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我记得:惠婷

Sunday, January 25, 2009

我记得:惠婷

往事,知多少……

妹妹是张家的第一个女孙,第一个总是特别珍贵,因此妹妹就成为了张家的小公主。每一天,阿姨们都为妹妹穿上漂亮的小裙子,然后将长长的头发结成辫子;舅舅们就陪妹妹玩游戏,又或者让妹妹猜谜语。不过在张家中,最疼妹妹的,是外公。

是三岁的时候吧。外公有感妹妹不能终日玩乐、不学无术,于是就教妹妹背诵诗词。外公每有空闲时间,就拿着一本诗词集,一句句地教妹妹背诵。外公背一句,妹妹跟着背一句。日子久了,王维的《红豆词》、李绅的《悯农》、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煜的《虞美人》等,妹妹都能琅琅上口了。

妹妹大多时候都很乖巧,唯有在外公面前,就变成了讨人厌的黏人虫。每天早上,外公去工作,妹妹也要跟。这怎么行呢?外公只好面带微笑,慈祥地摸着妹妹的头说:“妹妹不要跟,留在家里背唐诗。等阿公回来,阿公要考你哦!”。妹妹听了,也就停止哭闹,乖乖地呆在家里背唐诗。

傍晚时分,妹妹独自站在客厅大门前张望,等待着一辆白色的车子。车子的引擎声由远至近,越来越大声,越来越清晰,白色的车子终于出现了。车子缓缓地驶了进来,小心翼翼地停靠在前院。过了一会儿,车门打开了,引擎声熄灭了,外公的身影也出现了。这一刻,是妹妹最高兴的时刻,每回都要欢喜地大喊:“阿公回来了!”。外公一进家门,就高高地抱起妹妹,问道:“妹妹今天乖不乖啊?有没有背唐诗?背首《虞美人》给外公听……”妹妹听了,就用充满稚气的声线背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之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外公听了,总要露出欣喜的神情,呵呵笑地赞妹妹聪明。

有时候外公从外边回来,手中会多了一束莲蓬。大热天的,祖孙俩就坐在饭厅里,外公一边细心地剥着莲子,一边听妹妹背诵诗词。遇到妹妹忘记而接不下去的时候,外公就用空心的莲子壳往妹妹的额头打去,莲子壳“扑”一声爆开,妹妹则伸手摸着额头,低呼“哎哟”。沁甜的莲子、外公的笑容,充斥了妹妹的童年。回忆,原来是那么的甜……

遇到外婆蒸腊肠作菜的时候,外公就喜欢给妹妹来个随堂考。如果妹妹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完外公所教过的诗词,外公就让外婆留下一根腊肠,不要切成片。吃饭的时候,外公就会把那个腊肠夹到妹妹的饭碗中。妹妹就用手拿着腊肠,也不配白饭,就这么吃。有时候,妹妹还会偷偷地喝外公的啤酒。遇到这种状况,外婆总要叫骂:“妹妹,腊肠不能这样吃,咸死了!哎哟,你还偷喝阿公的啤酒,要打了……”,说完举起手来,作势要打人。遭殃的不仅是妹妹,还有外公……。外婆总会以不耐烦又带点无奈的语气骂外公说:“你啊,只会把小孩惯坏!”。外公既不生气,也不回嘴,就只是笑,然后吃着碗中的饭。

饭后,外公带妹妹去散步,妹妹走没几步路就撒娇喊累,要外公抱。外公微笑地说:“好啊,如果你背唐诗给阿公听,阿公就抱你。妹妹听到就高兴地张开双手,外公弯下身子,把妹妹抱了起来。妹妹的嘴巴就开始背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之多少……”,路上就只有妹妹的声音,和外公抱着妹妹散步的身影。外公抱着妹妹就这样走着,经过一条小路,那里可以看到外公的家。每次走到那里,阿姨和舅舅们总要调侃妹妹;“哇,妹妹这么好啊!阿公抱你哦。你看,阿公多么疼你。”。妹妹就低着头,躲进外公的怀里,诗词也不背了。外公并没有理会阿姨和舅舅,只是抱着妹妹,泰然自若地往前走,然后问妹妹说:“刚才妹妹背到哪里啦?继续……”

