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熙遥:半画半话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8

熙遥:半画半话


平静的绝望

“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 -梭罗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朋友圈。

起床第一件事和上床前最后一件事,都是打开朋友圈,还要把所有的帖子都赞一遍。刷完微信换微博,刷完微博换Instagram……当所有的软件都翻遍,所有动态都掌握,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朋友圈成了我们填补内心空虚的地方。

在社交如此便利的时代,人人见面都可以顺手加一个微信,从此之后再无联系,无非又多了几个“点赞之交”。

曾经我的好友列表里躺着数百人,然而我每天真正关注的却不过二十余。可以无所顾忌交流内心的人,一只手可以数完。每天看着熟人们在朋友圈里上演五彩斑斓的戏剧,自己的生活显得越发单调无趣。

越社交,越孤独。

于是大学里的“低头族”随处可见。身处百人课室,却仿佛一座孤岛。不与身边的人有任何眼神接触,飞快得点开社交软件,看到“新信息”那里显示为零,朋友圈还是几分钟前的最后更新,内心绝望得一丝波澜也没有。

有的时候明明对面站着刚认识的聊天对象,我们也习惯性各自看向手机,双手飞快得打字,仿佛争着彰显自己有多受欢迎,“除你之外”的朋友是如何之多。

我们不敢说自己孤独,却比任何时候都想找到治愈孤独的良药。

并不是我们丧失了社交能力,只是有时候选择封闭自己,因为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不满。

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满。

那怎样才能不孤独呢?

哈佛大学有一门幸福课,里头说:“良好的社交关系能让人幸福。” 无关人际交往的数量,其质量才是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建立的,是深层次的内心链接。而这种链接,无法从浅薄的文字或者图片中获得,只有当我们深入另一个人的生活才有可能得到。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好几代人之后,“同桌的你”和“上下铺的兄弟”还如此被人惦念。

不过,那些奔波于饭局和酒会之间的人,也不一定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当我们为了社交而社交,反倒迷失了自己,丧失了意义。

想要被人喜爱,首先得喜欢自己。

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说过,你与自己连接的方式,正是你与他人连接的方式。

想想那些受欢迎的人,是不是都是做好自己的人呢?例如朋友圈不过百的汪涵,他没有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也没有着急攀附看上去更厉害的人,但却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收获了许多喜爱和赞许。

我们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接纳自己,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当你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时,会自然而然得吸引相似的人;而在这样脚踏实地的努力中,尝到最真实的内心的满足。

(社交乱象行之有年,苦口婆心和挖苦嘲讽也已经屡见不鲜,以此开示虽然立意良善,毕竟难有新意的阐释,不过劝世而不说教,行文简练且颇具亲和力,前后头头是道一气呵成。)

1 comment:

  1. 喜欢“我们不敢说自己孤独,却比任何时候都想找到治愈孤独的良药” 一句。在孤寂中学会与孤独的自己相处是最贴心的治疗。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