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欣恩:那个词

Saturday, March 16, 2024

欣恩:那个词

社恐

朋友牵着我的手,将我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

那里的墙壁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标签,宛如艺术品一般展示着,每一个都以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字体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这些标签热情呼唤着可以领它回家的主人,而看似冷漠的“社恐”标签,却成为排队最长的焦点。

站在标签前的人潮仿佛融入了一场虚拟社交的仪式,而这个“#社恐”就像一张神圣的通行证,为他们带来戏剧性的解脱。欢呼声和掌声在这个数字舞台上回荡,仿佛社交焦虑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场被扭曲为时尚的狂欢。

狂欢的背后,有真实也有虚假,有人的标签背后藏着真实的伤痛,而有些人则只是为了短暂的慰藉。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普及,许多这样的词汇也落入大众眼中,甚至已经泛化至顺口的形容词。人们将原本复杂的心理状态简单地标注,将在社会场所畏手畏脚的归类为“社恐”,将叱诧风云的归类为“社牛”。社交恐惧症已经从一种心理障碍转变为一种夸张的借口,如同医疗证明一样,为他们的暂时不适与退缩打辩护。

但是夸张之中, 也许正显露着他们渴望的声音,渴望着 “社交”这个统一的敌人重新被审视、被定义。 传统意义上的社交模式已不再是必需品,相反,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和私密的社交方式,也满足了相同的情感需求。因此,他们开始反抗传统的社交概念,希望减少不必要的社交需求,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因此,他们也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交模式,以模糊的诊断方式塑造了一种更为模糊的身份认同感,以“对号入座”的自信,获得了“社恐”这一荒谬却又莫名合理的认同。而这一结果,也成为了寻求“同类”的渠道,“社恐”人士们聚集在虚幻的角落里,希望能够为彼此所经历的焦虑体验找到共鸣。

一种病态成了趋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是否会在其中找到声音;又或者,他们的声音是否会被淹没其狂欢之中。我开始深思,这种狂欢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对此感到内疚,或者这一切已经变得不可挽回。

想着想着,朋友骄傲地拿着两张标签想要往不远处的镜子自拍。而我却略感内疚,缓步跟随。然而,当走进镜子时,却看到了一个畸形的自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