝、绿,这为原始的韩语里并没有对蓝和绿进行区分提供了依据。
푸르다同时代表着蓝,绿,以及蓝绿色。

我讨厌蓝色,从小学美术的我作品里极少出现这最冷的颜色。我无法从美术的角度准确区分不同的蓝,但如同所有被浪漫及幻想催眠的读者,我在《日瓦戈医生》里看到到忧伤啜泣的蓝,听到《与狼共舞》里蓝羞涩的细语,闻到了《傲慢与偏见》里清高的蓝。如果一定要指认从奉吉里沙滩望去的东海的蓝,我想应该是德国作家约尔格·卡斯特纳《蓝色》里诡异的蓝色。上帝根据小说的情节,模仿伦勃朗作品,以蓝色为基调完成了我眼前的如画的风景。粗劣的绘画技巧使刻画天空未干的蓝色颜料渗出了界限,海被蓝侵蚀,只留下右下方的小石岛以及沙滩之间薄薄的一片绿。

小石岸的褐色在蓝和绿色中很突兀,像是一支被离奇地遗留在一摊雨水中的古代草鞋。它底下藏了一个王,一个尸体和一条龙。大约一千三百年前根据文武王的遗愿,在这被称为大王岩的石岛上举行了他的葬礼。当时新罗人在石岛中央挖出了一个东西南北交叉成的十字形状,将他的遗骨放置其中,压上了石头。在完成了最后这貌似「封棺」的动作后,石岛就成了世界仅有的水中陵。

目前不同学者对当时安放的是骨灰还是遗骸尚有争论,但这似乎不是重点。因为上空翱翔的黑白乌燕鸥群竭力发出鼻音的wide-a-wake声,召唤着俯瞰东海看到的被石岛上的十字封印在海底沉睡的灵魂。

我坐了很久,夹着湿气的风抚摸着我不被背心和短裤遮住的皮肤、舌头上有淡淡的咸味、双眼特别刺痛,我想里面一定可以找到如盛开的彼岸花的血丝。一艘被浪推上岸以红色及黑色为主的橡胶船,一直停泊在我右边的沙滩上。船上绑着的绳子颜色是蓝色鸢尾的宝蓝色,我唯一能辨识的蓝。突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配角临死时说,“原来除了黑与白,还有蓝……” 。

一处他方:柯昀1.0 & 2.0



我的小贩中心

小时候的我,就算没有上学,也会自动在6点整睁开眼,同爸爸和妈妈来到这里。

“kopi-o一杯,milo冰两杯,teh-c一杯!”在还没有自助服务的年代,最常离开摊位走动的卖饮料的叔叔为了效率高喊着,肩头上不忘披着一块抹布,身穿的衣服也总是可以看到一块块的咖啡渍。混杂着auntie和uncle们的高声谈笑,整个小贩中心热闹得很。坐在那个专属于我的位置,喜欢吃着冰棒观察周围的人。

那个脾气古怪又孤僻的老太太,会把塑胶桶叠起来,隔成一个墙,又把水桶堵住水沟,不让隔壁摊位触碰到她的地盘。一天可能卖不到二十盘,就算做着亏本生意,却坚持每日不休地准时开档。有时看她咳得脸都涨红,病得弯不起腰来,还是会拖着身子前来做生意,像是在对所有人示威,证明自己的能耐。瘦小的身材却承载着满满的能量,她的毅力是我不得不佩服的。

每天必定在同一个时间出现,穿着蕾丝连身裙,自言自语的叔叔,喜欢一手提着裙摆,一手拿着椅子搬来搬去,直到找到满意的位置,才甘愿离开。另外还有一个“奇人”,大家都称呼他叫齐天大圣,总是一边挥着他的木棍,一边步行大喊着“一、二、一、二”。搬椅子的叔叔有时还会对我亲切地微笑, 倒是孙悟空叔叔会让我感到害怕,担心有一天会遭到他金箍棒的袭击。每次他登场,我都会躲得远远的。

“帮我把这个端去26号桌!”身后一个响亮的声音时不时会打断我的思绪。

“哦!”我不厌其烦地接过盘子,老练地往26号桌送去。妈妈带我来,为的当然是能够填个小帮手,帮忙送盘收盘。

早上是这个小贩中心生意最旺盛的时段,到了中午,人群渐渐变少,许多摊位也开始收档,而爸爸妈妈也不例外。当爸爸开始准备制作隔天要用的粿时,我会冲上前抢夺他手中的大勺子,放进装满粿粉、萝卜和水的大桶里,顺时的搅啊搅,淡淡的粉香便会扑鼻而来,滤除掉一整天吸入的油烟味,也锻炼出现在有力的双臂。

准备完毕,锁上铁门后,提着某个客人忘了拿走的菜头粿,回家了。

(调整了段落句子,叙述更加流畅,不过整体较是往事见闻的调性,如果不挑剔主题框架,场面和动作的热闹倒是驾驭得宜。)

-----

大众美食

小时候的每个周末以及放假时期,在天还没亮之前,我就会同爸爸和妈妈来到这里。

“kopi-o一杯,milo冰两杯,teh-c一杯!”在还没有自助服务的年代,最常离开摊位走动的卖饮料的叔叔为了效率都这么喊,肩头上不忘披着一块抹布,身穿的衣服也总是可以看到一块块的咖啡渍。混杂着auntie和uncle们的高声谈笑,整个小贩中心热闹得很。坐在那个专属于我的位置,喜欢一边吃着冰棒,一边观察周围的人。

那个脾气古怪的老太太,对大家都不满,与大家都不合。一天可能卖不到二十盘,就算做亏本生意,却坚持每日不休地准时开档,就像是在对所有人示威,人家越是希望她关门不干,她越是要证明自己的能耐。为了阻止隔壁摊位偷窥她做事情,她会把塑胶桶叠起来,隔成一个墙。为了不让隔壁摊位洗盘的污水流到她的地盘,她会用水桶堵住水沟。

每天并定在同一个时间出现,穿着蕾丝连身裙,自言自语的叔叔,喜欢把椅子搬到一个地方,看一看,又把椅子搬到另一边,再看一看,最后把椅子搬回原来的位置,就这样一直重复一样的动作,直到找到满意的地方,才甘愿离开。另外还有一个“奇人”,大家都称呼他叫齐天大圣。一边挥着他的木棍,一边步行大喊着“一、二、一、二”。我还真害怕有一天会遭到他金箍棒的袭击。

“帮我把这个端去26号桌!”身后一个响亮的声音时常会打断我的思绪。

“哦!”我不厌其烦地接过盘子,老练地往26号桌送去。妈妈当然并不是因为担心没人在家照顾,才会带我来,为的还不是能够填个小帮手,帮忙送盘收盘。

这里的小贩总心一直以来都是早上特别热闹,快到中午时,许多摊位就已经开始收拾,而爸爸妈妈也不例外。当人群渐渐变少时,叔叔阿姨们都会纷纷请我吃东西,卖饮料的叔叔也会前来和我一起聊天。卖饮料的叔叔很有趣,所以每次都会被他逗得很开心。有一次我们更是在一叠叠的鸡蛋上,用马克笔给每一粒鸡蛋画上一个专属的脸,还为它们取名字。

当爸爸开始准备制作隔天要用的粿时,我会冲上前抢夺爸爸手中的大勺子,放进装满粿粉的大桶里,顺时的搅啊搅,淡淡的粉香便会扑鼻而来,是我非常喜欢的味道。比普通女生更有力的这点,应该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准备完毕,锁上铁门后,提着某个客人忘了拿走的菜头粿,回家了。

一处他方:慧敏1.0 & 2.0



那间店

林林总总的唱片装饰着一整面墙,慵懒地向每个踏入店里的顾客打声招呼。又黄又皱的海报在店外,尽情享受着路人给予它们的那一丁点注视。这家店的专辑排列方式让人感到匪夷所思,Rod Stewart与张国荣之间隔着的是费玉清,而在范晓萱的上边是Backstreet Boys 和Nirvana。看似毫无关联,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任何交际的他们,在这家小小的店里却成为了彼此的邻居。生活在不同国度的这些歌手们现在紧紧靠在一块。一张张唱片封面拼凑成一幅代表着八九十年代的抽象画,唱片里头的歌曲叙述着专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没有罗志祥的强劲舞曲,没有G-Dragon的嘻哈,更没有One Direction 这几个英国年轻小伙子的热力四射。

这里有李宗盛在山丘上弹吉它、有梅艳芳的妖艳性感与百变、有Beyond撕心裂肺的摇滚,还有张雨声那高亢感人的嗓音。

老旧的音响系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K-POP,也拒绝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从喇叭传来的不是周华健唱给他的朋友的歌,就是刘德华反复练习着要怎么去爱。在店里待久了,会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好像就这样随着他们的歌声回到了让人怀念的九十年代。

这家店的老板总是沉默不语,就算有顾客进门,他也不会热情地打招呼,最多只是以淡淡的微笑来表示欢迎。他不是站在属于自己的小角落端详着刚到的专辑,就是把顾客弄乱的唱片放回属于它们的专属位置。那面墙或许就是老板心目中的排行榜吧,只有他懂得谁该在谁的上方,不允许他人随意去更动。

店里的顾客少之又少。在附近买完菜的阿婆要来听凤飞飞、穿着时髦的中年妇女来找依然帅气的王杰,还有穿着校服的女学生来寻觅Super Junior的踪迹但却只能失望离开。当然还有刚在咖啡店喝过啤酒的熟客阿伯来找老板聊天,内容永远离不开赌博输了钱与谁谁谁的老婆和别人跑了。语无伦次地聊完天后,喝得有点茫的阿伯一晃一晃地离开了店,而且还撞上了摆着音响器材的玻璃柜。

老板眯着眼直盯阿伯摇摇欲坠的背影,嘴角难得露出弯弧,然后便低下头,在昏白的灯光底下继续研究着Eric Clapton的唱片。

(末尾突出老店老板老顾客之间的牵绊,画面流露气氛,整体也就较有滋味。删了『私人珍藏』的情节,但是题目未改,其实大可就从招牌拈来。)

-----

私人珍藏

林林总总的唱片装饰着一整面墙,慵懒地向每个踏入店里的顾客打声招呼。又黄又皱的海报在店外尽情享受着路人给予它们的那一丁点注视。这家店的专辑排列方式让人感到匪夷所思,Rod Stewart与张国荣之间隔着的是费玉清,而在范晓萱的上边是Backstreet Boys 和Nirvana。看似毫无关联,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任何交际的他们,在这家小小的店里却成为了彼此的邻居。生活在不同国度的这些歌手们现在紧紧靠在一块。一张张唱片封面拼凑成一幅代表着八九十年代的抽象画,唱片里头的歌曲叙述着专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没有罗志祥的强劲舞曲,没有G-Dragon的嘻哈,更没有One Direction 这几个英国年轻小伙子的热力四射。

这里有李宗盛在山丘上弹吉它、有梅艳芳的妖艳性感与百变、有Beyond撕心裂肺的摇滚,还有张雨声那高亢感人的嗓音。

老旧的音响系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K-POP,也拒绝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从喇叭传来的不是周华健唱给他的朋友的歌,就是刘德华反复练习着要怎么去爱。在店里待久了,会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好像就这样随着他们的歌声回到了让人怀念的九十年代。

