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我看到:承慧

Thursday, February 24, 2011

我看到:承慧

寂静的空间

这是芳龄公园平时的面貌,空空的,几乎无人问津。作为演说者角落的所在,芳龄公园的冷清颇令人玩味。演说者角落的概念取自伦敦海德公园,旨在提供国人一个抒发己见的空间。但是,自从角落成立以来,到公园散步游玩的人明显比发表演讲的人多,跟千里之外原型的热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究竟是新加坡人不敢说,懒得说,还是没话说?新加坡言论自由的空间素来被国外媒体抨击,凡是批评政府的,都有可能招致诽谤官司,而本地媒体也完全被政府监管。网民纷纷指出,演说者角落有许多限制,甚至还安装了闭路电视,令人却步。他们也抱怨,演说者角落不在市中心,难以吸引大批群众。

相较之下,新加坡人更喜欢在网路上发声。不少请愿书都是在网上发起,除了可以舒服地在自家的空间里表达意见外,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然而,网路上的讨论究竟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力呢,其实是必须抱持怀疑态度的。

至于大多数的新加坡人,生活基本上都不成问题,似乎也不觉得有必要特别提出什么议题。演说者角落固然有不少限制,但是政府在2008年放宽条例后,到演说者角落发表演说的人不增反减,说明了这不只是条例的束缚。演说者角落成立了十年,至今却没有什么显著的效果,相信与新加坡人的冷漠也不无关系。又或者,十几年的刻板教育使我们的脑袋都僵化了。

要使社会更显活跃,更具色彩,就必须要容许更多不一样的声音。演说者角落的成立虽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却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作法。只有更开放的政府,更热诚的民众,才能使这个寂静的空间热络起来。

(看到了自由的假象。理路讲述清晰,引证阐叙平稳,不过这类设论的方式通常只会显得僵硬呆板,文学性的写作毕竟跟议论性的申述不同。大可从『寂静』的意象着手,从冷清的照片里去放大言论的沉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