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k.d.:半画半话

Sunday, February 10, 2019

k.d.:半画半话




豬的美德

小時候雖然窮,但是懂得存錢,聽大人說是一種美德,於是在那個溫柔敦厚的年代,每天上課回家後,口袋內如果還剩一毛幾分的銀角,馬上就投進撲滿裡。咚咚叮叮的,這一刻光聽聲音,好像就對未來充滿清脆而響亮的希望。

英文稱撲滿為Piggy Bank,據說是古時陶瓷的材質,類似粘土的原料叫做Pygg,後來才訛化為豬繼續沿用,並非對這個憨厚愚鈍的畜生,寄託了什麼偉大的理想。

不過,農人圈地豢養豬仔,餵食飼料廚餘,必然會有腦滿腸肥的一天,毋寧也是奇貨可居。養雞養鴨活蹦亂跳,甚且不見日益壯大的效果,唯有碩頭大耳的肥豬,意興闌珊連自己都懶得走失,作為撲滿的慾望造型,以及積蓄的安心渴求,也就可謂形神具備。

十二生肖老豬敬陪末座,但是在華人的腸胃裡,豬肉卻是佔據首位,不只瘦肉肥肉三層五花,豬頭豬腦一概津津有味。這麼一種殺豬拔毛的吃相,過去被老外看在眼裡,頓覺噁心倒胃,可是如今卻被奉為飲食的圭臬。

既然已經動手宰殺生靈,當下流行一種喚作『鼻子到尾巴的吃法』(nose to tail eating),豬裡豬外大小通吃,幹乾淨淨取之有道,才不會愧對自然造物的恩賜,也算是美德一樁。

明明只是為了填飽解饞,但是文明文化必須添油加醋,當然非得華麗擺盤,弄個名堂出來,好幫著湮滅獸性的證據一般。就像有一天打破撲滿,撒出滿地白亮亮的銀角,還不夠給暗戀的隔壁班女生買個禮物,恍然發現美德這回事,原來只是鮮美而无用的豬油脂肪。

那隻死豬如果泉下有知,大概也會噢噢哼哼的,連聲表示贊同吧。

3 comments:

  1. 以前学习环境社会学的时候,人类学家的教授说过:“人类社会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就在于那一点点的社会性。”

    同样的动作,人类社会赋予任何动作一种仪式感,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仔细想想,生老病死,不过是一堆化学物质,重新进入碳循环而已。而人类却造出葬礼、百日礼、成人礼等等仪式,去记录这些东西。动物身死,便只会留下一堆骨头;而人身死,则会留下历史、文化、美德,这些东西的传承,才造就了与动物社会完全不同的,人类社会。

    ReplyDelete
  2. 美德就像是個護身符,也像是用來與神明談判的籌碼,似乎做足夠多的好事以後,再行壞事就顯得理所當然,不會遭天譴。

    ReplyDelete
  3. 原来储蓄猪还有这一回事,长知识啦~🐷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