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楚喜:半画半话

Friday, September 11, 2020

楚喜:半画半话


“我有病”

近年来,心理学大热:除了耳熟能详的抑郁症、精神分裂,更加广为流传的还有“社交恐惧症”、“潜意识“、”回避型依恋“……各色各样的人有千奇百怪的症状,通过心理学这门自带科学光环的学科,都能够被分门别类,找到归属。

在这个标签大过一切的时代,我们接收网络信息辨别自身,社交网站更是摇身一变,成为共鸣的场所。纷至沓来的心理学名词,在新奇之余,更成为一管举世无双的麻醉剂。我们信手拈来专业术语,甚至带着沾沾自喜,标榜自身的缺点,如果时机恰当,还能够再展现自己的缺憾所带来的困扰,证据确凿。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好像情愿自己患上某个心理疾病,表现自己的病态,令自己处于弱势。套用一个高级的概念解释前因后果,一气呵成、恰到好处。仿佛从前每一个无解的难题,每一个困扰和弊病,小到生活陋习,大到劣根本性,都终于顺理成章归咎于外界。背靠弗洛伊德,谈论“俄狄浦斯情结“和”原生家庭“,于是自身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是父母的全权失职,造就我们在亲密关系、职业发展、以及情绪问题上的种种失意,我们是楚楚可怜却无可奈何的受害者。因为我生长在单身家庭,所以我变成了一个自卑、敏感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因为我有曾被忽略的经历,所以我才被迫也只能成为性单恋。

人们忙于引用潮流的概念,振振有词,心安理得地宽恕了自己的无能:我理所应当如此差劲,因为我有病。

也许,在下一波心理学潮流涌来的时候,人们学会的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

(集病学流行词汇和社交同化论说,阐述的话题极为新鲜有趣,而且行文的节奏和意念的铺陈,皆有流畅无阻的交融,无病呻吟的有样学样,恰是当下社会的某种光怪陆离,此中或有更为夸张的体现,讽喻笔触的力道,似乎还可再用力一点。)

1 comment:

  1. 在写的时候始终很担心自己的论述不够到位,不够说服。关于题目,也比较拿不定主意叫什么好。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