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并不極簡
極簡主義在如今的社會當中是一種風潮。中間色系衣服搭配牛仔褲成爲了大衆喜愛的穿著。乾净整潔的裝潢變成許多家庭的首選。就連平面公告、書本的封面設計也大多采用小清新風格。極簡主義最明顯的特徵在於簡潔,有種返璞歸真的特質。
極簡主義一開始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重要藝術流派。
隨著世界二戰的結束,人們思想解放,不少現代主義思想也就此誕生,而極簡主義就是其中一派。它從美國延申到整個西方國家,甚至是全世界。範圍也從最初的繪畫和雕像領域、擴張到如今的現代平面設計中。
在21世紀,世界經濟增長,强大的購買欲使不少人的家裏堆滿了物品。根據英國調查顯示,一個英國孩子平均擁有238件玩具,但是他們每天只會玩其中12個。人們逐漸發現擁有那麽多東西是沒有必要,且破壞環境的。極簡主義似乎變成了一種保護地球的生活方式。
然而,極簡主義在實踐的時候往往也造成了一些反效果。
極簡主義倡導“少即是多”。如果要過上極簡主義生活,第一步是整理家裏。換句話,也就是扔掉大部分的東西。2018年,一對新西蘭夫妻在30天内扔掉了900件物品。他們曬出自己空蕩蕩的公寓,引起很多人的效仿。直到現在,網絡上還是隨處可見“你需要丟掉的100樣東西”、“斷捨離,是越捨越富有”等文章。在媒體渲染之下,有多少人真正做到把東西捐給慈善而不是扔進垃圾桶呢?
説到極簡主義,不得不提的還有蘋果公司。電腦不再需要底座、手機也越做越薄,甚至移除任何可以移除的插口。這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高效率的錯覺。我們忘了如此先進的科技依賴的是更龐大、複雜的衛星網絡和海底线缆。當我們可以使用一台小小的手機來享有移動支付這些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時,依靠的其實是更多人力的支撐。它也會產生巨大的連鎖反應:電子企業污染排放、服務器場吸收大量的電力、員工因高壓自殺等。
極簡主義有時候只是外表的理想化,背後蓋的是不爲人知的過度消耗。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極簡原是生存的本色,主義之說通常繁瑣,但是行文流暢通順,旁征博引自有方寸,不過整體讀來有如小科普,議敘的銜接還可更為自然,穿插貼近個人的體會經驗,讓知識的冷靜表述,帶點生活的溫和質感。)
小故事: 前個星期去教補習的時候剛好碰到關於"極簡主義"的這篇課文。於是,三天前在構思要要寫什麼課題的時候,這四個字很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腦海裡。
ReplyDelete當然,撇除這個以外,最近也發現極簡主義的商品或者生活方式在這個社會越來越盛行,例如前阵子youtube有不少人做"無印良品"文具的開箱視頻。所以我就想乘這個機會收集一下關於"極簡主義"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