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嘉欣:那个词

Saturday, March 16, 2024

嘉欣:那个词

叠甲

党同伐异的战争自古有之。当年,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振臂一呼,以捍卫神的名义号召开战,听众们无不义愤填膺,热烈的高呼很快填满了克莱蒙费朗秋天凉爽的空气。为了分清敌我,战士们把十字标志缝在衣服上,表示教统纯正,友军勿杀。冷兵器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狂热追随某种信念的欲望还在燃烧,于是这种斗争也就一直延续到今天。

开战前先声明己方正义的优良传统存续到现代,大到两国纷争,小到两网友吵架,都要以此换得支持。在一切言行皆能留存记录的时代,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不论前后背景,只需截取最合用的只言片语,加上一些推测——最好涉及身份立场,就完成了一份完美的开战宣言。接下来的事情交给群众,毕竟从古至今,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在打倒一切罪恶的声浪中,就连最初的支持者,末了也只能感叹一句:“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竟然也是反革命!”

重获清白的例子也是有的,不过这种清白总还蒙着一层猜忌,预示着审判即将卷土重来。对异教徒的惧怕和仇恨仍在,要解决群众的恐慌,最方便的就是烧死他们认为会招致灾难的那种敌人。

为了对抗这样的突袭,人们只好套上名为免责声明的铠甲。起初这种铠甲只薄薄一层,护在最容易受到误解和攻击的胸口。不过利剑仍能刺穿铁皮,或者砍在腿上、胳膊上,于是铠甲只好步步升级,直到能层层叠叠覆盖全身。一句话的发言前面须加上三句话的叠甲,其中涉及所有或许被冒犯的群体,穷尽一切被误解的可能,才能最大程度地抵御伤害。

可惜攻击方式也很快迭代升级。即使发言毫无纰漏,经验老到的杀手也总能从其他地方找到进攻的缝隙。发言的IP是北京上海,说明你代表资产阶级,和群众为敌;如果在海外,那更了不得,必然是神秘的境外势力。发言的日期不对,说明你别有用心,再解释也没辙;头像和网名包含个人兴趣,也难免碰上一句“喜欢XX的,能是好人嘛?”。

只要发言,便是将自己置于任人宰割的危险境地。叠甲虽好,但这种方法又累又难保有用。最万全措施还是干脆不说话。如果非要说上两句,也只说那些无伤大雅的,所有人都赞同的。看到死难就表示惋惜哀悼,遇到节日就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真碰上社会事件,就放下一句“等待调查结果”。即便如此,表示哀悼的死难必须是大众认可的人群的死难,不然就是同情敌人;表示祝福的节日也必须是大众喜爱的节日,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措辞。

防御的手段发展到这个地步,大概就能暂时抵挡所有攻击了,可是代价是什么呢?

当年,信仰基督的贵族们慷慨的资金支持换来了大量武器装备,可当东征的骑兵们真正驰骋在中东炽热的平原,却因盔甲过于厚重,不久便中暑倒下。厚重的铁皮覆盖全身,所有人都变得别无二致,隔着密不透风的层叠的盾牌,里面偶尔传出的声音也越来越难以被听到。最后,人群中就只剩下一种声音,那是风吹过早已没有灵魂的空洞铁甲,留下的回响。

(古来练功要练金钟罩,如今连话语都要加设保护层,行文堪称气宇轩昂,字字句句皆有千钧,在戳破和针砭舆论现象和人心撕裂之余,隐然还流露了一股疾首痛心,起于十字军出征,收于铁铠甲孤鸣,说理寄托寓意,警世大有悲悯,虽然这股戾气毒素,看来只会日积月累,叠再多的甲,或许也只是无用的缓兵之计。)

4 comments:

  1. 最后一段很有感触。常年冲浪难免杂食,发表观点总会引来争端。振动趋同是金石之性,人类本该更加包容。如果互相放下一点防备,层层格挡之中名为“求同存异”的呼喊终有一天会脱颖而出。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不是作者粉丝,不是水军,非拉踩非饭圈(

    ReplyDelete
  2. 网络冲浪,我最喜欢看不认识的网友们发布各种各样充满情绪和观点的言论,虽然话语粗糙言辞激烈,但贵在真实可爱。可是我已经看到太多原本活蹦乱跳的人从网络上消失,原本鲜明的观点变成无聊的妥协,这篇实在是有感而发,里面列举的情况皆有真实对应。

    本来想保持一种轻快的语气,写到最后还是激动了。很喜欢《编辑部的故事》的那首主题曲:“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持,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希望大家不要被口号遮蔽双眼,都走出那片虚幻的战场。

    ReplyDelete
  3. 战火总在燃烧的,盔甲只不过是人类的锡纸盒。之前的人好歹还是在打仗,现在叠甲重重的人更像各自遵守莫名其妙的战争道德。嘉欣的比喻好有历史感,能嗅到铁锈味的坚持,与甲壳中逐渐缩小的我们——一只小臭虫。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