就这样到了五岁那年,外公再也没有和妹妹同桌吃饭了,没有带妹妹去散步,也没有教妹妹背诵诗词。外公只是躺在床上睡觉,白天也睡,晚上也睡。大人说,外公得了肺癌。妹妹不知道肺癌是什么,只知道外公有时咳嗽得厉害,伴随着粗声的喘息,身体因咳嗽而剧烈地发抖。大人们都忙着替外公拍背,房间里乱成一团。妹妹只能站在门口看着外公不住地咳嗽,咳嗽停了又无力地躺在床上,连移动一根手指头都似乎很费力。
从那时起,妹妹的童年过得很寂寞。大人们都忙着照顾外公,外婆要喂外公吃饭,替外公洗澡。阿姨们都要到庙里拜拜,求三王爷替外公延寿。舅舅们则常往医院跑,和医生研究外公的病情,也替外公拿药。没有人有时间陪妹妹,妹妹总是一个人坐在秋千上,喃喃地背诵外公所教过的诗词。妹妹想要进房间去陪外公,可是大人们说外公病了,要休息,不让妹妹进房去。

终于有一天,妈妈把妹妹带到了外公的房间,因为外公要见妹妹。房间里除了外公,还有外婆、阿姨、舅舅,全部人都在。大家一见到妹妹,就连忙招手,示意妹妹走进外公的身边。外公脸上带着氧气罩,身上也插满了管子。他的眼皮无力地张开,看见妹妹,右手奋力地从床上举起,也许是想要握住妹妹的手,也许想要默默妹妹的头。外婆俯低身子,轻声地问外公:“是不是要听妹妹背唐诗?”外公艰难地点了点头。大家就赶紧叫妹妹背诵诗词,妹妹握住了外公的右手,背了一首又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张继的《枫桥夜泊》,当然还有外公最爱的《虞美人》。

诗词背完后,外公以极其含糊的声音,对妹妹说了一句话:“妹妹,要听话。”。他看妹妹的眼神,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对妹妹说。无奈说话对他而言,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随后,阿姨把妹妹带出了房间,妹妹看见大家偷偷地揩泪。妹妹小小的脑袋瓜搞不明白,不过是背诵几首诗词。

本来只是眼泪,下午,眼泪都有了声音,就连隔壁的马来阿姨也哭了。妹妹问阿姨,为什么大家都哭了。阿姨说因为外公永远睡着了,所以大家都哭了。妹妹想起过去都是她负责叫外公起床的,只要听见妹妹的声音,外公一定会起来的。结果一整个下午,妹妹都站在外公身边,不停地跟外公说:“阿公不要睡了,起床了。”外公并没有起来,只是静静地睡在那里。

大人们看见妹妹不放弃地叫外公起床,哭得更厉害了。妈妈眼睛红肿告诉妹妹,外公太累了,不起来了。最后,妈妈将妹妹带出了房间,还要妹妹乖乖地做自己的事情,不要给大人添麻烦。

接着,大人们都忙着丧礼的事情,谁都没有注意到妹妹。等到大家发现妹妹的存在时,大家都吓坏了。妹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面无表情,只有泪水无声却又不停止地往下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儿,怎么会这样哭。。。妹妹一直都不说话,大家以为妹妹生病了,有的人更以为妹妹中邪了,主张要带妹妹去拜拜。过了很久,妹妹以平静得不自然的语气问说:“阿公死了对不对?”,然后摇摇头说:“以后都不会有阿公了。”。大人们终于明白,那是一个小女生极度悲伤时的哭泣。大人们都说,妹妹太早熟了。

外公的离开,让妹妹知道了什么是死亡,也明白了真正的悲伤。亲人的离世,对一个小女生而言,似乎太沉重了一些。

时间无情地飞逝,转眼间就过了十六年。妹妹早已成为了别人的姐姐,不再是妹妹了,但是对外公的思念却还是那么地浓烈。每次回到太平老家,妹妹什么事情都不记得,只记得要燃起一柱香,然后带着恭敬又不失亲切的心情,低声说:“阿公,妹妹回来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不急不徐的铺展外公和孙女的生活琐事,像是阅读西西小说或者观看一部法国电影,叙述简洁毫不累赘冗杂,平淡之中流露出精致如涟漪般的节奏,所谓的娓娓道来不过如此。贯穿全文的诗文声音意象,呼应方面略嫌单薄,背诵唐诗的原因似有必要多作暗示?场景是否也跟诗文见景生情一番?删除开头“潘朵拉的盒子”一句,直接进入妹妹一节似乎较佳,末段稍微调降情绪,燃香诵诗一气呵成,情感收敛比较到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