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写作班: 梅蓉:半边图片

Sunday, February 8, 2015

梅蓉:半边图片



我觉得不论是选修文学院的课还是读一本理论书都应当慎重。这种想法的由来不只与老师,成绩和所学内容有关,还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自我”这概念很多学派大家如弗洛伊德,康德都解释不来,所以不要指望我在这里用有限的字数解释这样一个无限大的概念。我相信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本我”和“自我”。“本我”是人先天的欲念,如贪婪,嫉妒,不用刻意学习也会在幼年逐渐得到发展。而“自我”是在后天精心培养的另一个自己,有良知,会思考,经常与“本我”抗争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一些人觉得自己有时候正常,有时候疯癫,那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本我”和“自我”还处在寻求平衡点的斗争中。

文学院的选修对“自我”的养成特别有杀伤力。很多时候,文学院老师们的嗜好就是不厌其烦地用他们的世界观来摧毁你的无数个相信,然后潜移默化地改造你身上的那个“自我”。如果授课老师们的个性过份鲜明,渐渐地你就会在“自我”里看到他们的影子。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惊恐的意念,我的“自我”不再忠诚于自己,而是向别人的人格靠拢。

那为什么还是要上文学院的选修呢? 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过分自信。 认为不管世界如何变化,“自我”还是会保持当初对世界的认知。知道“自我”被伤害的那一刻,才惊觉原有的世界观已开始塌方。这时候,我需要为灵魂打扫一个房间,独立于世界,独立于原有人格, 思考“自我”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世界观。

如果在思考后发觉那种影子不是我所抗拒的元素,我可能就会稀里糊涂的敲碎原有“自我”,用影子填补。然后让一个全新的“自我”和“本我”协商平衡点的所在,最后一个全新的人格就会自然而然地像种子一样开始再次发芽,成长。

(文句稍长而显得僵硬,内容过于拘泥于个人,id和ego的讲法也有点枯燥,读后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种全新的人格。)

3 comments:

  1. 就像洛克的说法,我认为人在最开始是没有自我的,我们都是一张白纸。我们父母、老师、朋友,是这一路走来无数人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子,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我”。 所以我完全不会担心“我”的改变,因为“我”时时刻刻都在改变。
    你最后两段好像是讲到一种独立思考,我觉得这件事情在“我”的改变过程中超级重要。刚开头会觉得“你”很固执,读到后来就发现其实并不是。

    ReplyDelete
  2. 我认为我们在最开始是没有自我的,像洛克类比的那样,我们都是一张白板。是我们从小的父母、老师、朋友,这一路走来的无数人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子,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害怕“我”的改变,因为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改变。当然,看到最后,发现你也没有在怕……

    ReplyDelete
    Replies
    1. 好吧。其实上个星期你跟我讲这个的时候,我没有反驳,多少也是因为我认同你的观点。原谅我脑袋经常处于短路状态。

      Delete