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旖丽:文字感官

Thursday, October 13, 2016

旖丽:文字感官



勇记槟城炒粿条

每逢过年过节回乡,总会被长辈问到的一句,莫过于:“在新加坡吃得惯吗?”

简简单单一个“惯”字,影射的是十几年来留在舌苔上的记忆,岂是那么容易可以被磨灭的?当年我万万没想到,只隔了那么一道小小的海峡,味觉上就隔了天涯海角。很多两地共有的食物,依旧叫着同一个名字,却再也不是记忆中的那种味道了。来到新加坡的第一年,我跑遍小岛的东南西北到处寻找,看到小店招牌上有熟悉的地名就兴奋地来一碗,尝入口中却陌生得让人失落。

直到高中毕业的那一年,裕廊坊开了一间叫Malaysia Boleh的茶餐室。与其说是茶餐室,不如说是一个小型的马来西亚饮食街,把所有耳熟能详的马来西亚街边小吃,集齐在同一个屋檐下。再加上复古的装潢和店里常年播放的经典老歌,每次踏进这间茶餐室,都恍如不经意闯入了父母一辈的花样年华。

这里排得最长的队伍,总是在勇记槟城炒粿条的摊位前。我第一次抱着侥幸的心态去点了一碟四块钱的炒粿条,夹入嘴里咀嚼的那瞬间,眼眶就突然发酸了。我不住槟城,但那咸带微辣的滋味,竟像是我小学每个礼拜三放学后从街场巴刹买回来,香蕉叶包成的三角锥里裹着的珍贵。两种味道混杂在一起,分不清是童年或现实。

新加坡人炒粿条喜欢用甜酱油,甜得发腻。我偏爱马来西亚炒粿条用的黑酱油及些微辣椒酱,咸带微辣,辣得像马来西亚热辣辣的天气,咸得像老人家嘴上常挂的那句“我吃盐比你吃饭多”。黏附在粿条上的嫩炒鸡蛋,大大添足了粿条的口感。新鲜的虾和蚶,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海鲜佐料,豆芽和韭菜则为油腻的炒粿条带来一丝清爽。佐料方面倒是跟新加坡本地的炒粿条大同小异,所以我觉得这家炒粿条,胜在打工的小哥“爆炒”的火候和技巧,以及调味料的精准使用。有时换了个小哥炒,调味料放的顺序或炒的时间不一样,就会炒出相差甚远的味道。

这家店经常是马来西亚人的聚集地。经常我们几个马来西亚的学姐妹们聚餐,不必事先讨论就直接会在老地方等。若你不是马来西亚人,却被我邀请到这里来吃炒粿条,那恭喜你了。
因为你就是那个,让我想带你回家乡吃饭的人。

(以新马饮食差异和惯性爱国精神,揭开炒粿条地道的味觉,还有相爱的蹊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