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嘉桐:那个词

Saturday, March 16, 2024

嘉桐:那个词

祛魅

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我时不时会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好似一部手机就已经足矣窥探整个世界。屏幕里的虚拟世界罩着一层厚厚的薄纱,真实又遥远。老话说距离产生美,可我却觉得“离得太近”反而更加对“美”具像化。祛魅一词犹如照妖镜,出现在我的视野。

小时候我总是被那些闪闪发光的特质所吸引,像是高学历,才华横溢。如今看来,这是现在所最不缺的。小红书一刷,没点什么过人之处才略显奇怪。当今,普通的人变成了稀缺物种,人人光鲜亮丽,出类拔萃。 我的一些遐想总会在吃饱喝足后由然而生,从前觉得普通人居多,是因为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吗? 我费解,但也会突然蹦出答案,不是大家多为普通人,大概是太多优秀的人不被人所知。 现在好了,信息流通便利,再也不需要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才艺超群的人也不必再被掩埋。

一瞬间冒出来的答案没有停留多久,我便否定了自己的原假设。对立假设变得站得住脚,不是现在普通人少了,是普通人披上了镀金的外衣。我很难否定,这些慕强心理,源于自己潜意识里的期待。不外乎是在通过外在的特质,来填补内心的空缺,期待别人能替我完成我的人生期待。回头看来,这样的期待是短暂的,自己的幸福愉悦只会来源于我本身。靠别人帮扶的生活,永远不为长久之计。

对特定的人群祛魅,对职业滤镜祛魅,其实远远不止,实际上成长是对所有客体体验的祛魅。任何客体体验、关系、状态,不会有一样永远保持新鲜,以及源源不断地赋予自我满足。将自己的幸福预期寄托在别人身上,便不可避免的会用新体验代替原本的旧体验。祛魅,我也会更通俗的认为,是将需要变成选择。对他人祛魅或许即为,不再期待他人会带来什么,就像我鲜少在饥饿的时候逛超市,不然看到什么都想吃。但这不是意味着断崖式的无欲无求。自我圆满,本自具足,是我所倾向的。

我对祛魅的道理后知后觉。闪耀的光环内部往往充满未知,人性的多样面貌恰在其中。看清外在的标签很难,与其层层剥开,不如直接了当去掉外在滤镜。

(魑魅魍魉太多,流行词汇除了现实反应,往往也能照妖,像是剖析自身的成长经历,揭开一路上两旁林立的声光和幌子,文字语气甚至带些无力回天的自责,虽然现象沉疴总是知易行难,不过至少诚实面对,就算此后只能随波逐流,大概也能自在得多。)

1 comment:

  1. 祛魅—只适合纸上谈兵,现实中的魅太多,人的欲望无穷,魅无尽。(好难写啊TT,想讲个故事但发现讲不出来)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