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敏恩:告别散文

Friday, November 24, 2023

敏恩:告别散文

三秒

七岁那年,我初次接触到胶片相机,是表姐购买的拍立得。照片拍摄完后,立刻被打印出来,没有电子版本,也无法备份保存。每张照片是独一无二的胶片,这独特性从此让我对胶片产生了一种迷恋与执着。十岁生日时,我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胶片相机——Fujifilm instax mini 8。这台相机是表姐和她的朋友们共同筹钱买的,成为我与胶片故事的起点。

无论有事无事,我都会拿出相机,多数时候拍人。渐渐地,这个习惯变成了一种日常。出门前我会打开衣柜,取出挂在里面的相机。然而,随着胶片相纸的费用逐渐上涨,我最终决定减少胶片用量。那段时间,我试图用数码相机和手机代替拍立得。十二岁之后的三年里,只在特别重要的日子里使用。相机沉寂在柜子里,等待看电池什么时候氧化。而胶片也一样,躺在那里等待着“死亡”的时间来临。这些“尸体”则无人理睬。直到十五岁,突然意识到没有使用胶片记录生活的那几年,好像有些缺失的记忆。决定继续拿起相机,继续挖掘我对胶片所产生的一种执着迷恋。

人菜瘾大的我,后来又是买了一个宽幅的拍立得,Wide 300。两个胶卷相机,一个是Kodak的半幅相机,另外一个是Konica的全幅相机。我不明白为什自己会那么喜欢胶片,只知道喜欢把照片拿在手中盯着看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自己总是抱着记录生活的目的去使用胶片相机。每当我在睡前,我会在脑海中预演一遍明天要去的地方。同时也会咨询自己,比如,明天值得拍吗、哪里可以取景、怎么拍,等一系列问题。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当到了当天拍摄时,我照着我想象中的方式去拍,达到一种效果。可胶片在显影后总能给我一些惊喜,或惊吓。

就比如,好像注定每个新入的相机拍出来的第一张永远注定是不完美的。第一台相机Mini 8的第一张照片是在Chalet和表姐拍的一张自拍。其实照片时挺好看的,但是当时的我不懂得欣赏,反而觉得不太完美。总觉得我没能呈现出一个“好看”的我。照片中的我,刚洗好澡,穿着睡衣,头发凌乱,还带着一副迫不及待的脸。总之就不是我想象中的第一张胶片应该有的样子。

Wide 300 是因为要去长白山特地买的,听说Wide300是最适合拿来拍景色。以为一切都会照着计划走,就开始在酒店熟悉着这架相机的结构。一心只想拍出完美的长白山,不想废片。我们在那里蹲了四天三夜,最后败给天气的原因无法开放。我们都没去成,当然也没拍成。想到这段东北之旅要结束了却一无所获,心中还是感到但一丝丝难过的。在最后一分钟决定,那就拍锦州万豪酒店的走廊吧。这个走廊肉眼看时很亮,那些一盏盏的小灯,往上望去仿佛是一片星空。可最后由于不熟练相机是手动挡的关系,我没能正确调整闪光等参数。没拍上那片好看的“星空”,仅能看到“禁止攀爬”的警示牌上残留的闪光灯反射。

胶卷上的第一张也是如此。Kodak的第一张,可能安装的时候不小心扯多了,底片烧灼了。第一张是妈妈,但是背景却被火烧掉了一样。Konica的第一张是外婆,大姨,干妈和妈妈一起拍的。用新相机太激动了,忘了需要手动调节闪光灯。ISO 200的胶卷在室内还是太暗了。

尽管有过那么多所谓的不完美的胶片,我却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这些胶片的最终成相。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心疼花费而强迫自己喜欢每一张胶片。后来我发现,尤其是那些未经计划拍摄的胶片,我越是喜欢,并经常翻看回味。我以为我是个好学的人,在学习反思怎么拍的更好。但我怎么可能那么好学呢?我其实更喜欢的是当我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我因为真正的活在和感受着胶片中的那个场景。所以这些胶片对我来说更具有深意,成本仅为一块多或两块的照片瞬间变成了无价之宝。这个瞬间是用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快乐。

胶片似乎已经成为我对生活期望的一种解药。往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这既适用于拍胶片,也适用于生活。曾经,我一直要求自己符合主流。我会上网寻找灵感,但拍摄效果与其他人的作品相比差距巨大。久而久之,我学会了坦然接受自己拍摄的胶片与众不同,而这也正是胶片的独特之处。如今,我这“独特”的500张胶片,像是时刻提醒着自己去接受和包容这一切的不完美。这三秒或许看起来不够完美,然而实际上,没有什么能比这三秒,定格下的瞬间更值得让人珍惜。

(摄影与书写虽然原理各异,但是同样注目于一种真实,像是相机少女的忏情记录,虽然文字的曝光尚再作调整,多些捕捉人事的广角,少点自我解说的特写,但是整体没有丝毫情怀式的卖弄,而是在半专业的术语和全自然的取镜中,像是暗房里的底片冲洗,让自己慢慢模糊的显影。)

1 comment:

  1. 三秒形成的记忆 让那瞬间不再虚幻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