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故事1:k.d.

Friday, October 1, 2021

故事1:k.d.


晦涩的悲伤之辞典

有一个这样的网站,专门收集晦涩的情感。

那些我们在日常的起居饮食和影影绰绰之中,一阵悲从中来的余绪,千回百转的缠绕心底,稍纵即逝索尽枯肠,没有具体的例行解释,大概因为连远古洪荒的那个造物神祇,也来不及给芸芸众生的朝朝夕夕,各取一个听起来好像是对了的名字。

我们灵肉的苦愁无边无际,超越了任何现有一切说辞所能定义和承载的范围,于是便有了这个在线辞典的横空出世。无论你是在熙攘的街头突然被凉风拂出如同天边晚霞的沧桑,或者在夏天的海滩感受到一股热热咸咸的忧郁,或者宅居家里却渴望被一道闪躲不及的闪电击中,或者行步于一条泥泞小路上与某个陌生人依依不舍的萍水相逢,好像都可以找到属于这般情境和情怀的描述。

创办人是一位名叫John Koenig的美国男子,在迷离交错的网络世界,征召形形色色而又虚虚实实的喜怒哀乐,然后像是寄寓于说故事一般,构设人物、安置场景、穿插情节,营造氛围,以第二人称意识流的方式见缝循入,将穿透你的皮层与骨髓的那种模模糊糊的感受,均匀搅拌并且调味稀释,最后转化成一道轻轻呼唤而出,像是叹息的辞目。

网站的造型朴质设计简约,条目按照生成的日期顺序排列,每格附有某个单字或者复词的解说,有些甚至拍成精致的短片,流动的影像配上沉缓的旁白,更有妖冶撩动的魅力。我不曾一一进行数算,网站至今到底已经连载了多少千头万绪,总觉得像这样的一部随着人性繁衍,跟着世间变幻的辞典,或许能够延绵到世界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吧。

“有一个这样的网站很悲伤很晦涩妳应该会喜欢”

关于“晦涩的悲伤之辞典”,我是这样告诉P的。手机打字输入,最后按键传送,战战兢兢从不用标号区隔,似乎是怕一旦多事断句后,我与P之间藕断丝连的牵绊和关系,或许也就会跟着一起划上句点。

连续三天已读不回的音讯暂停,通讯软体对话框边的蓝色勾勾,像是幽暝垂钓一无所获的荒芜符号,悄悄在我上课讲解卡夫卡(Fraz Kafka)的小说和大卫林区(David Lynch)的电影之际,才传来敲门声响设定的回复提醒。

“我好像重新发现了自己,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是发现……原来自己,那个以为清清楚楚的自己,竟然只是一种朦胧的、碎裂的,断续的,像是孤魂野鬼浪荡人间留下的痕迹。我这几天一口气,就把网站从头到尾看完了,整个人马上陷入一种空无的处境,不是虚脱,不是的,而是像乱七八糟塞满着陈旧物事的一个抽屉,里头那些沉甸浓稠如同情感的包袱的东西,瞬间变得轻飘飘了,不再具有任何物质笨拙而且尴尬的形体。有了名字,好像就有了可以存在的条件。”

在我的脑海里,P喜欢没完没了的说话。P还说她最喜欢heartworm这个词,顺便感谢我的好意,介绍了这样的一个网站给她。

heartworm:(名词)你以为早已灰飞烟灭,不过却仍然清晰如昨,一段无法轻易消弭爱情或者友情,持续处于尚未终结的状态,像是旷日废弃的营地里,一盏羸弱的火焰,不知何时再度春风吹又生,足以吞噬整片森林和你。

多年前分手后便没再联络,P寄生在我心里蜕化成虫,偶尔在房间里捡到掉落的发丝,压根儿明明知道属于另一个女人,但是我都执意认定是P的,于雨后暖熙的阳光里,静静曲张蠕动,散发出像是潘婷洗发水味道的错觉。

我喜欢讲述P的种种,多年以来不曾间断,过去还有读者借机好奇的问起,那个在你的书里常出现的P啊,是不是真的啊?我都会援引一位辞书学家的说法,作为答复:分辨一个字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深深爱着它/她,它/她就是真的。P的出没如同潦草的痕迹,尤其在我比较悲伤的时刻,甚至往往连我都辨识不清,到底我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分手了,亦或是冥冥之中,似乎还处于同一个故事分岔交集的情节。

爱情这个抽屉,装满了各式各样难分难解的词汇,但是如果你问我,在这个“隐晦的悲伤之辞典”里,最喜欢的是哪一个词,那么我可以斩钉截铁的告诉你,我最喜欢的是nighthawk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