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苡静:人物采访

Wednesday, April 26, 2023

苡静:人物采访


震耳欲聋的鼓声背后的温柔教练

夜幕初垂,南洋山上传来一阵阵鼓声,28岁的郭家圣站在鼓阵前,耐心地指导队员新的鼓谱。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而鼓声响起时却又透着严肃。家圣细心地将鼓谱拆分教学,演示一遍,队员们也在一声提示拍子后,跟着敲起鼓棒。练习了好几遍,终于响起整齐划一的鼓声,回馈他们的是来自教练满意的称赞。

家圣的本职是软件开发程序员,自2018年前教练卸任便兼职担任南大廿四节令鼓队教练。今年已经是他当教练的第四年,也是他接触廿四节令鼓的第十六个年头。

“什么原因?因为热爱啊。”问及他坚持这么久的原因,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自2008年以来,家圣一直将打鼓视为生活中不可分开的一部分。刚步入初中时,家圣因为想要更强壮的体格,就想加入训练强度最高的课外活动团体。在听说校内的廿四节令鼓队每次训练都要跑操场、搬鼓、训练体力后,家圣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这个影响他至今的团体。

“当然也是因为在新生招募会上,他们的表演是最酷的啦。”家圣笑着说。中学的时候讲求团体意识,加上不能轻易退队, 训练和管理会比较严格。中学队里都是男生,交流比较直来直往,而且正逢青春期,难免会有争执。家圣有时候会因为做事欠缺考虑而被队长骂,而当时性格火爆的他总会跟其他队员起口角。

“以前总会想自己觉得对就是对,没有顾虑到别人的处境感受。”家圣表示后来在中学鼓队担任队长时,管理手段比较铁腕,对于体能训练的要求非常严苛,在节奏的把控上也希望能达到完美。但是在中学的管理方式,似乎在大学里完全没有作用。

比起中学严格的训练,大学鼓队的要求没这么严苛,更多的是偏向体验和社交,对于鼓艺的追求反而没那么高。

“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事情的对错没那么重要,适不适合才是最重要的。”家圣是笑着说的。人人都说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人们早已在大学里感受到了社会的风气。在大学鼓队的四年里,家圣从一个要求极高的完美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处事圆滑的领导者。性格火爆的家圣,也被环境磨去了棱角。

2018年,前教练因回乡结婚,而无法继续执教。同年毕业的家圣也在前教练的邀请及鼓励下,接过了南大廿四节令鼓教练一职。原本以为毕业后就很少机会拿起鼓棒的家圣,也在追逐鼓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和之前不一样的是,这次的他也肩负了指导后辈的责任。

升格为教练的家圣也延续着快乐学习的教学方式,让队员在闲暇之余除了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也可以学的一门技艺。“他们的鼓技可能不是很强,但是至少知道节令鼓的基本打法,还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对于不想上台表演的队员,他表示尊重这些队员的想法,毕竟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队员们总在一起嘻嘻闹闹,队里的气氛非常融洽,而看到这一幕的家圣也扬起了嘴角。

在环境的影响下,一个原本对于打鼓有莫名执着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提倡快乐学习的教练。 家圣认为,人的一生终究是追求快乐人生,而方法并没有这么重要。人生就像打鼓,没有所谓固定的谱,改编后的谱,同样精彩出色。不必一昧地追求自己认为的最正确的方法,也许尝试了其他方法会有意外的收获。

“你觉得你的兴趣会坚持多久呢?”家圣听到后愣了一下,然后就释怀地说道:“不知道啊,我的前教练是因为回乡了,没办法继续执教,你可以说他对打鼓没兴趣了吗?”确实,有些兴趣很难可以持续一辈子,可能会因为步入人生下一个阶段,而被迫放弃,但是曾经的美好依旧会永存在心中。而对于家圣而言,打鼓这件事在他心中,也属于他人生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了。

访谈结束后,家圣背起了背包,搭上了回到现实社会的巴士,而夜空也在一声喧嚣后恢复了宁静。

【侧记】

在知道家圣坚持了打鼓十六年后,对于我这种三分钟热度的人是一种冲击。我无法想象多深的热爱才能延续十六年甚至更久,也许一生能够找到一个能热爱这么长时间的东西也是一种成功吧。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家圣依旧那么热爱打鼓,也愿意为了指导后辈,每个星期回到南大执教。或许,日后在家圣没办法拿起鼓棒,对着子孙述说自己以前的辉煌事迹时,嘴角会难以控制的上扬吧。

(人生各分节气,鼓瑟各种奏鸣,一时喧腾其实容易,一起敲击才是匠艺的底气,像是拉开镜头般的场景揭幕,把人物置于汗水澎湃和意志震动的中心,展现了临场氛围的聚焦,像是一种锤与鼓的关系,侃侃而交互相谈的报道方式,文字循序流畅带出的故事,也就充满了热力和暖意,尚可旁加廿四鼓社团的简略背景,即是积乐用武之地,读者相信也会感兴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