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老虎
《功夫熊猫》的电影中,以华南虎为原型、盖世五侠中最厉害的一员,是一只雌性老虎。忆起这部影片时,不禁有些意外,原来老虎大概是中华文化中少数涵盖了双性的权威象征文化符号。转念一想,事实上并非如此。“母老虎”并不令人敬畏,反而是带有恶意和戏谑的代称。权力象征,附带女性的性别,则意指凶悍有害。
惯性思维的产生,源于大脑为了节省自身认知能量的消耗,将事物在脑中形成记忆并分门别类。其中,社会文化赋予其社会属性。在初次接触“母老虎”这一概念之后,母老虎的代表含义也自动生成。事实上,我们所依照的原型,往往并非是真实存在的物体,而是简单化、一刀切的典型情境。
但另一方面,荒谬的是,大脑并不会确切、清晰地定义事物,而仅仅形成一个捕捉大众和大部分成员共同特征的模糊集合。可见,大部分定义划分也不过是盲目的,但我们只是跟从。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将权威与男性相连接,而“母老虎”的解读,不符合最简明扼要的激活条件。于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大脑培养出另一条解析的路径,最终形成从非本能到条件反射的理解。以至于在来不及去质疑和审视之前,倾向性已经产生了。词汇固然仅仅是戏言而已,但激活的思维惯性实在应该再三斟酌。
节省精力、提升效率固然没错,但挑战本能,不正是人类化的要义。
(从卡通电影的动物造型,转接成大脑认知的性别议题,顾左右而言他难免就会显得生硬,而且理路的阐述略为凌乱,文句的表意极为别捏,还不如就从世俗文化中轻轻嘲弄这只母老虎。)
起承轉合的結構讓文章讀起來很流暢,幾乎一氣呵成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