这家店的老板总是沉默不语,就算有顾客进门,他也不会热情地打招呼,最多只是以淡淡的微笑来表示欢迎。他不是站在属于自己的小角落端详着刚到的专辑,就是把顾客弄乱的唱片放回属于它们的专属位置。那面墙或许就是老板心目中的排行榜吧,只有他懂得谁该在谁的上方,不允许他人随意去更动。店里的顾客少之又少。在附近买完菜的阿婆要来听凤飞飞、穿着时髦的中年妇女来找依然帅气的王杰,还有穿着校服的女学生来寻觅Super Junior的踪迹但却只能失望离开。当然还有刚在咖啡店喝过啤酒的熟客阿伯们来找老板聊天,内容永远离不开赌博输了钱与谁谁谁的老婆和别人跑了。临走前还不忘向老板借他藏在褐色纸箱里的“私人珍藏”回家看看。

开这样的一家店或许赚不了多少钱,但这里堆积着的不仅仅是唱片,更是许许多多的回忆。

一处他方:黄芳1.0 & 2.0



504#01-166

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的生活无非是围绕着柴米油盐,每日朝九晚五的工资难以拥有过多奢侈的生活。在面对消费物价以及生活水平不断高涨,而薪水却处在无止尽的停顿状态下,使一些市井小民无法不抱着发财的梦想。

彩票投注站,一个让人产生无限希望的转换点。在每周无味的工作循环中,期待的是那五天开彩的意外收获。相较于隔壁的咖啡店,投注站的气氛显得更加沉默和神秘。隔着一片透明玻璃窗,无需言语地交流,在传递金钱与彩票的互动中,默默地形成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无所事事的年长者、抱着希望的中年,甚至是幸苦打拼的外劳,不约而同地把这块宝地当作改变命运的捷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抓住那冥冥之中所安排的馅饼。

投注站外边的花圃周围,经常闲坐着一排观察力惊人的老年人。无论是老花还是近视,都无法阻挡他们过滤数字的能力。喜欢投注万字票和多多的人都隐藏着无比敏感以及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任何数字在他们眼中都可以组成一组号码,买了生日忌日,可以再买Passport和IC号码,有车的买车牌,有家的买大牌门牌邮区牌,这回没中下回再来,重要的是到处都是灵感,永远都有一组号码挂在脑袋。

不知何时,我也成为这排长队中的一员。小时候,陪着父母来排队,为的是体验大人买彩票的乐趣。现在自己却沉浸在这样一个庸俗的生活规律中。每回光顾投注站,就会为了是否应该买24打而伤脑筋。对我来说,无需挥洒汗水而渴望得到的金钱,为的是享受一趟免费的毕业旅行,甚至是偿还那沉重的学费。

经常听邻居周太太说她对数学有多不在行。但是,在数字游戏世界中却有她自己的一套理论。有时,无法不佩服她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在雾霾迷蒙的那几周,彩票投注站依然是必经之地。那么,起起落落的空气污染指数也就成为她眼中的发财之道。

带着N95的口罩,手上拿着一支铅笔,一张彩票券,玩弄的是她对数字的创意巧思。

(加入了邻居太太,旁观的距离以外就有了近睹的亲密,不过自己的部分则有点『扮大人』的无谓世故,不妨就讲只是想尝尝什么是幸运的感觉。而且世俗红尘的俯瞰,尚可更加活泼油腔。)

-----

投注站

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的生活无非是围绕着柴米油盐,每日朝九晚五的工资难以拥有过多奢侈的生活。在面对消费物价以及生活水平不断高涨,而薪水却处在无止尽的停顿状态下,使一些市井小民无法不抱着发财的梦想。

彩票投注站,一个让人产生无限希望的转换点。在每周无味的工作循环中,期待的是那五天开彩的意外收获。相较于隔壁的咖啡店,投注站的气氛显得更加沉默和神秘。隔着一片透明玻璃窗,无需言语地交流,在传递金钱与彩票的互动中,默默地形成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无所事事的年长者、有理想的中年,甚至是幸苦打拼的外劳,不约而同地把这块宝地当作改变命运的捷径。谨慎的沉思,投入于数字世界当中,他们沉浸在这种氛围里,陶醉而专注。他们脸上那希望与期望交加的神情,似乎让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一点激情的韵味。

投注站外边的花圃周围,经常闲坐着一排观察力惊人的老年人。无论是老花还是近视,都无法阻挡他们过滤数字的能力。喜欢投注万字票和多多的人都隐藏着无比敏感以及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任何数字在他们眼中都可以组成为一组号码。买完了车牌门牌,不如考虑大牌和路段。经常听人家说他们对数学有多不在行,但是,在数字游戏世界中却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理论。有时,无法不佩服他们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在雾霾迷蒙的那几周,彩票投注站依然是必经之地。那么,起起落落的空气污染指数也就成为他们眼中的发财之道。

两元钱换来的是乏味生活中的一丝情趣,也是一回崭新的人生。无需挥洒汗水而得到的金钱为的是享受一趟免费的旅程,购买一辆梦寐以求的轿车,甚至是举办一回无比奢华的浪漫婚礼。光顾投注站的每个人都怀抱着不同的愿望,努力渴望自己能够抓住那冥冥之中所安排的馅饼。

平淡的生活总该有些盼头,把购买彩票的娱乐当作生活中的点缀,投入适当的想象与金钱,追求的是人生中意外的收获。而这块风水宝地,相信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会散发出它诱人的吸引力。

一处他方:镇源1.0 & 2.0



Z.U.C.C

那年夏日的末梢,一群年轻人带着复杂的心情,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杭州,来到了桂花盛开处处飘逸着花香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ZUCC。九月初的杭州以酷热的天气,热情地迎接了义安理工学院第一批中文系的浸儒生。

一群新加坡小伙子霸占了新落成的女生宿舍大厦,J楼的二楼,是的,男生们也都住在同一层楼的寝室。而几位不幸的男生也因此不时惹来其他楼层女生的异样眼光与尖叫。嗯,看到帅哥出没尖叫也是应该的。J楼内有个洗衣店,常常光顾,听说洗衣阿姨每遇到一批新加坡学生都会向他们秀出当年与我们的合照,你说不感动吗?

ZUCC特地为我们准备了一间专属教室,地点就在距离J楼不到100米的文科楼,应该没多少人能够在上课五分钟前起床然后还可以准时进课室的吧。上阅读和文学课时打瞌睡是必须,上哲学课大家第一次拜会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上新闻写作课时必须拾起“激情”,上历史课好像在听武侠小说般刺激。遗憾的,这些共鸣只限于参与过的人。

就好像台湾每所大学旁都有夜市般,ZUCC也有一条起初我们会把她叫成忠孝东路的舟山东路。这条被来探访我们的家人称为后巷的大街是拯救学生肚子和消除郁闷的好地方。自顾自地认为中国所有好吃的都在那里:鸡蛋灌饼、肉夹馍、“小鸡肉”是吃到吮手指的街边小吃,“龙川饭店”的蛋黄南瓜、蚂蚁上树最有家香味亦有人情味,另外还有年轻姐妹经营的“茉莉Café”,“卡拉鼠”是我们还未发现西湖旁的“钱柜”前飙歌的KTV,“成材书店”是我们这般不成材的小朋友扫购杂志的书店。周末到市区玩累之后便“打的”回府,上车后很顺口地便会说出我们家的地址“湖州街51号城市学院”。

寝室窗帘拨开后的风景本是草坪烂泥臭水沟,经过二十个星期的河岸生态改造,草坪长出了杨柳,烂泥铺成了石板路,臭水沟变成了小溪。不堪入眼的景色变得赏心悦目。只可惜还没来得及在那聊天打屁谈情说爱,我们就被呼啸而过的时间推到了回家的日子。

离开前的一天,杭州还下了十年未曾落下的白雪。虽然不足以堆积成雪人,但是雪花落在掌心中然后融化掉的感觉,足以让第一次看到雪景的新加坡人极其兴奋开心一整个早上。当时的青春就像突然落下的白雪般灿烂快乐,但随着雪花瞬间化开,青春的欢乐也如化成露水的雪花随即消失在空气中。

五月天曾唱道,有些人经过我身旁,住在我脑中,在我心里钻洞;有些人变成了相片,堆在角落,灰尘像雪一般冰冻。最后一夜后,好多人说了再见,好多人再也见不到。

(虽然只是前后删裁,但是总算去芜存菁,而且陈腔务去之后,豪爽畅快的文迹从头到底,也就更为清晰。)

-----


Z.U.C.C

最近很空闲但没闲钱,有事没事就温习过去,翻起了旧照片,也翻阅了回忆。点击着电脑里的一张张照片,盘旋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年我们在那儿一起做过的事。经过时间的沉淀,五味杂陈的日子,回忆起来还是甜蜜的。

那年夏日的末梢,一群年轻人带着复杂的心情,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杭州,来到了桂花盛开处处飘逸着花香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ZUCC。九月初的杭州以酷热的天气,热情地迎接了义安理工学院第一批中文系的浸儒生。

一群新加坡小伙子霸占了新落成的女生宿舍大厦,J楼,的二楼,是的,男生们也都住在同一层楼的寝室。而几位不幸的男生也因此不时惹来其他楼层女生的异样眼光与尖叫。嗯,看到帅哥出没尖叫也是应该的。J楼内有个洗衣店,常常光顾,听说洗衣阿姨每遇到一批新加坡学生都会向他们秀出当年与我们的合照,你说不感动吗?

ZUCC特地为我们准备了一间专属教室,地点就在距离J楼不到100米的文科楼,应该没多少人能够在上课五分钟前起床然后还可以准时进课室的吧。上阅读和文学课时打瞌睡是必须,上哲学课大家第一次拜会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上新闻写作课时必须拾起“激情”,上历史课好像在听武侠小说般刺激。遗憾的,这些共鸣只限于参与过的人。

就好像台湾每所大学旁都有夜市般,ZUCC也有一条起初我们会把她叫成忠孝东路的舟山东路。这条被来探访我们的家人称为后巷的大街是拯救学生肚子和消除郁闷的好地方。自顾自地认为中国所有好吃的都在那里:鸡蛋灌饼、肉夹馍、烤玉米、“小鸡肉”是吃到吮手指的街边小吃,“龙川饭店”的蛋黄南瓜、蚂蚁上树、番茄炒蛋最有家香味亦有人情味,另外还有年轻姐妹经营的“茉莉Café”,“卡拉鼠”是我们还未发现西湖旁的“钱柜”前飙歌的KTV,“成材书店”是我们这般不成材的小朋友扫购杂志的书店。周末到市区玩累之后便“打滴”回府,上车后很顺口地便会说出我们家的地址“湖州街51号城市学院”。

回到寝室,重新适应蹲式马桶是大家的功课,而熬夜更是那段日子里的集体运动;人一生中能有多少机会可以和四十个同学朋友在国外过这样子的生活?18、19岁的我们曾经熬夜只为了做的生日卡片、圣诞卡片。我们也曾经一起熬夜在网上废话连篇,或者吵架。当然一起熬夜赶工课准备隔天的测验和考试亦是平常事。我呢,也熬夜唱歌给你听,当然也熬夜陪着你的时候想着她。时间为什么那么快地不见?我们就这样嘻嘻哈哈吵吵闹闹走过了夏天、秋天与冬天。

