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舒宜:故事1

Friday, October 8, 2021

舒宜:故事1

烘焙店

豆沙饼、老婆饼、核桃酥、沙琪玛,等等。

这些都是小芊从小吃到大的糕饼,不是因为她特别爱吃,而是因为她父母是开传统烘焙店的。每天的早餐都是昨天剩下的糕饼,她觉得吃腻了,该换换口味了。

小芊的考试成绩向来普通。她早已认定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却相信自己在某方面还有尚未挖掘的天赋,所以在考砸中学离校考试后,毅然决定报名上烹饪学校。学习制作西方甜品的学费虽然昂贵,但小芊的父母却特别乐意花尽血汗钱替她付费,因为他们坚信这能让小芊日后过上比自己轻松的日子。

小芊有个梦想,那就是毕业后成为高级酒店的甜品师。她渴望每天能来到这种高贵、奢华的地方上班,做出精致又美味的甜品。如今,那仍然是个梦想;不知道是就业市场不景气,还是自己能力不足,小芊参与了好几家酒店的面试,都没通过。寻找工作的时间久了,她身边的同学都逐渐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她觉得机会越来越少,开始感到气馁。每当小芊求职被拒,向父亲倾诉时,他也只是开玩笑似地说自己的店还能再养她几年,让她慢慢找。

这家传统烘焙店是她爸从她爷爷那里继承的,也是她妈嫁过来后半辈子的奋斗。那天早上,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烘焙工作后就说自己得陪父亲到医院复查,吩咐小芊帮忙看店。父亲因为常年的工作,去年做了膝关节手术。术后,父亲行动难免有些不便,母亲也说自己老了,这间店过几年就可能做不下去了。

早上陆续来了几位顾客,下午却突然下起了大雨。小芊心想着下雨天的顾客应该不多,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又想起父母可能得冒着雨回来,思路却被踏入店面的顾客打断。他是一位穿着办公装的男士,身上的衬衫已被雨水淋透,厚厚的眼镜也沾了水珠。

“全部各来一个,豆沙饼多一份,麻烦快点,谢谢。”

小芊回过神来,熟练地将糕饼装到盒子和塑料袋里,递给男人。她刚想问他需不需要借把雨伞,男人就掏出个五十块钱的钞票放到柜台上,说了一句,“不用找,谢谢。” 便匆忙地离开了。小芊看了看、摸了摸钞票,确认是真钱后,觉得男人实在有些莫名其妙。晚上,小芊和父母提起这件出奇的事,父亲立刻看向母亲,说那应该是老王的儿子。老王是店里的忠实顾客,特别爱吃父亲做的豆沙饼,多年来光顾父亲的生意,两人因而成为了朋友。最近听说他住院了,病得挺严重。老王以往都是自己来买糕饼,偶尔带上儿子,这次儿子突然到来又急促地离开,可能情况特别不好。

小芊沉默了许久,晚上寻思着这件事,久久无法入眠。刚刚还有位朋友想给她介绍工作,她竟然拒绝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小芊决定出去透透气,走到客厅却发现父亲还没睡。父亲戴着老花眼镜,仔细地阅读着早上才拿到的医疗报告,白发在夜灯下显得格外地明显。

小芊心里一酸,做出了决定。

“爸,你明天有空吗?我想跟你学做饼。”

(传统没落子承父业,家庭温情和文化传递式的故事,人物和情节框架还算完备,不过叙述有点拖沓,开头的写法较是镜头聚焦,结尾却有点到即止的神采,传统糕点的特色和制作,不妨再衬托注释多些,这类饮食题材无论影像或者文字,都必须弥漫古早精致的气息,以此转化为更垂涎的余味。)

1 comment:

  1. 听到“有味的地方”,我就想到了面包店,想到新鲜出炉的面包是多么地令人垂涎三尺。

    再听到“无力的人”,我就觉得主角应该是个烘焙师,可能最近事业不太顺利。

    最后听到“无心的遭遇”和“有感的结局”,我就想让主角遇见一个人、一个很需要/很喜欢她烘焙食品的人,让这成为一种鼓励,使主角继续坚持下去。

    后来想到传统烘焙店,自己一直以来又莫名地喜欢吃传统糕点和饼,就决定把它写成故事的主题。传统烘焙店让我联想到了中与西、传统和现代的问题,所以我让小芊代表西方(想到酒店当甜品师)和现代年轻人,再让父母代表中方和传统。那个出现在“无心的遭遇”中的人也成为了一个临终只想再吃一口豆沙饼的老人。

    一番思考后,我觉得传统烘焙店所面临的问题应该不是稀少的顾客(有很多出名的‘老店’都出现在报纸、网上,还要排队才能买到),而是继承人,所以我尝试将这一点融入故事。

    写作的过程中,我本来不想写对话,但发现真的很难,所以还是写了两三句,结尾也是,不知道这算不算‘有效’的对话。

    写完后,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未解决)。前半部分不像在叙述故事,只是一直描写一些背景。我不知道怎么改,因为我觉得这些‘资料’是重要的,不能删,又想不到怎么能够换个方式写。

    总体而言,我还是觉得自己写作时语言过于简朴,可能是中文水平,也可能是缺乏练习,有待进步。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