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事宜
对于戏迷而言,一切诸事皆宜。
报馆许久没这样过了。爆款的戏剧一出又一出的上,数量之大、题材之广,实属让人目不暇接。从青春校园到道德伦理,各个领域抢夺着戏迷的视线,让他们彷徨于这难得的馈赠,让他们恨不得迁居于影院,常驻于此。
即便是对戏剧毫不关心的人也是知晓的。毕竟戏剧涉及的层面太广了,而总有一部会和自己相关。如此也只能静默,悄悄的涌入报馆占据剩下的座位。
于是报馆内,看客一片。
身着校服的憔悴中年人、西装衬衫的青涩在校生、全身被黑布包紧的博士,各路人士齐聚一堂。广告播放时,他们千姿百态,有的紧握纸笔激动磨牙,有的漫无目的搜索演员资料,有的抱着爆米花吃得不亦乐乎。可灯一关,他们便都一样了。黑暗中只剩一双一双无神而微黄的眼睛,它们紧盯着屏幕,试图和演员一起来一场远离现实的大逃亡。
戏刚开场的时候,气氛还是很和蔼的。报馆的一个角落发出一声嗤笑,于是便哄堂大笑。另一个角落发出嘘声,下一秒便嘘声不止。屏幕里的演员从高楼坠落,报馆便响起整齐的惊叹。有的观众自诩创新,于是领头送上了掌声和鲜花。
可总有人不满于此。他们总要脱颖而出的。 从而笑声中参杂起了嘘声、寂静中爆发了突兀的狂笑。这样的笑声常违背道德伦理,像是在爆米花扎堆的影院里带了臭气熏天的水饺一样,势必是要惹人嫌的。可报馆内漆黑一片,便是最愤怒的看客想瞪罪犯一眼,也无力从万千人海中选对自己的真命天子。
黑暗中,有影子站了起来。他先用高昂的嗓音宣布自己崇高的地位,转而对罪犯发出谴责和怜悯。他将无人能比的知识化为了批判的刀刃,用漆黑的影院作为自己无可摧毁的盾牌。
于是又有另一个影子站了出来。他用同样激昂的语调宣称自己特殊的身份,将影子的话尽数驳回。他有着同样,甚至更甚对方的说辞和证据。他声称自己才是无可撼动的真理。
那是知道内幕的高层员工吗?还是是博览群书的知识分子?部分的看客已经雄赳赳气昂昂地站了队,而余下的看客则惶惶地望着,疲惫的眼神在不同的阵营中来回穿梭。他们的黑眼圈依旧深沉,可在这时候眼白却是雪亮的。他们在这盛大的混乱中得到了诡异的欢乐,像是死寂的湖水终于因为乱扔的垃圾涌动了起来。
那部戏还在播,可已经无人观看了。 余下一幕一幕的情节被捏造为攻击对方的武器,在极度的拉扯中变形。怒骂声、嬉笑声、哭声在整个影院中回荡,回荡。
可也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
所有的喧嚣终将止于方寸之间。报馆一闭,里头的员工便持着法律的长枪将看客一律驱赶。一切的愤怒、彷徨都会在踏出影院的瞬间消散。那是离法治社会更近的地方,所有喧嚣也只能如死水般平静。先前欢快的看客沉入人潮,眼里的光静静地熄灭。打赢的影子或许快乐些,带着伤哼着歌回家,而打输的影子报复无门,只能愤然离去。
那或许是一出好戏,就像芭比之前的蜘蛛侠,蜘蛛侠之前的复仇者联盟。可大家也只会记得它是一出好戏。它终究想说什么,或许无人能知。
(演员看官各自对号入座,看戏的人其实更加入戏,文字的质感极佳,影影绰绰刀刀见血之中,稍微抽离而带点睥聣,比嬉笑怒骂流露更多的性情,比隔靴搔痒又展现更强的挤压,只是喻世之言难免仅是一种概括,一昧嘲讽通常难辨真假,或许还得挥出真拳,才能完成打击。)
理性脱离不了主观,于是写了景,让读者自己揣摩提问。如是说,但还是有笼统的思想的。
ReplyDelete看戏本身写的是围观。这个现象自古以来都颇为普遍,但网络改变了它发生的频度以及出现的状态。
所以丢进了现实的报社,试图用反差来点出其中的荒谬。在报社里看电影(戏)是奇怪的。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却是一体。那或许是真实发生的,影响一个人生活的事件,但对于观众却只是一场戏剧,一场难得的馈赠。
影院里的黑暗反映了网络的匿名机制(类似于同学写的Momo),而观众身份的不明则用 “中年学生”等表达。所有的争吵在黑暗中进行,没有证据,只有嘴巴,于是一切真假不明。
整个故事的冲突其实是无果的。吵输的人不会改观,吵赢的人也没获得任何嘉奖。大家回到现实世界里,又是怂怂的叠甲路人。
比起真的评价什么,在网络上评论和看戏更像是一种发泄,也像是逃离现实生活的机会。大家深知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只是、也只能宣泄情绪。
无意义,但必要。
— man ling 🀅
一些后话/问题:
Delete不知道有没有把上面的东西写出来hhhh,想写的东西很多,但一直把握不太好中篇/长篇。第一次写这类的题材,有点怕塞的要素过多,会很乱。
然后想问问这样的写法可以吗?因为阅读起来感觉不是特别理性,但写的时候是以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出发,是想反映或让读者思考社会现象的。
谢谢老师!:D 期待老师的评论和建议!!!
关于观看他者,推荐Susan Sontag的Regarding the Pains of Others
Delete好的!!!谢谢老师哇 >:D 等期中考过后赶过去看!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