离开前的一天,杭州还下了十年未曾落下的白雪。虽然不足以堆积成雪人,但是雪花落在掌心中然后融化掉的感觉足以让第一次看到雪景的新加坡人极其兴奋开心以整个早上。当时的青春就像突然落下的白雪般灿烂快乐,但随着雪花瞬间化开,青春的欢乐也如化成露水的雪花随即消失在空气中。五月天曾唱道“有些人经过我身旁,住在我脑中,在我心里钻洞;有些人变成了相片,堆在角落,灰尘像雪一般冰冻。”最后一夜后,好多人说了再见,好多人再也见不到。在ZUCC一起疯狂一起流泪的日子不禁将理工学院的回忆点缀成一副美丽隽永的画面。

一处他方:琬瑜1.0 & 2.0



兰开斯特

想要看的更近,路的右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长满未熟的玉米稻田,打开车窗隐约能预知玉米的味道,幻想,那一大片的鲜黄。路的左边,又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有一间又一间灰色屋顶的白房子。房子傍边一个很高很高的风车,随风,扇叶慢慢地旋转,房子里头终于凉快些。房子后面有一口井,是唯一水的来源。一辆马车追上了车的旁边,挡住了左边的风景。 同样有四个轮子,只是比较大。为了顺应我们,车的后面贴了三角形的荧光帖纸。有两个座位,没有刹车油门,一条皮绳就是驾驶盘,轻轻拍打马的右臀,就是这样发动引擎。不由得佩服马的冷静,能乖巧沉稳地与车辆行驶在路上。看见骑着马车的男士,仿佛风景更近。头壳仿佛顶上一个粗糙干草做的碗,碗的上面再加黑色的宽边绅士帽。两侧的发鬓一直延续长到下巴,然后留着卷曲的长发。穿着得体整齐,紫色西装衬衫黑色背心和吊带长裤。旁边女士穿着单色粗布长裙,辫子绕头上一圈,然后套了白色无边小帽。从未见过的古怪与可爱,开始怀疑这里到底还属不属于美国?

第十三天,从纽约州开车来到了兰开斯特县——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Lancaster county of Pennsylvania)。远离时代广场的繁杂,进入美国的田园农村。这里是农村朴实的象征,这里的人是阿米什人(Amish),德国与瑞士的后代,是星星虔诚的追随者,红色星星代表了他们基督教信义宗的信仰。一次难得的午餐时分,在餐厅就目睹一家人饭前合声的祷告。后乘搭了火车,经过他们的田园生活,打水、施肥、耕种,拒绝了现代世界的方便。或许,因为这片土地清甜纯朴,所以他们也愿意生生世世留在这里。

最喜欢的市集莫过于Bird-in-hand farmer market。在这里可以买到心意,吃到笑容,遇到信任。一进门口, 就是一个无人看管的摊位,桌上的盒子写上25cents卖的是苹果酒饮料(apple ciders drink)。大可喝了就走,但他们相信进来的人,甚至也不介意请你喝。阿米什人在此卖他们亲手种的豆子、亲手做的玉米零食、自制果酱、甜点:麦片葡萄干饼干、巧克力、杯子蛋糕等等。最原始的童年无需电池,手工玩具木制车、拼图等。 他们友善又害羞,不会打扰你们购物。

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县的一草一人代表的是原始自然。深刻意识到自己打扰了他们的宁静,彷佛格格不入的是我们。因此,没能待到遇见那片玉米收割时的鲜黄,我们就回到现代的马车,哼着窜改过的Bee Gees:“…And the lights all went out in Pennsylvania/And Pennsylvania is one place I have seen.…” ,离开。

(补充了较为细腻的描绘和词汇,阿米什村落的样貌也就如画卷一般层层展开。修饰了一些用词,构句的思路略有从英文转换的痕迹,所以常有累赘别扭甚至不通之处。)


-----

兰开斯特

路的左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是还没熟的玉米稻田,打开车窗隐约能预知玉米的味道,幻想那一大片的黄色。路的右边,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有一间又一间的黑色屋顶的红色房子,房子的傍边一个很高很高的“电风扇”,随风扇叶正慢慢地旋转,房子才凉快些。房子的后面有一口井,是唯一水的来源。一辆马车追上了车的旁边,挡住了在右边的风景。同样也是四个轮子,但只有两个座位,发动的是马的引擎,没有所谓刹车油门,一条皮绳就是驾驶盘。骑着马车的男士,整齐的白色西装衬衫黑色背心和长裤,我们口里所谓的西瓜头顶着黑色的绅士帽。他的旁边女士单色粗布长裙, 头上绑了一粒鱼丸再套上头巾。开始怀疑这里到底属不属于美国?

第十三天,从纽约州开车来到了兰开斯特县(Lancaster coun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州的荷兰。美国就有这么一个地方,人像大自然般朴实。这些人丰富了地方的文化。他们是朴实的阿米什人,德国与瑞士的后代,是星星的追随者,红色星星代表了他们基督教信义宗虔诚的信仰。难得在餐厅看见他们目睹了他们饭前,一家人祷告的一幕。乘搭了像哈利波特的火车进入他们的田园生活,打水、施肥的毅力,拒绝了现代城市的方便。

是阿米什人卖他们亲手做种的豆子、亲手做的玉米零食、自制果酱、甜点:麦片饼干、巧克力、杯子蛋糕,尝到了他们得用心。他们的手工玩具、服饰蕴含了他们悠久的文化。就有一个摊位,没有卖的人,只有一个盒子写上25cents, 卖的是apple ciders drink。大可喝了就走,他们相信人有善良的本质。就算喝了不付钱,我想他们也不会大骂什么。 话说东方的巴刹传来的汗与口水之间的对话,对比Bird-in-hand farmer market,这里没有压迫烦杂的声音,和谐愉悦的环境。他们友善且害羞,不会打扰你们购物,不会拒绝你好奇的眼神。

城市代表我,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县的一草、一人代表的是原始自然。意识到人们对他们好奇的眼神,仿佛打扰了他们的宁静。回到我们现代的马车,哼着串改过的 Bee Gees “Massachusetts”:“…And the lights all went out in Pennsylvania/And Pennsylvania is one place I have seen.…” 。

一处他方:佩铮1.0 & 2.0



超级杂货店

高高挂在店上方的招牌写着“林南泰超级杂货店”。在这打着鲜红色底子的招牌上,金色的字体早已被岁月冲得暗淡。

这是阿公留给爸爸的店。店的名字可分三的部分来理解:林、南泰和超级杂货店。我们家姓林,超级杂货店是从超级市场(supermarket)这个名字得到启发,挺有趣的。但是,店名中的“南泰”则是个没答案的谜。它既不是任何人的名字,也没人知道它的意思。因此我们只能猜想阿公当年来到南洋时,祈求的是国泰民安,所以就选择把南和泰拼凑在一起。

店里的装潢老旧,进入店里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一般。地上看不见瓷砖的踪影,有的只是暗灰色的水泥地板。而在店的角落所摆放着的三排大玻璃桶子,装的都是林林总总的饼干。透过透明的桶子观察得到饼干是以一层叠着一层的方式排列出来的,五彩缤纷的饼干为沉闷的店面增添了几份色彩。这种传统的摆设方式稀有,没看过的人经过时难免会停下脚步,带着一脸的好奇,用手指敲打桶子,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的我总是期待着每逢星期五,零食供应商的到来。供应商会驾着一辆装满零食的罗厘,那简直就是小孩子的天堂!而我就会蹦蹦跳跳地跟着爸爸一起到车上采购每个小孩的最爱——糖果和零食,仿佛是到了世外桃源一般。这种体验与其它的小孩子和他们父母到超级市场购物的感觉类似,但是我的超级市场却是供应商的罗厘和爸爸的超级杂货店。

如今,这种古早味的杂货店因为超级市场的崛起而一间一间地停业。超级市场毕竟大而且售卖的货品种类繁多,必定很容易就能吸引到顾客。现在光顾爸爸的店的以老顾客居多。虽然店里没有超级市场的冷气、没有广播器播放音乐、没有先进的电子秤或扫描器,但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不够钱的熟客能赊账、已搬走的老邻居能回来叙旧、买烟的熟客不必开口都能知道他们要买什么。这种体验是在超级市场所经历不了的。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超级市场能够胜过这个超级杂货店。

(稀释了『我』,整体较有了地方的形象,局部的文句仍有口语的随性,补进的『敲打桶子』描写极其传神,借由画面透出的生活气息,才有真实耐嚼的味。)

-----

超级杂货店

听爸爸说,阿公以前是饼干的批发商,在干榜里拥有一间店。爸爸和大伯年轻时就跟着阿公学做生意,驾着罗厘到处去分派饼干。在搬离干榜之后,阿公便在义顺的组屋区买下一间店,在组屋楼下卖起杂货来。爸爸和大伯一直都是阿公的左右手,因此在阿公去世后,这间杂货店就由他们俩在打理。

高高驻在店上方的招牌写着“林南泰超级杂货店”。在这打着鲜红色底子的招牌上,金色字体早已被岁月冲得暗淡。店名可分三的部分:林、南泰和超级杂货店。我们家姓林,而有趣的是,超级杂货店是从超级市场(supermarket)这个名字所得到启发的,但店名中的“南泰”则是个谜。我们猜想阿公当年来到南洋,祈求的是国泰民安,所以就选择把南和泰拼凑在一起。

小时候总喜欢坐在收银处,收钱找钱,再把货品包装起来。收银处的旁边就是放置香烟的地方。就因为小时候常常到店里帮忙,所以对香烟品牌的知识懂得特别多,MalboroWinstonViceroyLucky Strike等,之后还有分redmentholmenthol lightlight不同口味。而店里的角落摆着三排的大玻璃桶子,一个接着一个,里面装的是琳琳种种的饼干,整齐地排列着,有巧克力口味的、花生口味的、榴莲口味的。顾客总会感叹,如今已经找不到这种传统的摆设方式了,所以看到这些玻璃桶子就会令他们怀念起童年时光。

而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的我总是期待着每逢星期五,零食供应商的到来。供应商会驾着一辆装满零食的罗厘,那简直就是小孩子的天堂!而我就蹦蹦跳跳地跟着爸爸一起到车上采购每个小孩的最爱糖果和零食,看到喜欢的爸爸就会拿来卖。这种体验与其它的小孩子和他们父母到超级市场购物的感觉类似,但是我的超级市场却是爸爸的超级杂货店,反正只要店里有卖的我都能直接拿来吃。

但是如今,当年那种兴奋新奇的感觉都已经变淡了,我也不再是那个坐在收银处的小女孩。对我而言,永远都不会有什么超级市场能胜过这个超级杂货店。

一处他方:俊辉1.0 & 2.0



母校

有人曾說過: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從前的我對這句話沒法共鳴,無法理解這種荒謬又矛盾的情緒。直至畢業後,在一次老媽子批評學校教育體制引起爭執時,才深刻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

今時今日,當我再次跟隨記憶的步伐重遊母校時,卻對那一棟棟無比熟悉的教學樓產生了一絲陌生感。眼前的一幕幕,看似與腦海裡的回憶重疊,似乎少了當年的歸屬。

舊教室裡,大體格局依舊,讓我在這方籠子裡被困上四年的慘痛回憶瞬間浮現。課桌上依然殘留的筆墨刮痕,帶起著了那些在課下對老師、學校與課業發出的諸多牢騷。在课间下的各种小手段,背地里对老师们威严的挑衅,种种趣事都在这方圆十米的囚牢天天上演。可笑的是,對大多過往已模糊不清的我,心底印象更深的竟然是反而是那時大夥兒一道起鬨或被罰在走道上吹涼風的糗事。其中,在校际活動藐视校规挑战纪律枷锁的我們更是在干出集體翹課等諸多叛逆行為,至今回憶起來依然津津有味。

雖說大伙嘴裡念著都是對學校的不滿,卻無法磨滅我們在心底對他的愛戴。她即便有多么的可恶,依然是栽培我们的地方。即便再不愿意承认,也无法否认她的再造之恩。她也因此是大家心底的一片逆鱗,只許我們發洩而不許他人褻瀆。

今天,若有人再次问我什么是母校?

