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掉的长衫
坐在电脑前许久还是不知道怎么开头,看着题目也有些退缩了,剖析自己的苦闷需要很多的勇气……
Z世代的学生们一定都读过鲁迅的《孔乙己》。这是初中语文教材内的一篇课文,我当时的反应一定很平淡,因为现在的我想不起来对这篇文章的任何体会。再次看到“孔乙己长衫”的词条是在互联网上,直到十年后的今天,教育才真正完成了闭环。我终于读懂了《孔乙己》,长衫是民国时期上流人士和读书人的标志,孔乙己脱不掉具有“高端”身份象征的长衫,我也无法走下学历的高台。
从古至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直是中国的社会逻辑,但是在教育普及的二十一世纪,读书丧失了排他性。它只是我们认识世界、成为文明人的工具,不再是获得特权的阶梯,然而社会却还没有完成结构和思想的转换。记得在大二的暑假,我在国内一家腰部券商实习,每个月只有税前1500的实习工资,我还有一些庆幸自己不是只有餐补的“金融小黑工”。
之后我偶然看到家里的装修工资单,电工一个月3万,地板美缝2万,我依旧只是天真感叹,原来这些“不体面”的工作工资这么高。再后来是我的毕业季,一天投十份简历,填不完个人信息,做不完的测评,却只收到1%的面试邀请,电工3万的月薪又浮现在我眼前,我想也许我应该回家找个师傅学学,做电工好了,就让无穷无尽的测评邀请到此为止,但是我放不下我的QS前50本科文凭,我依旧恐于世俗的目光和声音。
我不觉得工作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为读书吃的这么多苦该怎么释怀,总有专家在锐评“孔乙己的长衫”,认为大学生应该丢掉职业鄙视链,但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心中都存在鄙视链时,大学生又该如何独善其身呢?思想陈旧的社会,疫情后走低的经济形势,大学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脱节……太多的非个人因素,最后却只轻松的归结于大学生“脱不掉的长衫”。
在“学而优则仕”的环境中成长,为学业而停掉的兴趣班,补习占据的周末,被老师没收的课外书,堆积的成本是我丢不掉的过去,也许脱不掉的不是长衫,而是我的不甘。
(世界已经不是一座咸丰酒店,短衣长衫作为社经地位的符号,如今当然有点不合时宜,行文多是肺腑之言,而且仿佛带着血泪,从求学的汲汲到求职的颠颠,将现实的处境和环境,做出了颇为彻底的一番透视,齿轮庞大个人萎靡,能够卸下多少包袱,通常才是安身立命。)
其实这是我写得最慢的一篇习作,但是对作品的打磨不如其他习作。因为每每回看都觉得焦虑,写完匆忙检查一遍就不敢再看了:(
ReplyDelete写的过程中思考了很多,也斟酌修改了很久。个人觉得没有完全写出我的所思所想,但是也是我对这个重要人生阶段的记录,以后还可以翻出来看看,还蛮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