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骏雄:故事1

Saturday, October 8, 2016

骏雄:故事1


杂货店

前天,我去到了地铁站附近的杂货店。那天看到房间里面有虫在墙上挂着,它有一个呈菱形状,像是纤维制作的壳。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种虫是衣蛾的幼虫,以毛线为食,所以我去宿舍附近的百货商店去买樟脑丸,可是只找到干燥剂,于是去别处逛逛。地铁站的另一边有几间商店还有美食中心,角落那里有点意外地看到有一间杂货店,没想到新加坡还有这样的东西,于是进去看看。

里头的格局挺小,这点也类似新加坡的其他地方。各种物品整齐摆在架子上,高高的架子直通天花板,各种货品在架子上被分类好,柜台在左侧。店里不够位子放,走廊边又有两排架子。杂货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好多东西。地板是简单的灰色水泥板,并没什么特别的装潢。在架子间清洁剂的部分找到樟脑丸,去柜台那边抓了几个面包然后就结账了。

店里没什么人,我开始跟老板娘闲聊起来。“阿姨你这个生意做多久了?”在我看来,非连锁型商店在新加坡是挺罕见的,更何况这种旧式商店。

“从我父亲那个年代开始,这个招牌六十多年了。想想下,都好久了。”老板娘若有所思地瞧向左上方。
“哇,还挺不容易的喔,若不介意的话可以跟我说说这故事吗?”
“噢,你确定要听?这故事可是很千篇一律的,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应该不感兴趣吧?”
“不会的,我既然问了就会听下去。”

老板娘叹了口气,呵呵笑了。“难得有人要我讲故事,我也就讲了。

我父亲年少时就来到新加坡,第一份工作就是当杂货店伙计。据他当时说的,累,还是累。每天要把一袋一袋的白米从货车搬去货仓,再从货仓搬去店里。当时候的米是用麻袋装,一个二三十斤重,压在小伙子的身上,很是吃力。当时没有超市,大家的必需品除了菜市场都是从杂货店来的。

后来呢,他慢慢爬上来,货车司机、工头、掌柜,在日据时代结束那百废待兴的时期靠着买卖赚了第一桶金,就买了一间店屋,自己开杂货店当老板。店开得大了,更是买了一辆货车载送物品。

当时年纪小小就要到店里帮忙,算钱、排货品在架子上。那时可真繁忙,人来人往,店里进的货有好多种,电器、玩具、公仔书、柴米油盐酱醋、布料,应有尽有。假日,父亲还会带我们一家到郊外游玩。店屋有个暗格,可以用滑轮把东西吊上二楼。小孩子可以乘吊篮上二楼,想回来,很好玩。

后来呢,土地征用法来了。我们的店屋被拆了,我们被搬到这个组屋来,分到组屋单位一间以及店位一间,就是这里了。政府就是想要规划地区,哈哈哈。”她顿了顿,继续讲。“搬到这里,竞争较大,赚的钱没那么多了,再加上各种新的商店建立,近年来的生意也没那么好了。讲到这里,我也没什么想讲了。”

“哇,阿姨你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嘛,怎么会没趣呢?我蛮喜欢听的。我觉得每个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需要传承的故事。我本身没有经常在祖父母身边,没能听到他们的故事,等到他们去世,心里留了点遗憾。”
“喔,原来如此哪。”
“阿姨,你有没有打算对这里做什么改变吗?多一些装潢,生意应该会更兴隆的。”
“没什么了,等人老了,把这营业结束掉享清福去了,反正没人愿意接这个手。谢谢你在这儿陪我说话,替我解解闷。”
“难得有半日闲,交个朋友也行。阿姨你人也真好,在这儿跟我说了那么多话。你还有个顾客要招待。我先走了,再见!”

离开后,我觉得我倒是接触到不少。杂货店这种营业模式越来越落伍了,随着商店的转型或结业,一个时代也跟着结束了。另外也要回忆过去,把记忆记录下来,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知道,先辈的辛苦,先辈的路,就是这么来的。

(闲聊对话的过程和内容,就算以散文的形式要求,也过于单调平泛,阿姨的洋洋洒洒里确有一点故事的线索,不妨转换成这个人物的视角,揉杂其他情节进行叙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