我会答说:她是你在求学时无时无刻唠叨埋怨,毕业后却无比怀念的地方。

(肺腑的慷慨替換了肉麻的激昂,雖然還是大而化之的回溯學子點滴,但是至少多了誠懇的聲腔。)

-----


母校

有人说: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犹记得小六会考后,父母就带我参观了大大小小各个中学。其中,华侨中学凭借雄伟的钟楼和偌大的校园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也因此误打误撞地考进了华中。这一待就待上了整整六年。

作为传统华校,华中浓厚的传统文化为莘莘学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自强不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校训,被贯彻的淋漓尽致,是每位华中子弟遵循的座右铭。本非尖子生的我,在初入学时对于在如此高水平的竞争下脱颖而出并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担心遭受排挤。原本打算庸庸碌碌度过这六年的学习生涯。但是,在一群热心的良师益友的指导与帮助下,诸如平凡的我,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令我对母校的一视同仁感激不尽。

然而,母校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老师或同学,而身为其中的归属感。她似乎拥有一股独特的魅力,能够把全体师生凝聚在一块儿。她让我们身为华中子弟,不论学届科系,都能因为母校而联系在一起。在校际田径赛失利时,我们全体师生泪洒赛场,并在雨中高声唱起《满江红》。在日常升旗礼时,我们唱校歌永远比唱国歌响亮和投入。在每年校庆时,更有成千的校友不辞艰辛的重聚母校,只为了给母校献上最衷心的祝福。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自强不息的“华中精神”!这正是我热爱的母校!

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忘却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我无法忘却,在临毕业前的最后一堂早课,当校歌的音乐缓缓奏起时,我热泪盈眶地最后一次吼出的校歌,抒发出那深埋我心底的眷恋与不舍。

今天,若有人问我什么是母校?

我会答说:她是你在求学时无时无刻唠叨埋怨,毕业后却无比怀念的地方。

一处他方:胡筱1.0 & 2.0


学校转角的奶茶店

“老板,两杯原味奶茶。”
“好,稍等。”
“一杯多放点珍珠,一杯少放点”

每天中午,我和蓉蓉买完午饭都会去学校转角的奶茶店点两杯珍珠奶茶。浓浓的奶味,掺着茶淡淡的清香,还有Q弹的珍珠,喝上一杯,感觉很满足。奶茶店店面不大,但装修的很小清新,白色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得是一个少年在一棵柳树下,傍着他的单车,望向远方,大概是在等待他心爱的姑娘。店里每天都播着流行音乐,大多数时候是周杰伦的歌曲。老板人长得帅,人也友善。所以奶茶店很受学生们的喜爱。

奶茶店还有一面留言墙,上面贴了很多花花绿绿的彩纸,有很多的留言。有的是对朋友的祝福,有的是对暗恋的人“告白”,有的是自己许的愿望。开始的时候不敢写,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留言,决定自己也要写一张贴在上面。还记得是一张黄色的方形纸,我把它倒着贴在墙的上方,很少有人会注意的。我还记得当时写的是:希望我暗恋的那个男生可以和我考进同一个高中。

后来,那个年轻的老板走了,是一位中年大叔接下了这家店。由于原来这家店的口碑很好,依旧会有很多人来买奶茶,不过真的没有以前的奶茶好喝了。不过,我依旧和蓉蓉在中午的时候来这家店,已经成习惯了。

再后来,我们毕业了。就很少再去那家店了。

一次,正好路过,就顺便再去买杯奶茶。没想到竟脱口而出说:

“老板,两杯原味奶茶”
“还是和原来一样吗?”
“哦,不。只要一杯就可以了,说习惯了。”

原来有的事情真的会在不知不觉中习以为常。

“怎么没和同学一起来,好久都没看到你们同学了。”
“对啊,大家都毕业了嘛,很少会来了。”

老板没接话,把奶茶递给我。我还记得店里音响正好在播朴树的《那些花儿》:“那些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在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那天和老板聊了很久。也许真的以后会很少去这家店了。那贴在墙上的纸,依旧会一天天的增加,然后会被后来的人撕掉。我们曾在这家店里嬉闹,许愿,留言,道别,留念。我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衷心希望你们要幸福要快乐。这是我们的约定。

(只是讲述一段往事经过,地方氛围经营仍然不足,中段补入了自己的贴纸,结尾尚可引出,看看还在不在。)

------

学校转角的奶茶店

“老板,两杯原味奶茶”
“好,稍等”
“一杯多放点珍珠,一杯少放点”

每天中午,我和蓉蓉买完午饭都会去学校转角的奶茶店点两杯珍珠奶茶。浓浓的奶味,掺着茶淡淡的清香,还有Q弹的珍珠,喝上一杯,感觉很满足。奶茶店店面不大,但装修的很小清新,每天都播着流行音乐,大多数时候是周杰伦的专辑。老板人长得帅,人也友善。所以奶茶店很受学生们的喜爱。

奶茶店有一面留言墙,上面贴了很多花花绿绿的彩纸,有很多的留言。开始的时候不敢写,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留言,决定自己也要写一张贴在上面。还记得是一张黄色的方形纸,我把它倒着贴在墙的上方,很少有人会注意的。

后来,那个年轻的老板走了,是一位中年大叔接下了这家店。由于原来这家店的口碑很好,依旧会有很多人来买奶茶,不过真的没有以前的奶茶好喝了。不过,我依旧和蓉蓉在中午的时候来这家店,已经成习惯了。

再后来,我们毕业了。就很少再去那家店了。

一次,正好路过,就顺便再去买杯奶茶。没想到竟脱口而出说:

“老板,两杯原味奶茶”
“还是和原来一样吗?”
“哦,不。只要一杯就可以了,说习惯了。”

原来有的事情真的会在不知不觉中习以为常。

“怎么没和同学一起来,好久都没看到你们同学了。”
”对啊,大家都毕业了嘛,很少会来了。”

老板没接话,把奶茶递给我。我还记得店里音响正好在播朴树的《那些花儿》:“那些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在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那天和老板聊了很久。也许真的以后会很少去这家店了。那贴在墙上的纸,依旧会一天天的增加,然后会被后来的人撕掉。我们曾在这家店里嬉闹,许愿,留言,道别,留念。我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衷心希望你们要幸福要快乐。这是我们的约定。

Tuesday, April 1, 2014

一處他方:kd



1955

地鐵車窗望出去,依稀看得到,但是行進的速度總是過於倉促,或者就在閉目眨眼的那一刻,容易錯過歷史的弧轉。

綠地上立柱托起橫版,鑲嵌的四個暗墨大字,於時間的坐標底下委婉成跡,無可逆從的清拔線條,匆匆之間更似行草,彷彿是生命乏力的彎曲對角,雖然還在午陽的迴光或者夜晚的涼意當中靜靜亍立,儘管曾經由轟烈的血汗和石灰打造,畢竟仍然抵受不了,這個世界更加洶湧的喧囂。

有些故事來不及參與,這些都是從黑白照片見來的端倪,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殖民地的魅魂即將出竅離體,不過國境的板塊還未在熱帶潮濕的氣候中鑄成,這裡只是小島西邊岡巒起伏的野嶺。偶爾一陣雷電交加的滂沱,沼澤莽林便會氾濫成一片滿目蒼痍。

但是,正如小島的蕉風椰雨,原是浪漫不切實際的耽溺,當黃土終於鋪上石岩的意志,推開高高低低的灌木,趕走大大小小的蛇獸,一間大學的門口才驕傲的扎在泥裡。

磚瓦沿著荒坡零落堆疊出粗糙的輪廓,一切從一個門口開始,昔往漂泊登陸的各方後裔,於是也有了一個可以抵達的南洋碼頭。門口面向更南的粼粼海線,由蠻荒到文明的斷斷續續,接下來見證了一番顛倒和傾軋,驚心動魄得難以描述,而且不容置疑。

大學舊址此後不只換了一個門口,如茵蔥翠的安逸背景,在一排排整齊的房樓之前,一個時代悠忽消逝,剩下來的形骸,伴著新建的一座遊樂園,卻仍然歷歷在目。可是,地鐵一搖一晃隱然像是告別,往西線最後一站駛去之際,車廂內的廣播會做出提醒,這裡其實已經到了盡頭。

Thursday, March 27, 2014

一處他方



還是去了
那個
很遠很近的
一個地方
繼續
盪著璗著
鞦韆

Monday, March 24, 2014

一番见解:晓亚



东方男孩

东方男孩有一双近乎可以用透彻来形容的眼睛,在喧嚣的巴黎街头,人来人往的女皇车站,晶亮的汗珠从刘海尖端滴落,到达双眸位置的时候,时间都仿佛凝固了一般,给了这一瞬也许本不该属于男孩的美一个定格。这镜头让我想起了昨晚的Margereta,纯澈的液体映着妖艳红玫瑰的倒影以及昏黄却浮夸的夜店灯光。

东方男孩非同寻常的气质让他有资格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朱砂痣。我能够想象五十岁的大叔Muller在听到一次才50欧时,心中的狂喜和兴奋。

“我们可以做,我什么都可以做。”男孩的对白简单又露骨,可他的淡然竟使人无法产生不快的情绪,我静了下来,甚至可以感觉到风的声音,开始思索着,也许有的时候,交易也并非是可耻的。

东方男孩,从一开始我就相信他不会只是个没有故事的外国男孩。赤裸面对着大他几十岁的男人,冷静的时候面无表情,玩乐的时候其实也可以扬起薄软的嘴角,眼窝微微凹陷,让Muller略显发福的胸膛浸满青春的体香。

“有一年发大水,一直淹到了城里,有许多没有头的尸体漂了进来,姐姐分明看到了我们的父亲。”男孩说,他是来自车臣的乌克兰人。

东方男孩其实没有家,在好事者眼中他是玩世不恭的小混混,在慈善家眼中他是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造物者也许自有他的一番道理,那我大胆地猜想,男孩生下来的时候,上帝可能是正在悠闲地修剪着脚趾甲。

“我没有不要你,只是希望用另一种身份把你留在身边。”Muller抱着大哭的男孩,这是他们第一次有了激烈的表情。

东方男孩永远是那么一切随缘,一个家,一张床,一个人,无论在哪,无论什么性别,无论何种关系,能让他感觉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幸福。电影的结局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围,两人毫无亲密举动并肩行走的背影,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布他们内心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足。我突然觉得鼻头一酸,才意识到,其实可怜的,不止是东方男孩一人而已。

(戏院才是教堂庙宇,用光影的信仰普渡众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对应电影剔透玲珑的救赎,虽然斧凿的痕迹还能更低,就像张爱玲的『低到尘埃里』,但是一幕一人一句话悠悠述来,彷佛任何章法结构都是一种污迹,于是也就还原了东方男孩无暇无垢的肉身即菩萨。)

一番見解:慧媛



SHE IS 姐姐

五官標致,腿長,又可以常常在KTV遇見。跟著她唱《含淚跳恰恰》和《一級棒》,還可以扭擺身體做運動,管他台不台,中年男子高中小弟賣菜阿桑學生粉妹通通都愛。

“誰管女神宅男配不配”,這首歌的起源應該是從向她示愛的宅男開始。

模擬示愛的方式,大概就是:“姐姐 I LOVE YOU,要不要一起long stay”,或“姐姐,讓我電趴你的世界”等,新穎大膽卻要加那兩個字直搗女人心頭最大的痛,所以歌詞第一句就是:

“不要再叫了,叫什麼姐姐!”

