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俞杉:半边图片

Monday, February 9, 2015

俞杉:半边图片


不对称切割

玛丽与朱迪出生于2000年的英国。她们共生一体,依赖着同一颗心脏与肺。因为供氧不足,她们的身体逐渐衰弱。再不进行分离手术将会一同死去,若是进行手术一人能得以存活。由于朱迪的身体更强壮,发育更完全,医生选择拯救朱迪。

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们的父母认为两个孩子的生命是平等的,并不同意牺牲任何一个孩子。医院与这对不幸的父母僵持不下,只能寻求法院裁决。最终,法院判定允许医生立刻执行分离手术。玛丽在手术数小时后告别了这个短暂停留的世界。

从理性角度,这个手术是必然之举。与其等待两个孩子一同死去,不如从死神手中夺下一个。然而为了延续朱迪的生命,提早结束了玛丽的生命,是否是一场对玛丽的蓄意谋杀?从玛丽的立场思考,我们也许会举起拳头抗议这不公平但强大的对立面。

这面纠缠着人性,道德,法律的三重冲突,要找出合理的解释并不容易。虽然我们意识到了对玛丽的不公平,奇怪的是,我们居然无法指责医生的不对等取舍。

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争夺着有限的资源。基于在繁荣的社会中,玛丽和朱迪可能有着相似的脸,人们并不能敏锐地察觉出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差异。若以教育资源的分布打比方,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新加坡的教育资源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对于优等学府与普通邻里学校的投入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不平等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是理智的选择。在资源匮乏的国家中,那些脆弱的玛丽牺牲的不仅仅是教育,可能是自由,权利与生命。

这就是现实中不对等的切割,是最残酷却必须的取舍。完全对称的事物本身就是稀有品,绝对的公平可能比理想还遥远一些。但是每个人还是把公平,平等当成最时尚的词挂在嘴边。因为我们可能是朱迪,也随时会成为玛丽。

(内容涉及道德律德似乎偏重,但是洋洋洒洒的说明阐述,却是清晰有条不紊,不过立场似乎不甚明确,从病理判定引申到教育资源的对比,可否成立其实也有待商榷。读后知道了芸芸众生不叫朱迪就叫玛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