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半画半话:k.d.

Wednesday, February 3, 2016

半画半话:k.d.



猴性

當第一隻猴子從遠古盤桓的大樹爬下來,嘗試在混沌的草地上用雙腳直立行走,於洪荒太初開啟的這一刻,人類卻注定繼承一種蠻荒的野性。人是猴子走出來的,原始曖昧當然有違禮義廉恥,而且不符宗教的形上唯心,進化到了這麼一個階段,科學知識終於允許我們返祖歸宗,這其中的悖論和辯證,恐怕不是依舊晃來晃去的靈長類可以理解的。

我們的心裡住著一隻猴子,猴性殘留是基因作祟,可是道德和教育的目的,卻是要殺雞儆猴。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知書達理是為了要變成人,儒家的用心良苦,其實是深知當中的蹊蹺。人之初性本猴,雖然難分善惡,可是文明已經穿衣穿褲了,修身才能養出人性,然後齊家治國為社稷行仁造福,忘記曾有那麼一段卑微的過去。

或許因為接近世俗,道家比儒家瀟灑坦蕩,佛家則是開始就擺明,小說《西遊記》如果不看動物和人物的奇幻,也像是一部馴猴指南。佛道摻雜,人獸混處,小說裡最出名的猴子,據胡適考證說,其實借自印度神話史詩,不過捫心自問說白了,明顯即是慾望的化身。

老孫就是老子自己,心猿七十二變,有時得逞有時挫敗,但是永遠不能滿足,離經叛道是本性的呼喚,唐僧慌亂念咒,菩薩苦口婆心,佛祖五指齊出,要製造的除了是故事的高潮,還有對於我們心底欲力的打壓。

我們的猴性,情慾大概保留得最徹底,小時候三更半夜常隨鄰居大朋友,到附近停車場搜尋開著冷氣停泊該處的車子,然後小心翼翼探頭往車窗內偷窺。霧氣滿佈的車子裡頭,十之八九是一對狗男女,可是如此行徑又是另一番名目,用福建話唸赤赤裸裸就叫『抓猴』。

不過,聖人走了,老師教了,小說讀了,早已不搞『抓猴』了,在君君臣臣的資本世界裡,似乎還是那隻最強壯,最貪婪的猴子當道。

1 comment:

  1. 从远古最自然的猴生态描写到课本的灌输性教育,从各家学说到名著经典,最后,映射到人的猴性。通篇注入了好多文学知识,夹叙夹议,引发了很多思考和联想。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