把MV在一個晚上看了十來遍後,已來到人生第二次本命年的我也心有戚戚焉。

“姐姐你……”

你在叫我嗎?

拜託,我家樓下賣燒臘飯的大哥還叫我“小妹”嘞,你是哪隻目睭脫窗看不出來我才大你幾歲啊蛤?!

副歌如發火般,這些底迪真的是“沒在怕膽子好大”,居然敢“叫我姐姐”!但到後來隨著電音的持續演進,在不斷的“卡卡的咚吱咚吱咚吱咚吱跳針跳針”下,她理直氣壯地認了,好吧,我是姐姐,SO WHAT!

姐姐經歷過致命性車禍,大腿骨、肋骨、骨盆碎裂,半臉全毀,卻用意志力不斷鍛練復建,一步一腳印重返娛樂圈。姐姐出道時不但沒有靠著知名父親往上爬,還要承受他欠下大筆債務後去“留学”十餘年的後果。她忍痛跟父親切割聯繫,單憑自己,找到屬於自己走上舞台的道路。

MV裡的她穿著剪裁嘟嘟好的西裝,厚實的布料下不止掩蓋了她的長腿,也掩蓋了她悲傷的過去。她女扮男裝做出狂野的扭腰擺臀動作,將全世界女性渴望擁有的高傲都一肩扛起,背負在自己身上,在鏡頭前展現出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姐姐在一次的表演時,穿上了白色T恤,純樸又包得很緊,被一些媒體抱怨。但我還是覺得很性感啊,原因不只是裙子底下的吊帶襪和頭上那渺小的皇冠,而是胸前那不畏懼時間和標籤的“I AM 姐姐”字眼。



(就像姐姐懂得運用電音變裝再長腿扭腰的優點,妹妹已經練就歇斯底裡再回頭是岸的本領,事故可又不拘,諷喻但又自嘲,雖然比較正經的一段稍微露出調適不良的馬腳,還有台語字的亂窜,接下來也不妨向這些姐姐們不是姐姐時學習,展露也能慢慢唱的另一面。)

一番见解:朱丹



繁华逐梦终成空

设想你向一个人传教,他突然问你:

“既然你说上帝与我同在,我为什么看不到他?”

你该如何作答?

主父降临、神迹显现似乎都沉潜在圣经故事与信徒心中,作为一种无须验证的存在理直气壮地凌驾于时间之上。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

该问题可以从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找到答案。

盖茨比的别墅夜夜笙歌,红男绿女在酒肉池林中寻欢作乐。而他每天举办盛大的party,只是为了吸引梦中情人黛西的到来。当然,故事的发展势必带来黛西与盖茨比的相遇以及旧情重燃,但最终,黛西开车撞人后,默许了盖茨比的替罪,并重回出轨丈夫的怀抱,连盖茨比的葬礼都不愿参加。

有太多人为盖茨比感到不值,影片的叙述者尼克也一次次感叹他再也没有见过像盖茨比那样纯洁美好的人。但盖茨比爱情与人生的幻灭其实是活该,因为他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他混淆了此岸与彼岸的界限。

无瑕无垢的爱情只存在于彼岸,存在于超验世界,绝对凌驾于我们身处的经验世界,无法用任何事物来证真或证伪,一旦尝试,超验就不再存在;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此在世界均与之无关。所以当盖茨比用金钱、权力等手段试图找回错过的恋人时,无论怀着怎样的赤子之心,他都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对的时间对的人只是记忆中的神话,当其在现实中试图找寻对应物时,就是在尝试突破此在与超验世界的界限,即使时间、地点、人物再相似,都不过不同次元间的错位,实际的扭曲。

现在,你还要问为什么看不到上帝吗?

(苏格拉底式的话锋暗藏了电影的解读,个人的合理偏执隐含对于形上形下的嘲弄,明里暗里的自抒和他指也就相扣成章,不过语气稍微迁怒,如果以闲逸笃定渺渺然的姿态道来,也许就更有反讽的力度。)

一番见解:莉珊



邂逅纽约

当《人在纽约》不再周旋于三个女人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纽约人的时候,它极有可能是一本记录了同性恋、异装者、在西村单位里藏匿着爆炸物的一对嬉皮士情侣还有为了证明两性异形理论上人类的異化程度不高而同儿子一块剃光头的母亲的摄影集。

让我们紧跟随美国80后摄影师布兰登·斯坦顿的脚步,见证他失去芝加哥证券交易员的工作后经历的旅程。

脱下身上累赘的上衣和长裤,换上一袭颜色鲜艳的泳衣,脚踩人字拖鞋漫步在布莱顿沙滩上,沙子卡在脚趾缝之间,没能来得及蠕动脚趾头,因为在十五公尺远的海上有一对身着黑白色系的西装和婚纱的情侣正要殉情。可是他们背对深海,在及臀的水位伫立许久。原来他们在拍摄一组另类的海上婚纱照,扭曲的面容显得勉强,看来是对婚纱摄影师的安排有百般不愿,却谁都不愿意走开,像是印证他们顽固的爱情一样。

皮肤经过一上午的暴晒有些炙热,所以乘着黄昏还没驾临,步行到布鲁克林一处的住宅区。酷似圣诞老人的的老伯连长袖衬衫也是火红色的,他躺在枯绿色草皮上,让人误以为那是一片应景的槲寄生。他徐徐道来伴随着他半辈子的记忆,名为Barbara的妻子在几年前离开人世,生前他都直称她为“Ba”。而他是Lawrence,所以妻子叫他作“La”。就在她不在他们两人的双人床褥上留下凹痕后,他擅自改名为“Bala”,像是纪念他们从未亡故的爱情一样。

颠沛流离的众生在布兰登的镜头底下展露无遗却也更显珍贵。陪同他走过每一条街景,翻阅一页又页的纽约,仿佛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也让我们不禁猜想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究竟还藏着什么样的故事过完余生。



(Sontag说摄影是一种disclosure,可是当镜头与文字结合,俨然就是一场邂逅。两段对焦在调性上有点重复,不妨以蒙太奇式的描述翻阅众生的面目,不过节奏掌控颇有火候,相应共生一种心满意足。)

一番见解:衣蕾



风起了

闭上眼睛,任生动的画面在久石让轻快圆润的配乐下跳动浮现。律动草原的明绿,自由飞行的澄蓝,小男孩简单的梦想,散发生命力的女主角最后悄然随风离去,随相识的火车飘向更广阔明朗的绚丽。在那里,她是天空之城的幽灵公主,带着心爱的龙猫和金鱼来到崖上,然后,风起了。

男主角二郎拥有翱翔的梦想,经常在梦中与自己心中的飞机设计大师对话,从中得着为梦想坚韧下去的动力。在留学回途的火车上,正当风将二郎帽子吹起并准备将其占为己有时,女主角菜穗子不要命的冒着几乎要从车上掉下的危险,将帽子从风中夺回。惊险后的默契荡起简单烂漫的涟漪,漾出电影的主题。Le vent se lève,Il faut tenter de vivre(风吹、唯有努力试着生存)。

片中很多『独自』的描写,二郎背上行囊独自追梦,菜穗子独自躺在医院外院初雪的病床与天生的疾病抗衡,因为二郎的一封相思信件放弃治疗独自乘搭火车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去陪伴,支撑爱人的梦想。这种孤独的执着透露着坚强,像水,柔和却能承载生命的重量。她善于写生于自然,又收到自然慷慨的馈赠,与二郎重逢,相爱,结合。爱情,如死之坚强。

生动的画卷,缱绻着安静又执拗的生命力,斡旋于动荡的战争背景,徜徉在云淡风轻的追梦之旅。偏向小品的配乐增强了浓郁画面的立体感,使我安静并置身于其中。民族乐器的采纳流动着细腻的文化特质。宫崎骏,风之谷而来,封笔于风起。谁能看见风?直到叶子动了。

(闪熠翩飞的光影,静默安详的个体,爱情童年的皈依,集成回溯的心意,文字精准捕捉到了大师轻盈而充沛的风格神韵。末尾的叶动见风有点难臆,不若返引Valery的诗名,这部电影正是宮崎駿临海而建的一座墓园。)

一番见解:振坤



梦想家

故事的主角华特·米提(Walter Mitty)是一位《生活杂志》的员工,在公司干着十六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从底片的筛选到相片的呈现,一直没有出错过,唯一的毛病就是经常白日作梦。

白日梦是童年富于想象力的能动性的第一道轨迹,所以电影也按循着心理分析的那一套,将米提的童年搬出,原来小时的他也是一名小小的冒险梦想家。这剧情让米提白日梦想一切看似多么的合理。

然而自然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生活杂志》为了继续生活下去,管理高层发生了突变,也直接的宣告《生活杂志》的出版将全面电子化,随之也给男主角的生活引来了一系列的转变。

一切来得太突然就像遗传基因密码进行自我复制的时候毫无预兆的编码错误。

知名摄影师尚恩·欧康诺给米提送来一卷底片,并指定第25号照片成为杂志封面。然而,找遍了办公室,却只见寄来的少了25号的底片卷及皮夹。从照片寄出到底片接收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错,是米提必须寻找出的答案。

因为不是他选择了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他,所以米提开始了一次追逐的旅程,一路向北到了冰岛。这个冰岛并不冷,因为我们看到了米提心中的那团火,况且还有一次惊险的火山爆发刺激并暖和观众的心。

最后米提在更高更冷的西马拉雅山发现了尚恩,才找到底片原来就在当时寄来的皮夹当中。就像只有观众知道而男主角不知道的是,当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成了《白日梦想家》或是《白日梦冒险王》,大家将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追逐。

(沉着安稳的叙述似是白日梦突发的反照,『基因密码』一句的比附似无关联,但何妨不可理解成Mittyesque歧出狂想的征兆。末尾酝酿的感觉和意涵有点落空,翻译与追逐何来知道与不知道的差别。)

一番见解:婉君



如何《真爱每一天》

请问衣橱还能摆放些什么?其实除了衣服杂物外还有自己的身体。小时候捉迷藏躲避的空间里,其实也是穿越时空的入口;只要把自己躲进里面,握紧双拳闭上双眼,那神圣的时刻将会来临。或许只有在你打开橱门的那刹那,才知晓外面的变化,但你将成为更好的人:

1)像是从卒仔变英雄:如果你不敢亲吻你心仪的女生,此时你将主动舌吻她。虽然你已赋予勇气,但在追求情爱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不属于你的将永远不属于你;如即使告白了一百遍,也不能改变她不想和你在一起的决心。

2)挽回错过的姻缘:她并没有不喜欢你,只是你一时的粗心,忘了跟她拿电话号码。你的挽回不代表一次的穿越就能成功,反复练习更改你的错误才是关键。你可能必须穿越了又穿越,学习了又学习。

3)提高你的性爱技巧:满足她是你的宗旨,因为你不想让她失望。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反复和她做爱,直到她满意为止。记得只有努力上进的男生才能虏获女人的心,但请保重你的身子。

诸如此类的事将不停重复,但你必须知道有些事是不能改变的。譬如:

生老病死。你的孩子会因为你的穿越而有所不同,不同在于你的精子,所以为了保持你和同一个孩子的情感,你必须舍弃穿越至孩子出生以后。若不如意的事落在这期间,你将面临难以抉择的时刻。

于是你只剩下最后一次的机会穿越过去,你会怎么策划你最后的旅程呢?

这一切将是你人生的一部分磨练。在你还没离开之前,让我给你一句忠告:

Try to live everyday as if it was the final day of your extraordinary ordinary life.

123分钟的穿越已结束,此时你将会发现你身边握住的手,比穿越时空前的那只手,更紧握了。

(将电影的内涵诠释一遍,也像是穿越影像的回文,第二人称的写法贴切有趣,结尾还附上观众/读者的感念,彷佛爱情和时间和阅读一样,就是能让人放开而抓紧一切。)

一番见解:诗敏



《Frozen》不是只有一首歌

就如没读过《三字经》的华人都能说出“人之初,性本善”,就算没看过《Frozen》,几乎人人也都唱得出“Let it go, let it go……”这大概是继《祝你生日快乐》之后,被世人翻译成最多种语言的流行歌曲了吧!

但迷倒众生的不是那朗朗上口的旋律,而是女主角艾莎(Elsa)在放逐自我的过程当中,所展现出的女性魅力。那散发变装的豪爽、放声高唱的风姿,让男人看了心动,女人看了激动,就连小孩都蠢蠢欲动。于是,电影散场后众人依然唱着“Let it go,let it go”,却是谁也没有let it go。

因此,若说《Let it go》是令电影发光发彩的地方,犹如狂而有力的心跳使人听得见、感受得到,那么电影的序曲《Frozen Heart》,便是静静流淌过心脉的血液,仿佛划过指尖的风,如此深刻却无声无息。

作为采冰工人工作时的口号,《Frozen Heart》歌咏了冰晶的坚美剔透,搭配着刀砍斧劈的韵律,洋溢起遥远古老的北欧先祖所流传下的气魄,低糜而传神,成功地引领了观众进入电影中虚幻的国度。

究竟,是谁的“冰心”值得被挖掘(Worth Mining),又是谁的心需要被堤防(Beware)?

一曲古韵,回味悠远,谆谆教诲潜藏在主人公们奇幻的冒险与际遇当中,而每一片落在肩上的雪花,都是一声温柔的提醒。



(开段的比附论断似是而非,从梦幻歌曲点染动画电影还算淋漓畅快,但似乎迪斯尼很难翻出新样,所以写来就注定只能是这般,一首歌再一首歌的政治正确和大众情怀。)

Sunday, March 23, 2014

一番见解:明慧



租一只猫

老妇和雪柜的果冻里面全部有一个洞。喵。男人和脚上的袜子一起破了一个洞。喵。女人和喜欢吃的甜甜圈中间空出一个洞。喵。

人不比猫适合拥进怀里,猫懂得抚慰洞的孤寂。在想吸引异性却只能吸引猫咪的Sayoto的世界里,猫比人多,于是祖母变成神台上的照片后她沿着河边拉着推车口里喊着“rent-a-neko”——租一只猫。最后把猫成功租借给老妇、男人和女人。她很放心,因为寂寞的人最懂得善待猫。

喵咪抚慰老妇男人女人洞的孤寂,老妇最后算是快乐地死去,男人算是阖家团聚,女人中奖飞去夏威夷,不需再吃下甜甜圈的洞,反倒是我一年后还在学她这样子吃甜甜圈,因为那吃法实在太有创意,仿佛甜甜圈有洞就是为了这样子被吃掉。创意吃甜甜圈的始作俑者Naoko Ogigami再一次创造了只有她想象得出来的世界,一个音乐和服装一样彩色、节奏和人物一样怪异、谁跟谁都是陌生人但都似曾相识的世界;这个世界每一处都可以印成右下角签上Naoko Ogigami名字的明信片。

租下猫的人在灯快亮起之前,似乎都满足了需要,可是那租猫给需要猫的人呢,满屋子都是猫,满屋子也都还是洞。片尾突然出现属于Sayoto过去的男孩,但转眼间又消失不见,警方找上门才发现他是被通缉的惯性小偷。Sayoto玩起男孩留下的溜溜球,镜头越拉越远越拉越远,我和她也才终于明白,洞原来始终不是猫的形状。

(关于猫的电影,写来当然也就要带些猫性,一个眼神一个摆尾一个不理不睬,懂得的人自然明白。文字难得从硬变软,不过这毕竟是一个人猫之间的世界,像甜甜圈的吃法就得示范。)

一番见解:琬瑜



12 Years A Slave

那应该是我看过最大的银色铁盘子。上面有五颗蓝色覆盆子、一小块鸽子肉、白面包,还有一杯女人的眼泪。这是Platt一天的一餐,也是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一天的一餐。

所羅門原本是一名生活富裕、原属自由人的黑人,在华盛顿特区遭绑架并被卖往路易斯安那州作奴隶,从此开始十二年的奴隶生涯。

《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 ),仿佛重新来到19世纪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头就随兴地进行一场合法的人口贩卖。那些黑人女人的脸像胸脯下垂的奶,而那些黑人男人的脸像胯下下垂的阴茎。他们卑微地赤裸着,好让主人们能更好地把他们推销出去。

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因为擅长拉小提琴,所以他值$1000,他的旁边的女人值$800,交易成功,只不过过程中家破子散,一个叫Ford的买下他们。后来遇上艾普斯(Edwin Epps)一位神经质的农场主,在好不容易沉睡的夜里又,惊动他们即兴来一段唱歌跳舞娱乐秀。在棉花田园,夹杂恐喝的长鞭和黑人美式的唱腔,是电影独有的曲风。女黑奴遭强奸,镜头就时而拉近到艾普斯和女黑奴的表情为特写。

所羅門代表了黑人奴隶世纪的心酸。他十二年的奴隶生涯,委屈忍耐皮肉与精神的鞭挞,从未失去抵抗的毅力,一直到获得自由的过程是值得学习,是可看的。“黑奴片”绝非催眠的历史片,绝对是热血感人的作品。

(情节描述的部分逼真传神,而且不缺精彩的点睛,不过对于电影体悟的表达,却有点平庸无奇,甚至费解扭曲,整体的质感因此参差不齐,也是过往作品常见的毛病。)

一番见解:珮琪



胎響

独特的世界观,不可思议的氛围。出道11年,曾当过模特儿,也制作音乐搞过乐团。在各个阶段都使用着不同的艺名,如今他化身为綾野剛当个全职演员,从各种不同的角色与生活中自由出入。他本人也曾说过:“永远让人捉摸不透这件事让我感到开心不已。”

我起初以为能从他的第一本正式写真集「胎響」中窥探他的本体,也就鬼使神差跟着他进入了这片沼地。10月的青森,湖水已是冰凉。只脚踏进,只见涟漪泛起,但又如同是密度极高的、实质的,感觉每颗分子都在排斥着并刺痛着每个细胞。一个没有重量的年轻生命冒然闯入这年老的自然空间显然是突兀的。挥过一片草原他试着逃走,攀上峭壁,脚跟边湿滑的青苔让人难以平衡。在一次次的排斥后我听见了他的嘶吼与咆哮。他不再强行闯入,他慢慢贴近冰冷的水面,我听见了自然的声音。原来空气中的湿冷是清甜的,粗糙不平的树干是滑腻的。夜幕渐渐降临,预示着这场旅途的尾声。他越来越远,我慌了,我还没找到我要的答案。他慢慢浅于夜里,回到了生命最初的状态。最后独留一件长袍,飘荡无归。

后来,我想起了婴儿的初啼以及难以平衡的重量。

在摄影师平間至所创造的世界里,原来我找到了。因为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共鸣。他是綾野剛,也是我。

(日文写真实为写意,大音希声无有叙事或者歌词可循,彷佛就得如此遁入三界方可一窥究竟,太原之初羊水之始,文字听似看似一声不响,不过却鸣放了跟以往不同的温柔和野性。)

一番见解:镇源



金鸡SSS

《金鸡SSS》嬉皮笑脸讲生存,一个舞女,一座城市。香港贺岁电影票房冠军,只因香港情怀做得彻底,当之无愧。电影不只好笑,不只看大明星们热热闹闹友情客串而已。吴君如的阿金“顶硬上”的拼命精神,人人都该学习。“为了生活什么都可以是假的,但不可以失去自己。”阿金这么说道。

妓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电影谈起“鸡”的起源、从唐朝到民初到21世纪通过手机的APP叫鸡。自强不息到日本取经,任凭大环境如何改变,妓女从不灭绝,自有其生存法则。

顶着龅牙的北姑黄菀之嘴里嚷着“加钱,加钱”,出奇制胜地靠着厚颜无耻赖以维生,就好像从前的阿金。王菀之,是异常惊喜,原来乐坛才女可以端出我们意料不到的面目。张敬轩、黄伟文、陈冠希、郑中基亦有令人惊艳破格的演出。

过气黑色会老大张家辉出狱,一心想恢复昔日风光。世界变了样,已经回不去了,世界要你怎样你就怎样,认真你就输了。手下小弟陈奕迅对他说。这年头,G-Dragon引领风骚,不是过气老大。Why so serious?Why so serious?阿金,耸耸肩,唱道。

My Little Airport这样唱着——“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就到我在外地旅游”似乎道出香港人的悲哀。就算是在变了样的世界,变了样的香港,人生必然各有苦处,必然各有生存之道。

低俗却装载真心,《金鸡》很立志,悲哀中带着一点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电影凭歌寄意,搬出香港人终极主题曲《前程锦绣》——“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把挫折当激励。死不了,再拼过。人生,Why so serious。



(难得轻松,把不知道的抛诸脑后,写来也就有了驾轻就熟的趣意,突出人物盘点演技,歌曲插播和关怀主题,如果还能稍微呼应前戏,一二三热热闹闹则更有快意。)

一番见解:嘉娜



CCC:续集

CCC斯巴達最后因为死于波斯帝国弓箭底下,I瞬间白天成为黑夜,we shall fight in shade的预言终究落实了。

等待其他希腊联军参与战争的当儿,地米斯托克利获知CCC烈士的挫败,虽然军心动摇,但是经过I番III言II语,最后还是激起以农民百姓凑成的雅典军队的士气。不论是军势,或军力,雅典军队相较而言是不可能击败为数(X)的波斯军队。所以CCC烈士的击败其实对雅典那I方的局势是忧心忡忡的。

地米斯托克利以为斯巴達女皇会派上全力支援,对抗薛西斯的波斯帝国,但是女皇为死去的斯巴達国王莱昂尼达斯哀悼,也不肯再给予援助。

这时,地米斯托克利被献上I次M载难逢的机会。波斯帝国将军阿尔特米西亚因为欣赏地米斯托克利的战斗智慧,认为唯有他才够资格称得上是她的对手。阿尔特米西亚便邀请他到船上,要他加入她的军队。阿尔特米西亚以为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在长达VII分钟的裸体暴露与II者之间翻天覆地的情节里,最后他还是以雅典将军的身份,拒绝了阿尔特米西亚。女人觉得自己被戏耍,也好像失去部分的自己。虽然双方是宿敌,但是恨之入骨却反生爱意。而他们的互相满足,也满足了观众。

最终,在萨拉米湾海战,雅典军队因为斯巴達的临时加入,壮大了希腊联军的势力,战胜波斯帝国海军。地米斯托克利因为再III犹豫,而虽然阿尔特米西亚在他的剑下致死,可见仇恨与爱情之间终究得分明。

(壮士三百魂归历史,好莱坞却是没完没了,类似电影小说的写法,挥笔细述颇有热血挥洒的架势,罗马数字与希腊传奇之间似有真意,还得作者道出才能有个分明。)

一番见解:佩铮



The Blacklist

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匪美剧。

海报除了赤红的剧名和充满神秘感的一位男子之外,还写着“莫非万不得已,否则别相信罪犯”的标语。男子的手被拷在椅子上,但是嘴角微微上扬的不屑和自信的眼神,万万不是一个被抓获的罪犯所会展露出的神情。

代号“红魔”(Red)的世界级罪犯,一直都是联邦调查局的主要通缉犯,但迟迟都没落网。他为全世界形形色色的罪犯代办各种交易,撮合各种非法生意,被称为犯罪界的管理员。某天,Red自行前往联邦调查局自首了。Red声称他与联邦局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要铲除危险的国际罪犯。为了得到赦免,他提出一个神秘又惊人的条件:他愿意给出一份黑名单,与联邦局携手捉拿名单上的罪犯。这些国际罪犯有些甚至是联邦局都不知情的。而且重点是,他点名只与菜鸟联邦局侧写员Elizabeth Keen沟通。这样的选择令大家匪夷所思。

每一集Red都会提供给联邦局不同的目标及案件,有刺客、间谍、绑架案、克隆案等等。就这样,他们展开了一场场的追逐。

Elizabeth屡屡处于危险的处境,而Red则对于Elizabeth倍感关怀,多次替她解围,渐渐展露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寻常的关系。

这不剧集的特别之处,在于利用一个罪犯来法制其他罪犯。Red虽单枪匹马,但对于众罪犯无所不知。反观资源丰厚的联邦局,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个忧人的矛盾。联邦局最终是否会履行承诺,还是把Red治罪?Red会逃脱得了吗?而Red和Elizabeth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此剧还在播映当中,第二季也已经进了筹备阶段,谜底有待揭晓。

(开头略有引人入胜的经营设计,接续的行文却略为公式,其实也跟此剧的模式类似。前因后果大可不需解释得如此详细,渲染个案的叵测悬疑,如此或能增添相得益彰的神秘。)

一番见解:胡筱



Lone Survivor观后感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首先,是对于战争的看法。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

我们很难去鉴定一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 但似乎战争都是掌权者的游戏。我们一直强调战争的罪恶,但战争从未停止过,遭殃的大多数也是战士和百姓。

在战争的残酷的对比下,人性的闪光点更是熠熠生辉。影片中有三次闪光的段落。

第一次:四名突击队员被三名牧羊人发现后的激烈讨论,从行动的安全性角度应该控制住他们,甚至是杀死他们。但部分队员不愿杀害平民,这不符合战争条例。这段争执散发着士兵的人性光辉,但也导致了行动的失败。

第二次:当得知突击队员被困时,基地美军战友们蜂拥飞来支援,忘记了自我保护,包括行动指挥官和新兵在内的16名美军牺牲于直升机遭遇火箭弹的袭击。

第三次:就是马库斯被附近村民营救的段落,这些村民冒着被塔利班报复的极端危险,冒死帮助他脱离险境,这让故事的内涵被升华。

片头是真实的海豹突击队训练录像,他们都是经过最严酷选拔出来的特种部队战士,这样的设计更能让他们的牺牲显得悲壮和惋惜。而影片最后,则是真实故事里主人公们的照片,特别是最后一张,定格在真实的马库斯与阿富汗恩人的合影。虽然战争是残酷和血腥的,但更让人回味的却是友谊和温暖。

(题目说明一切,整体较是典型的观影感想,对于电影内容的掌握基本准确,着眼情节内涵和海豹部队的出生入死之外,尚有属于自己的见解。)

一番见解:林珊




因为每次搬家都很艰辛,以前收集期刊的爱好渐渐抹灭了。翻杂志的那种随性愉悦,恍如隔世。喜欢那种每一页都躲着惊喜的翻——不同明丽幽暗的色彩,天南地北瞬间的挪移,作为亮点的人或物,想象中的身临其境……喜欢那种不用细读细想的翻——幸福或留恋的神情,精致华丽的衣服,城市或山海的背景,像有故事的肢体语言。

犹豫了很久,我还是把厚重的Blissful Brides(BB)买回了家。不是因为要结婚了,而是着实欣赏里面的图片。不像一般的日韩服装杂志,排版拥挤杂乱。BB整页整页很舍得用纸,文字退居脚注不抢画面,上百页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广告水准。

从哪一天起,发现自己像患了阅读障碍,买杂志喜欢图越多越好。喜欢那些不加说明的歧义瞬间,不问起止的乍现定格。BB的纸张很光滑,印刷层次丰富色彩逼真,更不像报纸满手脱墨。偶尔还会出现左右增宽,拉成四页的长幅,翻起来颇有惊喜。配以滑刷的手感,闭眼翻翻都很有奇妙的永恒感,不像电子设备那么生硬局限,且翻过即逝。

我买这份BB有点埋没它的功能,其实里面有很多为那些准备办婚宴照婚纱的新人提供的详细资讯。比如婚纱影楼、酒店宴会、布景豪车、礼服样式尺寸,主题喜糖请柬、花童的选配,瘦身美容,珠宝彩妆……这些我都直接跳过,但对有心筹备婚礼的读者是很实用的。

我经常喜欢整页裁下心动的图片,贴在房间苍白的墙上。半年了,BB被我裁下二十多页。我觉得屋里抬头低头就看见这些美女图,是个减肥的好办法。

(虔静的分享了一点自恋自溺的迂曲道理,读者于是也就一起沦陷,跟着翻出了诚心的乐趣和恋物的琐细。『翻』的形态还可补充,比如快慢不同的声音,结尾把图片贴上墙壁,除了减肥,还需有翻的隐喻。)

一番见解:思娴



19禁偶像的自白书

在你们眼里,我到底是谁?摄影师捕捉性感妩媚的佳仁、作曲家以佳仁独特的声音为创作构想、造型师在佳仁的身上打造出引领风潮的造型、粉丝喜欢的是佳仁亲切友善的性格。我的生命被媒体拍成完美运用蒙太奇的电影,命名为「Ga In's Concept」。

导演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电影的幕后花絮,完成了长达7分钟的《真实与大胆》。“…她的名声不好…喝醉时像疯子…唱歌很难听…背包里总会带着latex服装,和皮鞭…”,后制剪接成功地把影片里不同的声音,像一个个珠子般被串成闪闪发亮的黑色佛珠。影片会在我人生的庆功宴上播放,受邀的是不断提起我的人,越大声的人就以越高级的规格招待。庆功宴的主题是「懦夫们尽情地喧闹」。

作为惊喜,我将特地准备一个短片,在庆功宴上发表我对伟大爱情的歌颂。内容大致如下:
Fxxk you,男人!我们都向往的成熟爱情究竟是什么? 拥抱时,你不安分的手在我的身上游走,干裂的唇从我柔软的双唇偏离,两者看似无目的,却进行着以我坚挺的胸脯为终点的竞赛。我努力地挣扎,想撇掉你粗糙的手和翘起的唇,我要你。你要我,丰满的胸,柔嫩的皮肤,你要你眼里的孙佳仁,我给了你你看得到的全部。当床头的蜡烛烧尽,你却只留下爱情模糊的影子, 结束了我们之间永远没有正解的Q&A。

另外,由于我的灵魂被禁播,所以我把它封藏在《truth or dare》专辑里。



(这是一个形神俱灭的视觉世界,第一人称的合体告解,彷佛必须如此混淆才能看清一切,诡谲暧昧的大胆写法,虽然在肉处有点不愠不火,不过这番尝试跟Ga In一样,已经冲破了某种规范的界限。)

一番见解:慧敏



That's Just Life

Eason's Life不仅仅是代表着陈奕迅的生活,更是唱出了你我的际遇。他时而粗旷时而细腻的嗓音,道出了人生的跌宕起伏。

想象时光倒流二十年,你又变成了天真无邪的孩童。每天在家里看卡通,在游乐园和小朋友们玩耍,在公园骑脚车,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烦恼。你期待着自己能够快点长大,变成大人。在你的眼里,大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乐趣的。

Welcome to the future

你终于成为所谓的大人。为了追求你的美满人生,你每天都庸庸碌碌地奋斗、拼搏,生活围绕着报告和开会打转。环绕在耳际的不再是那些一同玩乐的单纯孩子们的嬉笑声。指责、嘲讽、批判,这些你有一天总会习惯。因为同事在你背后捅你一刀,或许你再也不会百分百地信任别人,你的心门不再为了谁打开。这个花花世界里存在着太多的虚情假意。时代巨轮的快速转动让你追得喘不过气,但在寂静的夜晚里,你却又累得睡不着觉。

独自躺在原本属于两个人的双人床上,只有棉被能给你梦寐以求的温暖。你回想起你的人生,“我的快乐时代是否已经远去?”、“为什么没有一个人陪在我身边,与我常在?”、“我再也做不回自己,there's a stranger under my skin”。你曾经以为你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你是天下无双的。但你终于明白在这个时代里头,你有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你再也不相信什么夕阳无限好这一类的话。属于你的幸福摩天轮或许只不过是一种妄想,你苦苦追寻的桃花源根本不复存在。你只希望在接下来的每一个明天,你能够不再失眠,也不需要为了每个月的帐单烦恼。

Life goes on,你继续用你自己的方式,唱出你人生中的主旋律。

(歌词挂号的纳用不算新鲜,而且运用稍有滞感,但是时光穿渡的写法却大为可圈可点,似乎听歌让人长大也会让人产生错觉。不过,成长的一路其实没有旋律,这才是真实的生命。)

一番见解:怡纯



《蓝色茉莉》档案

女主角:茉莉(Jasmin
颜色:高雅蓝
容貌:金发碧眼的芭比
服饰:爱马仕(Hermes)挎包,香奈儿(Chanel)腰带,迪奥(Dior)晚礼服,罗杰·维威耶(Roger Vivier)高跟鞋
家人:慈善家老公,成绩优秀的继子,基因差强人意的妹妹
工作:为保护中央公园募集资金,室内装潢设计师,高雅时尚的名媛
剧情:安逸舒适地享受奢华。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十分满意自己的生活,自以为和妹妹有很大的不同。

表演者:珍妮特(Jeanette
颜色:忧郁蓝
容貌:空洞无神的中年女人
家人:骗钱骗感情的前夫,记恨自己的继子,没有本质区别的妹妹
工作:牙医助手
生活:亲手把丈夫送进监狱,断送了继子的前途,与有为的外交官恋爱但是不由自主地选择欺骗。试图整理生活,学习电脑,认真工作,但现实总是一团糟,想要重新开始却再次被打回原形。最后输得什么都没有,只剩下骄傲。

主题曲:《蓝色月亮》
《蓝色月亮》的旋律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蹦跳着,在葡萄庄园的舞会上。松软的泥土和地心引力终将埋葬那一刹那耀眼的珍珠。

拍摄地:此地

拍摄时间:此时

演员:你、我、他

编剧:脑海中的蓝色茉莉花正开

导演:(你的名字)

影评(*****):我觉得茉莉这样的女人是自作自受,人都应该脚踏实地的生活!茉莉太不真实了!不过她的衣服都好漂亮!

(不甘于只是纯粹引介,于是借电影情节反讽社会现象,绝对另类不过却超出影评的份属,构思的企图和形式的经营都有亮点,伍迪艾伦应会欣赏如此反省自嘲的演示。)

Saturday, March 22, 2014

一番见解:黄芳



爱,不解释

曾经在凯特Ÿ迪卡米洛的一本童话故事中,看过一篇关于瓷兔子和爱的故事。从前,有一只瓷兔子被一个小女孩爱着。后来,在一次海上旅行的途中,他们意外的分离,瓷兔子坠进了海里,开始了黑暗的旅程。

后来,瓷兔子爱上了另一个小女生,还在她身边陪伴她死去。重新获得生命后的他,决定再也不会犯下不懂爱的错误。于是,过去了多少个季节,当年的小女孩长大了,已经是一个母亲,偶然相遇后把他接回去。一趟奇妙的旅行,让大家了解到重新解读爱的含义,在人生之途重新学会爱。

一场意外导致他们在各自人海茫茫中流浪。但是,他们注定要遇上彼此,无论拐多少个弯,总是会相见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就是爱,不解释,再次相遇是一种感应,也是认定,而这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首出自萧煌奇的旋律,配上张杰的声线与嗓音。在歌曲的开端流露出的是略带感伤的情调,副歌却是豁然开朗,完全展现了张杰歌唱实力。歌唱是一种故事的叙事方式,他以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演唱出恋人、朋友甚至亲人之间命中注定的缘分,坦诚地诠释出对爱的自信与认可。

如果瓷兔子与小女孩之间的友情让我们拾起等待爱的信心,相信冥冥之中的某些安排,那么不妨聆听一首表达自我,坚定相信爱是信仰,一首让人充满幸福感与正能量的歌曲。



(爱其实是不解释也不不解释的,从童话互文应证歌曲意涵,引逗阅读的手法,很好的营造了想象的气氛。文字仍有含糊,必须更为清爽,就像唱歌的人唱歌一般。)

一番见解:昊平



MISS D

MISS VOL. 1:董小姐
我在陌生的城市贴满寻人启事,希望又不希望听到你最近的消息,漫无目的地走。当人们习惯了自由,也就很难走进一种关系吧,至少不会心甘情愿。除非与之构成关系的人无比美好,美好到足够令其放弃那些虚无的自由。宋冬野的眼中,董小姐就是这样一种人,让你觉得原来生活在某一瞬间可以这样爆发,燃烧,回味,感动。

MISS VOL. 2:想念
人是复杂的动物。SO AM I。我们习惯了躲在欲望、虚伪和浮躁不安下生活,以至于遇到了怦然心动的感觉后第一反应竟是退却。所以胖子才会唱出“我想和你一样,不顾那些所以”这样的话来。再见面,董小姐坐在我的对面,不时捋着挡在眼前的长发,显得有些拘谨。唯一脸上挂着的微笑,就像我第一次见她,嘴角向下像是一个谜,自然而美丽。我说你这两年是怎么过的,她吸了一口味道略微清苦的兰州之后,云淡风轻地说一句算了吧,我们还有明天。

MISS VOL. 3: 失去
忘了是什么时候,也忘了为什么,忘了该怎么开口,也忘却了沉默。总之有那么一刻,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气息已经把人淹没,无关道德,也无关真理。只觉得,像一只扑火的飞蛾,只看见灯火的闪烁,而忽略了随之而来的疼痛将成为此生最大的折磨。“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歌词的背后,隐藏的沧桑、释然,想必在听者的心中已然有了答案。也许都回不去了,也许又会重新开始,也许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董小姐。

注:文中胖子指的是《董小姐》的词曲作者,宋冬野。



(清妙之文,一唱而三叹,将歌曲融进意境,虽然某几个句子还能更加提味,但是比之董小姐的填词更有内敛的韵致。书写正是如此,爱上一匹野马,就让自己变成草原。)

一番见解:楚依



听都叫兽讲《星星》

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的走红,“教授”一词被广泛用作了“叫兽”,并且似乎有了一圈魅力的光环。主演金秀贤坐在他那古典气息浓郁的书房里,淡定地对着摄像机,娓娓道来他心中的这部剧蹿红的原因。

“你们觉得我小眼睛,单眼皮是吗?我可被评为韩国最适合古装扮相的男演员。剧里的我外表冷漠,总是将人拒之千里之外,但这种被认为帅气的姿态也引来无数女生的痴迷。更重要的是,我有一颗温柔的心,常常嘴上骂着千颂伊(女主角),而又出门去给她买炸鸡啤酒。活了四百年让我无所不知,特殊的身份又赋予我超能力,可以在对方需要时随时解救她于危难之中,这是十分符合女生心目中完美男人的形象的。看腻了韩剧里男女主人公拥吻的场景,用超能力让她飞到自己面前然后强吻,有没有略胜一筹?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编剧很有一套。当穿越剧播烂了的时候,他选择以外星人作为题材。当多金的男主人公爱上灰姑娘受到家庭阻拦的典型韩剧模式比比皆是的时候,他塑造了女明星的人物形象,顺便满足观众对明星生活的好奇心理,同时收获了视觉上的爽感——女明星漂亮的脸蛋和衣服,刺激起伏的事业以及被众星捧月的生活。

你们不要小看了我的女神在剧中的造型。自从第一集开播以来,网上便出现了她每一集中的全部行头的分析。从Givenchy的家居服到Dider Dubot的耳环,全身上下所有的服装和饰品都是时尚大牌,甚至包括在家穿的拖鞋和睡觉时戴的眼罩。这还不够,她在每一个场景用的化妆品也开始引导当今韩妆的时尚潮流,除了几十种口红的品牌和色号,梳妆台上摆放的洗面奶卸妆油也成了热卖产品。为了研究服饰和化妆品而看这部剧的女性,估计大有人在吧。

你问我这部剧红到什么程度?剧中有个情节是我喝多了酒,用超能力随便控制灯光,影响了整个首尔的照明系统。据说现在小区停电时,会听到小女生冲窗外喊:都叫兽,你少喝点!”

他微笑着摇了摇头,有些无奈。

“速食年代,我要更努力作出新的作品才是。”

(让虚构的主角/演员面对现实的观众/读者开示,当中隐含种种有趣诠释的可能性。开头引介不妨划入独白,如此就更加措手不及,正如韩剧偶像横行的年代。)

一番见解:柯昀



两周

长达160个小时的电视剧,却像是在看一部160分钟的电影。

不是有钱男配贫穷女,也不是韩剧里常见的爱情喜剧、苦情催泪剧、婆妈肥皂剧,而是关于一个废人,看他那颗死灰的心是如何因女儿的出现而重新燃烧。

事实上主角张泰山是个混混,赌钱陪酒陪睡,自暴自弃的生活,却因为
失散多年的初恋女友出现而改变。她告诉他,他其实有个八岁的女儿的
事,而为了患有白血病的女儿,需要他配对血型。检查结果父女俩正是
适宜的骨髓匹配,医院随即安排了手术,也就是在两周之后。但命运就
如此爱捉弄人,当主角决定在这两周过着和以往不同的低调的日子,
在这关键的时候,被卷入一场风暴,被陷害成杀人犯,而真正的凶手
所有证据矛头都指向他,逼迫警察当场就以杀人罪名将他逮捕归案。
初,泰山觉得只要两周后能到医院完成手术,就算抓了也无妨,可是
在处所的他却差点遭人杀害,使他觉得凶手有意将他处死。意识周围
人可信,他开始感到焦急,拼命为自己辩驳,始终无法摆脱出嫌疑。
里逃生的他,在被护送到牢里的过程中,趁一场车祸的发生,警察分
注意力的时候逃出去。主角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洗脱嫌疑,保护自己,
旋即展开了一场14天的奋斗,一路跌跌撞撞的逃亡,就只为了等到那
1天的到来。

(乍看以为仅是i周刊的剧情简介,不过多了一层说文嵌字,对应逃亡倒数抽丝剥茧而且最终真相大白的紧凑叙事,构思创意不俗。如果前头也能如法炮制,把剧名题目『两周』同时带入,则可更为圆满。)

一番見解:侞鴐



《危機邊緣》(Fringe)

他們出現的時候,總頂著光頭身穿合身西裝。他們出現的時候,只會默默的觀察著四周,從不吭聲。他們出現的時候,世上一定又有怪事發生。

他們,是觀察者── The Observers。

觀察者的出現開始于《危機邊緣》(Fringe)第一季。當聯邦調查局的邊緣科學部在美國四周調查著一系列讓人匪夷所思的案件時,他們總是在一旁注視著一切。沒有人發現他們的存在,也沒有人明白他們為何會存在。

直到《危》的最終季,觀察者的謎底終於揭曉。

他們是生活在2609年的我們,數個世紀後的科學家利用科學改變大腦構造,最後為了強化計算和推理功能,而捨棄了控制情感的大腦區域。因此,這些觀察者雖天賦異稟,但也缺乏一般人類所擁有的情感。

觀察者來到2013年默默觀察和記錄人類發展的進程,但其中一名觀察者八月(August)卻綁架了一個女孩,改寫歷史。無論是其他觀察者還是邊緣科學部的成員們,都無法理解為何八月要一次又一次地改變這個平凡女孩的未來。

八月說,“我覺得她值得活下來,雖然其他觀察者都說她無足輕重。”

最終,八月為了再一次拯救女孩而犧牲自己的性命。死去前他向同伴坦訴:“那個女孩,很多年前我見過,從此就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想,那就是他們說的‘感情’。我想,我愛她。她安全了嗎?”

同伴回他:“她安全了,因為你使她變得重要。她現在得為我們其中一人的死而負責。”

八月流下了眼淚,慶幸女孩最終得到了生存的機會,也慶幸自己能愛著女孩死去,就算他只不過是女孩眼裏茫茫人海之中的一個模糊背影。

科學方程式可以改變基因構造,封住眼耳口鼻杜絕任何感官刺激,但只要心臟仍然跳動,便能從怦然心動之間體會愛的真諦。

(科幻長劇撲朔迷離,五季百集正如雲霧五里,看出已經盡了最認真的努力,不過評介寫法或許還得另闢蹊徑,從一些較小的神秘和觀察,才能挑逗出最大的觀看樂趣。)

一番见解:凤梅


大侦探小跟班破案连连
英长剧美短剧银幕齐聚

各位看官,且说自独立以来,美利坚合众国便卯足了劲要与其前任宗主国大英帝国争个高下。前期的政治军事竞争不够,最近又火力全开血拼文化。这不,前段时间倆国又杠上了。大英前脚出了个夏洛克(Sherlock),老美后脚就跟上了基本演绎法(Elementary)。都是讲大侦探福尔摩斯,不过一个师傅一路拳—各有各的打法。都是那些个角色,却愣是整出了南辕北辙。且看——



相似的剧情,却由人物性格的各异演绎出千变万化的剧集。英版的基情四射,美版的温情脉脉;英版的节奏欢快,美版的更像CSI。至于到底谁更胜一筹,那得看官您亲自去瞧瞧,自个儿定夺了。

(话本說書人物排比一搭一唱,形式虽然可以玩得更绝,比如加个题词诗曰,但是总归別具创意和用心。网络词语腔调似可稍微收敛,不过这般写法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章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